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合作的大学科研团队成长轨迹研究

时间:2022-08-29 03:56:55

基于科研合作的大学科研团队成长轨迹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作者共现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对大学学术科研团队的成长轨迹和演化趋势进行研究。以科研合作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团队网络组织结构图的变化过程直观地再现团队成长轨迹和演化过程,基于中间中心度指数对团队的核心成员及其结构进行揭示,并从目标引导这一角度分析团队成长的动力因素。

[关键词]文献计量作者共现社会网络分析

目标引导成长轨迹

[分类号]G350

1引言

合作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力量,有学者对合作成果进行分析…认为,科研合作能提高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高水平成果的数量,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以合作研究形式获奖的人数占41%,第二个25年里的合作研究获奖得主达65%,第三个25年中达到79%,可见合作研究已成为世界科技研究领域的主流。我国高校实行的“211”、“985"工程也是在为不同学术科研团队间的学科交叉、资源共享搭建平台。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2003年中国科学院施行的《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等,其目的也在于“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截至2009年,教育部已经批准了398个部级的创新团队。

学术科研团队的建设和成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有其潜在的规律性。从已有的研究情况看,对学术科研团队的研究主要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兼以阶段模型或静态模型进行团队的演化分析。但科研团队发展除了具备生命周期特点外,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其成长和演化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如何描述其成长轨迹呢?通过描述团队的成长轨迹能得到什么启示?对于这些问题,目前鲜有针对性的研究和解释。因此,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培植优秀学术科研团队及保持团队发展的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文献[8]所揭示的48人团队(以下称该团队)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该团队近10年间的发文合作状况进行深入分析,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以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学术科研团队的成长轨迹及演化趋势,以期为大学学术科研团队的建设提供借鉴。

2大学学术科研团队的内涵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协会注册了第一个质量小组,标志了团队这一新的组织形式的诞生,随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团队这一组织形式成功地运用到本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关注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学术界也开始对这一组织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团队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组织运作模式,是由少数技能互补且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组成的群体,团队运作的理念在于培养共同的信念以及协同合作的精神。一般认为团队应具有以下5个特征:①拥有共同的目标;②对共同规则作出承诺;③具有相互依存性;④责任共担;⑤分工合作。

团队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企业中有管理团队、营销团队,体育比赛中有运动员团队等。大学学术科研团队除具有团队的一般性特征外,特指大学以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为代表的教师科研群体组织,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研究目标,能够持续产生新成果,它要求其成员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每一位成员都以团队为中心,在科研活动中为不断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在大学科研团队建设中,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它既能影响科研发展的方向,又能决定科研目标绩效的优与劣。本文认为,学科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团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同时也是学科创新的重要孵化器,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是学术科研团队形成、成长及创新的灵魂。因此,对学术科研团队成员间合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研究,对于甄别和遴选团队及团队的建设与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大学学术科研团队成长及演化过程分析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大学学术科研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关系看成是一个社会网络,本研究关注的是:这个合作网络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是什么作用力推动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网络的变化对团队成员意味着什么?能否通过这种变化反映出团队成长的轨迹?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汀・奇达夫(Martin Kilduff)在关于网络演化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视角,即两个迥然不同的演化过程,分别是目标引导(goal-directedness)和偶得(serendipi-ty),认为在考察网络演化轨迹的时候,要对目标引导与偶得两个过程做出区分,因为这两个过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网络演化轨迹。他认为,受目标引导驱动的网络演化动力与网络层次目标的制定及其凝聚力密切相关,识别目标引导特征的一个关键方面是,该网络中是否存在一个管理实体,它作为经纪人计划和协调着整个网络的活动,这一管理实体可以是该网络内部的某个成员,或者专门扮演协调角色的某个独立的行动者。目标引导下的网络演化轨迹是围绕网络成员共享的特定目标而展开的。

如果网络演化主要是受到偶得过程的驱动,那么这个网络就会围绕着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而随意地展现出其演变的轨迹。这里不存在任何网络层次的目标用以驱动行动者间互动的过程。在任意时间点上,任何一对特定的行动者,可能共享也可能并不共享某种目标。“小世界”现象生动地表明,在形成相对无形但有助于将整个社会连在一起的联结链时,偶得作为一条组织原则,有着令人吃惊的价值。在偶得性质的网络演化过程中,个体行动者就自己与谁联结以及做什么交易等做出决定,但并不受任何网络中心机构或管理实体在目标或战略方面的指导。行动者是基于其自身的利益而构建联结关系或结成合作伙伴的。偶得性质的网络化,可以给行动者提供信息及其他资源流动的渠道。

尽管目标引导与偶得产生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网络演化轨迹,但现实中的许多网络的演化轨迹却同时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因此有必要将两条轨迹在特征项上加以区别,马汀・奇达夫将这些特征项归纳为:隐含的假设、网络成长路径、结构动力、冲突机制以及对个体行动者的意义等(见表1)。

4实证研究

根据前述分析,笔者采用目标引导和偶得因素分析法来进一步分析大学科研团队的成长轨迹与演化过程。

4.1研究思路

本研究假定:大学学术科研团队成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以发表学术论文这一形式来记载并反映其科学研究成果。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人署名,即认为他们有合作关系,多名科研人员的合作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可彤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具体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2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选定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

出版总库为数据来源,该库收录了7579种学术期刊,文献来源覆盖率达到了99%。确定时间范围为2001.

