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花卉病虫播报

时间:2022-08-29 09:11:31

八月花卉病虫播报

今年的8月23日既是末伏的最后一天,也是处暑之日,暑气至此而止,全国大部分地区从此气温逐渐下降。本月气温与7月份相比虽然有所下降,但要比6月份的平均气温高得多,是一年中月均气温第二高的月份。就全国范围而言,8月份的降雨量少于梅雨季节,属于高温干旱的月份,对于相当一部分观叶植物,特别是对喜凉爽湿润环境的花卉种类具有很大的威胁。一些地区长时间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那些不耐高温或夏季进入休眠、半休眠状态的花卉种类,不仅管理难度大,而且特别容易诱发多种病虫害的发生。诸如红蜘蛛类、介壳虫类、袋蛾类、刺蛾类、天牛类等害虫在高温干旱的特殊条件下,将持续大面积发生为害;红斑病、细菌性穿孔病、流胶病等也将严重发生。本月除应加强对花卉的水、肥、遗阴等管理外,还应特别重视病虫害的预测预防,切不可掉以轻心。

八月发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

(1)核果类植物细菌性穿孔病

主要为害蔷薇科李属的碧桃、寿星桃、果桃、樱桃、樱花、红叶李、梅花、果梅、李、杏等花木。如果一个地区相邻栽种的核果类花木较多,可互相传染,为害性极大。侵染枝、叶和果实,叶片受害后,最初在叶片背面出现很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水渍状略带浅绿色的斑点,以后这些斑点变大并呈多角形,为紫色、锈褐色或黑色,边缘水渍状。空气潮湿时,病斑出现黄白色菌脓。斑点分布在叶尖部和叶的中脉周围。后期水渍状边缘消失,病斑干枯脱落,严重时数个病斑相互融合,在叶面形成典型的穿孔病症状。

它与真菌引起的褐斑穿孔病的区别是:褐斑穿孔病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穿孔边缘也整齐。在枝条上的症状是引起枝条的溃疡或肿瘤。病原菌在被害枝条和芽内越冬,春季病菌随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叶、枝和果实上,由叶片的气孔、枝条和果实的皮孔侵入。潜育期1~2个星期,大多数在4~5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为发病盛期。气温低、树势强的情形下,潜育期长:反之潜育期短,发病快。在24℃~28℃的环境条件下,发病最为快速而严重。第一次染病后,以后每年均会发生,发病的程度与树势、天气及管理有关。温暖多雨、大风重雾、树势衰弱、排水不良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大发生。

防治对策:

选用抗病品种,尽量不要将核果类观赏花木混栽,同一地区核果类花木要同时进行防治;

消除越冬病原,在冬季修剪时要彻底清除枝梢上的病斑,并集中烧毁,

秋末冬初落叶后,可用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加0.4%的五氯酚钠涂干或树干喷雾,或用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地面喷雾杀菌;

在春季发芽前,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干枝,

在生长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1%的新植霉素、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菌毒消500倍液,交替使用,每10天喷洒1次,或在1kg水中加2片四环素,在早晚喷洒,每7天1次,效果较好,也可用硫酸铜、硫酸锌、石灰、水以0.4:0.6:4:200的比例自行配制农药喷洒,不仅价格低,而且效果好。

(2)紫薇白粉病

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叶片、嫩梢和花序。受害部位产生白色粉霉层,后变为灰白色,常引起叶片皱缩、褪色,不能正常展开,枝条弯曲、畸形萎缩,花序扭曲、花蕾失色,严重影响到紫薇的正常生长和开花。

病菌以菌丝体潜伏于染病植株的休眠芽中越冬,到了来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随着紫薇芽的生长,当气候适宜时菌丝体便开始扩展、蔓延,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新的寄主植株的嫩梢、新叶和花序上,其分生孢子可多次重复发生再侵染。在通风透光不良、栽植过密的条件下,发病较为严重。一般情况下,在每年的春季开始发病,6~9月为发病高峰期,9月下旬以后病情逐渐减轻,11月后发病基本结束。

防治对策:

控制密度,增加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紫薇萌动和抽梢期,用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27%的高脂膜500倍液喷洒新梢和嫩叶,每10天1次,连续2~3次,

及时剪除刚发病的新梢,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2.5%的力克菌2500倍液,交替喷洒。

(3)石楠、枇杷红斑病

为害石楠、枇杷等观赏苗木。主要为害叶片,在华东和西南地区普遍发生,每年的6~10月间发生均相当严重,是导致石楠球、石楠路篱、石楠大树生长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严重时造成植株全株叶片落光。叶上病斑呈圆形至不规则形,叶背病斑也比较明显,中央暗灰色,边缘淡褐色,最外缘有暗红色晕圈;后期在叶片正面的病斑中央冒出许多小黑点,即为其病原菌子实体。

病菌多在枯叶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每年的6~10月间为发病盛期,一般多雨季节或高温潮湿时易发病。

