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食管癌相关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时间:2022-08-29 04:31:58

顺德区食管癌相关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摘要:目的 对顺德区食管癌的相关发病因素进行探讨,为进一步防治食管癌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近2年在我院或其他兄弟单位已明确诊断的顺德区食管癌患者50例为实验组,按1:1配对比例,选择50例顺德区同期住院的非肿瘤患者或村民为对照组,通过拟合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各暴露因素与食管癌的关系。结果 经调查后,由χ2检验,发现食管癌与吸烟、饮酒、睡眠、劳动,脾气情况有关系,并且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睡眠质量低是引发食管癌的主要因素。结论 若对引发食管癌的主要因素加以控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能大大降低顺德区食管癌的发病率。

关键词:顺德区;食管癌;危险因素;研究

食管癌是我国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世界前列[1],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州下游,是工业化较发达的地区,水果蔬菜丰富,与苏北,河南等高发区相比发病率不同。顺德区食管癌的发患者基本上均为男性[2]。为进一步探讨德区食管癌发病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该地人们预防及控制食管癌提供依据与理论基础。特对近两年来在我院和其他兄弟单位新发存活的食管癌患者50例及50例同期住院的肺肿瘤患者或当地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和其他兄弟单位明确诊断的食管癌患者50例为实验组,选择与实验组同居一个乡镇,同民族,同性别,年龄相差不差过5岁的同期住院的非肿瘤患者和同乡居民5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食管癌患者和对照组中,男48例,女2例,年龄45~50岁,其中实验组腺癌患者11例,鳞癌患者39例。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由专业调查人员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身高、食管癌患者近5年的体重变化、脾气、民族、家族病史,研究对象的既往病史)饮食与生活方式(如:吸烟情况Ⅰ级1d吸烟量20支、饮酒情况Ⅰ级饮酒量150ml,是否喝茶,水果、蔬菜、腌制品的食用情况,是否经常喝热汤食物,饮食速度,睡眠质量,自身卫生保护情况,工作强度),将调查后的内容按照统一的表格进行填写,调查人员应注意说话技巧不得暗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

1.3观察指标 经问卷调查后,对调查完的变量进行赋值和定义,二分类变量按1,0赋值,一般以暴露为1,非暴露为0[3]。无序变量设置哑变量,若有n个变量,就设置n~1个哑变量,有序分类变量按个等级编秩,以秩次之值为各等级赋值。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SP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对有意义的因素作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食管癌好发于我国苏北,河南等地区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的发生常与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有关[4]。但目前对食管癌的相关危险因素认识不一,没有找到根本的致病原因。与高发区的患病因素不同,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下游,当地水资源充足是一个工业化发达的地区,该地区水果蔬菜丰富,人们饮食多以低盐为主,很少吃热汤类食物,因此,排除了饮食因素导致发病的原因,据调查发现顺德区患食管癌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吸烟和过度饮酒,大量吸烟由于烟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破坏食道内的黏膜细胞引发癌变,过度的饮酒由于大量酒精刺激食道内黏膜引起粘膜脱落病发癌变。

在受地区环境、饮食等因素影响的同时,食管癌的致病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管癌发病率总体有下降趋势,但是,顺德区的发病率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出现高发现象。在以往研究发现饮用河水及沟塘水, 吃霉变食物现象是导致食管癌的主要因素[5]。

综上所诉,顺德区食管癌的发病因素主要与大量吸烟,过度饮酒,睡眠质量差有关。所以,为杜绝食管癌的发生,戒烟,限酒,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书婧,魏文强,张澍田,等.食管癌高发地区人群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45-3748.

[2],张澍田,王拥军,等.中国武安市食管癌高发区胃镜普查初步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3):339-342.

[3]赵志敏,李秀敏,贺晓.豫北农村社区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13.

[4]葛建民,赵宏祥,黄宏亮,等.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数恢复的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8):685-686.

[5]李新建,武丽娟.表彰奖励方法对招募献血者影响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7):75-76.编辑/刘小燕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下一篇:浅谈校外实训基地软环境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