1.1-2010.12.3l,10年的时间应该能基本反映出一个团队的成长概貌。以研究样本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第一作者作为检索途径进行检索,共获得588条文献数据,分别按发文时间以2001-2002、2001-2004、2001-2006、2001-2008、2001-2010共5个时间区段来组织这些数据,再以5个时间区段分别构建该团队成员合作矩阵(即作者共现矩阵)并将这些数值矩阵依据相关算法转换成邻接矩阵,为后续分析做准备。

4.3团队成长过程分析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已获得的作者共现邻接矩阵进行团队成长过程的数据分析,并采用Netdraw来直观地揭示该团队的成长轨迹,其轨迹图见图2-图6:

如图2-图6所示,图中的每一个节点表示网络中的每一个行动者,实际上就是研究样本中涉及到的论文作者,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孤立的点表示这些作者和其他作者之间没有合作关系,节点大小度量该节点所表示的作者在整个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程度,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在团队网络中越显重要。美国加州大学艾尔温分校社会学系和数理行为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教授林顿・c・弗里曼认为“处于这种位置的个人可以通过控制或者曲解信息的传递而影响群体”。

图2-图6的演化过程表明,该团队(即研究样本)网络结构呈现出从零散逐步凝聚成一个团队的变化过程,即群体个数经历了4-5-7-3-1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正好再现了该团队的成长轨迹。详情如表2所示:

4.4团队核心成员及成长动力分析

4.4.1团队核心成员分析

鉴于结构洞的中间人往往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弗里曼给出的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指数作为结构洞指数,用它来测量研究样本中团队成员对资源的控制程度及成员在该团队网络中所处位置的核心程度,并据此确定研究样本即该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以图6为依据确定的核心成员,表中数据按测量值排序。如表3(姓名项使用姓名首字母)所示:

该团队核心成员的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成员占66%,9名教授中有7人担任副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实验人员占17%,中级职称的核心成员占31%。核心成员中除有一名学生外,无初级职称人员。如图7所示: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团队中的高职称人员是团队核心成员中的核心,他们往往已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具备较为深厚的专业造诣,他们具有对某些科学问题研究的深厚兴趣,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他们已具有获取项目和课题的更多优势。显然他们拥有对资源和团队发展的绝对控制权,这些核心成员的流失将会造成团队网络组织结构的破碎或瓦解。对于大学学科建设来讲,制定措施并创造条件稳住这批人,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显然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的整体学术生产力水平与学术效率。

4.4.2团队成长动力分析从该团队的成长轨迹来看,笔者发现似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团队逐步凝聚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对照表2中关于社会关系网络演化过程的特征项分析,笔者认为该团队成长的动力源自目标引导而不是偶得。

经与团队中的部分核心成员进行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基于目标引导的团队成长的驱动力因素主要有:友谊关系、共同兴趣、科研基础设施保障、科研课题、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

在团队形成初期,成员间的联系是基于友谊关系及共同的研究兴趣,这时的网络结构表现出群体多、群体规模小等特点,因而显得零散,这些小群体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开始获得一些课题和项目资助。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获得的各级各类课题和项目不断增多,群体个数有增加的趋势,群体的规模也有扩张的趋势,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加入到团队中来,学术科研团队的生命周期模型中的“组建期”即指这一阶段,图2-图4直观地反映了这一演化过程。

随着研究方向的不断整合,科研激励措施不断加强,团队成员个人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团队成员开始加强磨合并注重群体间的合作,团队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团队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合理化,团队的目标及愿景开始有了清晰的轮廓。科研团队进入到生命周期模型中的“成长期”,这一过程可以用图5-图6来反映。

以上分析表明,大学学术科研团队的形成不是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科研人员自主抉择、自愿合作,不断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合作性及竞争性博弈的结果,恰当的外部作用力能对团队的成长产生正向影响,并能提高团队的学术效率。

5结论与启示

运用作者共现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地分析大学学术科研团队合作的真实性,再现团队形成、成长及演化的轨迹,发现团队的核心成员,探究团队成长的动力机制,为大学培植优秀学术科研团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大学学术科研团队而言,理想的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应该是网状的,各个基层学术组织之间应联系密切。对于现代大学来说,若能有效地解决团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实现学科、专业、院系之间的学术协同发展效应,实现团队发展的可持续,将大大提高大学的整体学术生产力和学术效率,并藉此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菊,方永才,刘艳阳分析SCI论文探讨合作研究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132-134.

[2]王晴,杭雪花.关于高校科技平台与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118-120

[3]王冠.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及其建设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3-4.

[4]张海燕.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6.

[5]张海燕,陈士俊,王怡然.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研团队影响因素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149-152.

[6]马卫华,肖丁丁,许治,等大学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成长的“平台一台阶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ll(2):146-150.

[7]常运琼,张炜,曹永峰.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7):165-167.

[8]“Yuanming,Hu Kuiju,Cai Qingwan.Visual analysi8 0f networkstructure in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f[C]//Zou Jinwen.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0n Management Innovation.Informa.tlo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Growth l~ine:Scientific ResearchPublishing,2011:1470-1475

[9]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M].王凤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3-104

[10]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0.

上一篇:政府信息公开公众满意度测评研究 下一篇:我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博士生导师群体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