防治对策:

在4月植株的新叶萌发前,剪去枝条上的病叶,清除地面上脱落的病叶,集中烧毁;

枝干上喷洒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预防效果最佳:

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后喷洒10%的世高水分散颗粒剂3000倍液,或1:1:100的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选择2~3种农药交替使用,每10天一次,连续2~3次。

(4)桂花褐斑病

即桂花叶斑病,在南京、上海、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等地的地栽桂花植株上发生非常普遍。发病初期,叶面仅出现一些散生褐色斑,后期叶面病斑中央灰白色至浅褐色,形状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数个病斑结合到一块;病斑边缘红褐色至暗褐色,外具浅褐色晕,叶正面散生大量细小的灰黑色的霉点,这些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叶背病斑褐色;由于病斑的逐渐扩展汇合成大斑块,常常导致大量叶片枯死和脱落,严重影响到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开花。

该病病菌以菌丝块在病株和落叶上越冬,次年4~6月份气温升高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并借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侵染为害,继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再次侵染发病。此病在4~10月均可发生,在植株上老叶发病比嫩叶严重。金桂品种最易发病,银桂品种次之,丹桂品种不易发病;植株生长衰弱或当年移栽的植株,易于发病;土壤板结、粘重,肥力不足、通风不良条件下,易发病、发病重;在7~8月高温多湿季节,病害可迅速扩展。

防治对策:

加强水肥管理,经常松土,避免土壤积水,促成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新芽萌发前,彻底清除地面上的落叶,剪除枝条上的病叶,并集中烧毁,枝干上可喷洒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杀菌,能明显减少当年该病的发生,

发病初期,用50%的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 50%的多菌灵加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还可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00倍液喷雾,间隔期48天。重灾区苗木出圃时,可喷洒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

(5)南天竹红斑病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地栽、盆栽都有染病,发病严重时常导致叶片枯焦或提前脱落,影响到植株的生长和观赏。病害通常从叶尖或叶缘发生,然后向叶心发展呈半圆形或楔形,严重时病斑可扩展至半个叶面,呈褐色至深褐色,边缘颜色较深,并有较宽的红色晕圈。后期病斑上产生墨绿色污状绒毛。

病菌以菌丝或子实体在病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春季开始侵染叶片,染病严重的叶片春末开始脱落。该病在高温多湿、植株长势弱的情况下,发生严重。

防治对策:

及早清除病叶、枯落枝叶,将其集中烧毁;

发病初期,用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交替喷洒,每半月1次,连续3~4次。

8月份,发生比较严重的花木病害还有霉污病、藻斑病、猝倒病、黑斑病、流胶病、日灼病、叶肿病、病毒病等,应继续给予重视,采取及时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主要虫害及防治对策

(1)麻皮蝽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樱花、合欢、金桔、山楂、玳玳、碧桃、寿桃、榔榆、樟树、紫荆、金弹子、冬红果等花木。成虫体长21.0~24.5毫米,黑色,密布黑色刻点和不规则细小黄斑;头部中央至小盾片基部有1条黄色细线,前胸背板前缘有黄色窄边,胸部腹面黄白色,节间黑色。若虫的头、胸、翅芽黑色,全身被白粉,头部中央至小盾片有1条浅黄色中线,翅芽内缘基部有红色斑点。

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树皮、墙缝等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产卵,5月上旬至7月下旬若虫孵化,6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7月中旬至9月上旬产卵。第2代若虫7月中旬至9月上旬孵化,8月末至10月中旬羽化,11月上中旬越冬。成虫飞翔能力强,趋光性不强,卵多产于叶背。成、若虫刺吸叶片、枝梢和幼果汁液,呈苍白斑点,影响花木植株的正常生长。

防治对策:

清除树下的枯枝落叶、杂草等,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增加通风透光,营造不适于其生长繁殖的环境:

在若虫期若虫尚未分散之前,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40%的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的杀虫素乳油1500倍液,交替喷杀。

8月的高温干旱环境,是刺蛾类幼虫疯狂为害时期。黄刺蛾的第2代成虫出现于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2代幼虫于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樱花、紫薇、桂花、白玉兰、榔榆、碧桃、梅花、香樟、杜英等花木的叶片;褐边绿刺蛾的第2代成虫于8月初出现,第2代幼虫于8月中旬至9月是为害高峰期,主要为害樱花、月季、海棠、梅花、白蜡、冬青、乌桕、紫荆、榔榆、法梧、喜树等观赏植物的叶片和嫩梢。桑褐刺蛾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香樟、法国冬青、乌桕、无患子、银杏、七叶树、杜仲、碧桃、樱花等花木的叶片。扁刺蛾、丽绿刺蛾的第2代成虫于7月上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2代幼虫于8月至9月中旬为害海棠类、梅花、紫荆、紫薇、月季、桂花、石榴、牡丹等花木的叶片。刺蛾类幼虫密度大时,可将整株花木的叶片和嫩梢吃光。

