再保险分入业务会计核算的探讨

时间:2022-08-29 05:56:50

再保险分入业务会计核算的探讨

摘要:再保险分入业务仅仅被视为某项具体原保险合同权益与责任的转让,而没有从整体上反映两家保险企业通过再保险业务合作所实现的利益分享与责任共担的情况,有可能被保险企业用于操纵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为此,应设置特殊会计账户以谨慎、完整地反映再保险分入业务经济活动。

关键词:再保险 分入 核算

保险是保险公司之间业务往来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原保险人来说可以分散保险风险,对于再保险人来说可以实现业务增长。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简称《准则》)专门设立一章来规范再保险分入业务的会计核算。

一、《准则》中再保险分入业务的会计核算

《准则》第十五条要求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分入业务同时满足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条件下才能根据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计算确定分保费收入金额。在确认再保险分入业务的分保费收入的当期,根据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来计算确定再保险分入业务的分保费用。分保费收入和分保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根据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再保险分入人在能够计算确定应向再保险分出人支付的纯益手续费时,将该项纯益手续费作为分保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再保险分入人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按照账单标明的金额对相关分保费收入、分保费用进行调整,调整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再保险分入人应当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的当期,按照账单标明的分保赔付款项金额,作为分保赔付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冲减相应的分保准备金余额。再保险分入人应当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将账单标明的扣存本期分保保证金确认为存出分保保证金;同时,按照账单标明的返还上期扣存分保保证金转销相关存出分保保证金。再保险分入人应当根据相关再保险合同的约定,按期计算存出分保保证金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二、《准则》中再保险分入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缺陷

(一)再保险分入业务仅仅被视为某项具体原保险合同权益与责任的转让

《准则》要求再保险分入业务企业必须承担保险责任才能确认再保险分入业务的相关收益及费用,要求再保险企业将再保险分入业务作为保险业务来核算收入和成本,并计提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可见《准则》将再保险分入业务视为两家保险企业之间就某项具体保险合同权利与责任的交易,即再保险接受企业承担了原保险企业分出的保险业务,承担由此形成的保险责任、获得由此产生的收益,原保险企业则解除了原保险合同的全部或者部分权益和责任。《准则》将再保险分入业务界定于保险企业之间的保险合同的完全转让,即按照销售的方式来进行相关核算及报告相关信息,以清晰披露再保险分入业务的特殊性质及由此产生的收益与资产。

可是,再保险业务一般不会改变保险企业之外的其他保险利益人的权益。虽然再保险的最终目的始终被认为是分散保险风险,给予保险合同更高质量的保障,使保险利益关系得到更好保护,但是再保险分入业务毕竟只是再保险企业与原保险企业之间对已经存在的保险合同权益及其责任进行交易。对于投保人等其他保险利益人来说,其权益与责任并不会因两家保险企业之间的再保险合同而发生变化。再保险分入业务甚至并不一定要求再保险企业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收益人直接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再保险分入业务应该是两家保险企业之间的保险,落脚点在于再保险分入企业对再保险分出企业的保险,即再保险应被视为原保险的保险。《准则》中关于再保险分入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仅仅体现了两家保险企业对原保险合同权益与责任的转让,而没有充分体现两家保险企业通过再保险业务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利益分享与责任共担。再保险分入业务应该体现保险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而不仅仅是某项具体的保险合同的权益与责任的转让。

(二)再保险分入业务可能被用于操纵财务数据

根据《准则》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保险企业可以确认再保险分入业务产生的分保费收入,同时确认相关的分保费用。保险企业还可以就再保险分入业务计提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分保寿险责任准备金、分保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纯益手续费也作为分保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可见《准则》将再保险业务作为再保险企业与原保险企业之间销售,与之相关的经济业务往来都可以确认为相应会计期间的损益。那么,保险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再保险业务来人为调整保险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收益和资产价值,从而被用于操纵财务数据。当保险企业收益和财务状况低于市场预期时,可以通过与其他保险企业签订再保险合同,确认较高的分保收入和较低的分保费用,从而虚增当期资产及利润。当保险企业收益和财务状况低于市场预期时,也可以通过与其他保险企业签订再保险合同,确认较低的分保收入和较高的分保费用,从而虚减当期资产及利润。

三、《准则》中再保险分入业务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形成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准则》的核算规则仅仅将再保险分入业务视为某项具体原保险合同权益与责任的转让,而没有从整体上反映两家保险企业通过再保险业务合作所实现的利益分享与责任共担的情况,有可能被保险企业用于操纵特定会计期间的损益、资产等财务状况。为此,有必要改进再保险分入业务会计核算规则。

再保险分入业务形式上是再保险接受企业对原保险企业特定原保险业务的保险,其经济实质是两家保险企业经济利益往来。对于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其他保险利益人来说,原保险与再保险是保险企业之间的事务,保险价值没有变化。因此,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两家保险企业总的保险资产价值不应增加。再保险分入业务应该只是两家保险企业对已经存在的保险合同的价值进行分割,即在原保险的一部分收入和利润离开原保险企业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再保险分入企业增加相关的分保收入和分保费用。但是投资人、监管机构和其他保险利益人所关心的重要信息并不是具体的保险合同权益与责任在两家保险企业之间的分割,而是两家保险公司之间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和市场规则,其财务报告信息是否公允、合法。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及其形成的信息应该尽可能稳健地报告收入。再保险分入业务的收入应该以最小的数额、在最接近于实现的时间点上进行会计核算,而再保险分入业务的费用应该以最大的数额、在最初有可能实现的时间点上进行会计核算。为此,需要设置特殊的会计账户以区别于其他业务形成的收入和费用,以充分、完整地反映再保险分入业务对保险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为体现再保险分入业务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特征,可以设置“再保险分入业务”与“分保往来”两个对应的账户。由于应该从两家保险公司经济合作的整体角度来审视再保险分入业务,这两个账户应该根据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保险企业设置二级明细账户。再保险分入业务账户的贷方核算再保险分入业务取得的收入,而该账户的借方核算再保险分入业务支付的相关费用、纯益手续费及赔付支出等。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如下:

1.确认再保险分入业务的保费收入:

借:分保往来――××保险企业――保费收入

贷: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2.确认再保险分入业务的分保费用:

借: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贷:分保往来――××保险企业――分保保费

3.确认再保险分入业务的纯益手续费:

借: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贷:分保往来――××保险企业――纯益手续费

4.根据再保险合同调整再保险分入业务的保费收入和分保费用:

借:分保往来――××保险企业――保费收入

贷: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借: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贷:分保往来――××保险企业――分保保费

5.计提再保险分入业务准备金:

借:分保往来――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贷: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6.确认分保赔付成本:

借: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贷:分保往来――××保险企业――分保赔付支出

7.再保险合同到期才确认最终的保费收入:

借:再保险分入业务――××保险企业

贷:保费收入

参考文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的差异... 下一篇:融资性售后回租财税效应与会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