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8-29 12:44:05

关于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 “行动导向教学”于80年代兴起于德国,是欧美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本文在分析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发展

一、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行动导向中的“行动”是一种“职业行动”,是指对本职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完整而且全面的行动,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所以这种教学法也被人们称为实践导向、行为导向、活动导向等。“它要求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行动中手、脑并用,做、学结合,身体力行获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在以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质的转变。传统教学中,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定教师的能力与优劣,因此教师拼命灌输知识于学生,加上学生缺乏兴趣与激情,就产生了上述的学习“疲软”现象。在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相对独立、有选择地学习知识。教师的角色从“给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其工作重心不再是备课、灌输……而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评价者。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这一角色的转变并非意味着其在教学中价值的弱化,恰恰相反,转变后的教师角色在整个教学体系和学生心目中的作用更加重大。

“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以被动的接受者角色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在“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中“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付更多的责任,因此会在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一面。

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代表了新世纪职教的主流思想,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以及适应这种发展的自主学习的需求,“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真实体现了这种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需求的结合点,顺应了市场与社会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服务于人类,服务于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遏制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走进高职课堂,屡屡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部分学生却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等现象,结果教师讲完了一堂课,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部分课堂上精力不能集中的学生却不清楚老师这节课所讲的内容。这样的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都忽视了学生群体,不能充分有效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能动性。显然,上述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它根本无法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而是来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他们要能在未来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不能将备课、上课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传授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上,而是要重点考虑如何进行能力训练。那么能力目标的确定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最终达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寓教于做”重视学生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开发,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开发,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并要求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过程中、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既学习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因此,倡导以行动导向为理念推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职业院校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

1.职业教育集体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理念从校长到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到每一个教师个人。每一位施教人员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院校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支持教学发展,为其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出台相关的教学发展政策,提供相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

2.每一个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因为教师是直接承担教学发展的栋梁和支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特别需要教师能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以“行动导向”为理念地适应新的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以自己的行动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提高教师素质。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要建设一批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课堂布控和专业角色执导能力,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能力等。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上课只要求教师把相关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圆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而行动导向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执导者、辅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1.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明确,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充分行动起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不是看老师“表演”,而是自己动手动脑训练。从“指导优先原则”向“建构与指导融合原则”转变,从“教师在课上流汗”向“学生在课上流汗、教师在课下流汗”转变。即通过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并要求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独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过程中、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即学习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也包括相联系的隐性知识,即那些物化在工作过程中及产品和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从而让学生兴高采烈地跟随教师完成任务,练出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产生成就感和自信。

2.教与学统一。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案目标陈述的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也就是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这是需要改进的。教案与学案必须合一设计,但应以学生为主体, “怎么学”应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按照“完整行动模式”组织教学,并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和评估,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这种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3.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就是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4.组织形式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能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教学中,一些学校变换学生的座位形式,由“秧田型”变化为“圆桌型”、“马蹄型”等,由全班划一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读读、圈圈、做做,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甚至走出课堂――这些都正好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通过这个过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相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与协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纪律性等。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公开课

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在统一思想理念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外聘人员入校宣传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组织教师观摩行动导向教学视频课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形式的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试讲课、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同时可以给一部分教师进行教学录像,课后可以让教师自己对照教学录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查漏补缺。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公开课,不但能更新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执教热情,使教师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担负起行动导向教学所要求的相关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它的目标是提高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它在符合制度层面和组织层面的条件下,为设计的可行性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行动个体,即学生决定了教学过程。教师改变以前的主导地位,他们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行动。

参考文献:

[1]温宝阳.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理性思考[J].机械管理开发,2009(8)

[2]柴福洪.行动导向:“技术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3)

[3]壮国桢.试论高职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技工院校烹饪实训室建设初探 下一篇:“模块式”实践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