防治对策:

在成虫羽化期,使用黑光灯或频振灯诱杀:

在初孵幼虫阶段,用25%的灭幼脲3号20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对幼虫进行喷杀,防治效果较好;

对于家庭少量盆栽花木,要经常检查花株的叶片正反两面,一旦发现幼虫应及时将其挤压死。

(3)樟术虱

樟木虱近几年在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湖南、福建、台湾等省市广为发生,严重影响到了樟树的正常生长,更影响到树冠的美观。

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2~3代,于6月下旬在樟树的夏梢上出现第2代若虫,8月下旬第2代若虫开始发育、羽化、交尾、产卵,产卵于秋梢、秋叶,孵化发育至2龄后越冬。其成虫善跳跃,卵常排列成行,多产于叶尖,卵期4~7天。初孵若虫爬行至叶背合适的部位固定吸食,被害叶面初现黄绿色椭圆形微突,随着虫龄的增长,逐渐变成紫红色虫瘿,导致叶片早落、树势衰弱。

防治对策:

于若虫期喷洒1.2%的烟参碱1000倍液,或10%的吡比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的杀虫素2000倍液,杀灭樟木虱的初龄若虫。

(4)日本龟蜡蚧

在一些高温高湿、通风透光较差的环境中,或在摆设或种植密度大、光线差、湿度高的场所,介壳虫类将继续发生严重的为害。以日本龟蜡蚧为例,1年发生1代,5月中旬为其越冬代雌成虫的产卵盛期,6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老熟雄若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量化蛹、羽化,雄成虫羽化后即能与雌成虫交尾,2~3天内死亡。每雌虫平均能产卵1000多粒。若虫孵化后经一定时间爬行后固定于寄主上取食,一般固定6小时后开始分泌蜡质,约经15天形成星芒状蜡被。经40天后,雌雄虫的蜡被发生变化,雄若虫仍为星芒状蜡被,雌若虫逐渐融合星芒状蜡被而成龟甲状。初孵若虫多寄生于叶片上,少数也寄生于嫩枝和叶柄上。以后雌虫则随着虫体的各次脱皮陆续迁移到枝条上寄生,雄若虫直至化蛹仍留在叶片上。

防治对策:

重视陈列或种植场所的通风透光,对过密的枝叶进行修剪,改善光照条件;

在6月上中旬的若虫孵化盛期未能彻底将其杀灭,应抓住8~9月间的成虫羽化期,喷洒敌敌畏、乐果等农药,大量杀灭成虫,可减少来年日本龟蜡蚧的发生。

对1年发生2代以上的其它介壳虫种类,如果错过了第1代的防治晟佳时机,在第2代初孵若虫期,应抓紧时间用10%的癯孢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的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的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交替喷雾杀灭初孵若虫。

(5)葱兰夜蛾

在安徽、上海、江西等省市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葱兰、朱顶红、石蒜等球根花卉的叶片。幼虫体黑色,头部有4个黑斑,两侧有隐约白斑3~4个,前、中、后胸各节两侧有黄白色斑3个,接近胸足2个相连,第3~8腹节每节两侧各有黄白斑4个,近背面2个前大后小,近腹足2个相连,第9节仅有1个黄白斑。1年发生5~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于11月下旬在寄主植物附近入土,化蛹越冬。翌年4~5月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产于葱兰等寄主植物的叶片上。幼虫孵化后群居取食,所排的粪便多堆积于寄主植物的丛基,粪便呈米白色,夏季炎热时,幼虫早晚取食,白天在阴凉潮湿处栖息,8~9月份为害最为严重。

防治对策:

在幼虫发生期,进行人工捕捉,

根据低龄幼虫群集取食的习性,于早晚幼虫取食时,用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25%的灭幼脲3号2000倍液,或5%的米满2000倍液,喷洒葱兰或朱顶红的叶片;

在成虫羽化盛期,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冬季或早春挖除越冬蛹。

(6)袋蛾类

在8月份,小袋蛾的第2代幼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害香樟、茶花、梅花、银杏、三角枫、桂花、榔榆、紫荆、海棠类等多种花木的枝叶;茶袋蛾幼虫自7月上旬开始为害,一直可持续为害到10月中下旬;白囊袋蛾的幼虫,取食多种花木的幼嫩枝叶,也可持续到10月中下旬。

防治对策:

当花株的幼嫩枝叶上出现袋蛾为害时,应及早人工摘除袋囊,集中烧毁;

利用袋蛾类成虫的趋光性,在其成虫羽化盛期,悬挂黑光灯诱杀:

大规模栽培的花木出现小袋蛾等幼虫为害,可用25%的灭幼脲3号1500倍液,或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均匀喷洒被害花株,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上一篇:荷花种植技术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碧荷香莲 韵留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