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联合归脾丸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29 09:48:13

米非司酮联合归脾丸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联合归脾丸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和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进行治疗,试验组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归脾丸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别。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84%,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米非司酮;归脾丸;功能性子宫出血;绝经过渡期

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内膜异常出血,一般可分为无排卵型和排卵型[1]。其中无排卵型所占比例较高,在临床表现上多为无规律性子宫出血。而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失眠多梦、肢体乏力、崩漏便血等问题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2]。本次试验选取了2012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归脾丸治疗,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5例。治疗前,患者行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米非司酮和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进行治疗: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服用1次/12 h,2片/次;连续用药2 d后,1次/d,2片/次,并在服用20 d后停止用药,即为1个周期,下次用药应于停药出血后的第5 d开始。归脾丸的使用为3次/d,1粒/次,其规格为9 g。米非司酮的使用为1次/d,25mg/次,用药3w后停药。新的周期应在1 w后继续服用。

1.3评价指标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将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对患者的出血与控制时间进行比较,并随时关注突破性出血的发生及相应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恢复规律性月经超过6次);显效(恢复规律性月经3~6次);有效(恢复月经低于3次,且未出现规律性);无效(病症无明显改观)。

1.4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和84%,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2出血控制时间比较 试验组出血时间、控制时间及他突破性出血例数显著低于低对照组,见表2。

2.3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FSH、HL及E2激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上述激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功能性出血中绝大多数患者属于无排卵型障碍,且以无规律性的子宫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究其原因是由于患者体内仅受到雌激素作用,促使子宫内膜增生,从而出现了雌激素的撤退和突破性出血。这也是造成患者月经失调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使用的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是一种低剂量雌孕激素复合剂,每片含有150 μg的地索高诺酮与30 μg炔雌醇。该药效有利于将子宫内膜转化到分泌阶段,进而有效地降低了月经量。因此,使用低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减少去氧孕烯炔雌醇片带来你的副作用,即患者恶心、头痛的情况得到控制。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血两虚和肝肾不足[3,4]。归脾丸的主要成分包括:党参、炙甘草、酸枣仁、当归、白术、远志、炙黄芪、木香、大枣等,具有养血安神的作用,补血补气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6]。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临床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在出血时间、控制时间和突破性出血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本研究纳入患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下一步应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对米非司酮联合归脾丸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娜.功能性子宫出血46例中医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01):28-29.

[2]汤传梅.归脾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及复况探讨[J].中外医疗,2016(01):161-162.

[3]吴敏.妈富隆联合归脾丸、六味地黄丸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6(02):165-166.

[4]何秋.扶脾舒肝汤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5(12):101-103.

[5]王丽雄.妈富隆联合归脾丸、六味地黄丸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1(01):43-46.

[6]赵勤,卢杰,韩艳红.归脾丸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05):24-25.

上一篇:政府采购投标 下一篇:试析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