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时间:2022-08-29 08:56:17

为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

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改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新教材的教学己不能再单纯地围绕有限的课文进行,而应更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扩展到学生所接触的广阔的生活空间,同时注意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和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辅助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是,现行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还语文教学一片生机,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具备敏锐的课程资源嗅觉和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根据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寻找、整合、利用一切合适的课内外、校内外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根据本地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涉及到数学、社会、音乐、美术、科学、劳动等学科的知识,如果能加强语文同这些学科的沟通和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互为补充,有机配合,那么将为语文课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1 与社会学科的融合。有些课文的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如《颐和园》、《千里跃进大别山》、《火烧圆明园》、《曼谷的小象》、《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学会看地图,寻找课文中讲到的地名、所在的地理位置,向学科老师或家长请教、了解有关的知识和背景,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缩短学生与时空、国度等的距离。

2 与美术学科的融合。如《詹天佑》一课,学生对于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较难理解,这时可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的叙述画一画这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教师还可以通过上网下载有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看,那么教师无须多讲,难点便不攻自破。又如学完《美丽的彩虹》、《问银河》、《春天的手》等课文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想象画。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3 与音乐学科的融合。教材中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上学歌》等,教学时不妨摆脱繁琐的分析,让学生放声唱一唱,在轻松欢快的歌声中加深理解、感悟。儿歌具有很强的韵律美,如《雨铃铛》、《水乡歌》、《小小的船》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们与音乐的优美旋律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因此学完儿歌后,可以鼓励学生试着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把它唱一唱,并自编动作演一演。在音乐中巩固所学的内容,寓教于乐,能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与科学、劳动学科的融合。把科学课的“动手”实践和劳动课上的手工制作引入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动手中领悟课文内容,思维豁然贯通。如教学《两件宝》时,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请做得好的同学讲讲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有的还可当场演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表演、评议,知道了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懂得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此外,体育课上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都能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总之,注重与其它课程相结合、跨领域的学习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促进语文教学有效发展的新路子。

二、校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 班级。班级的环境是最主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可利用班级的四角、墙壁和黑板报等空间,或抄写古代文人的千古绝句,或出几道有趣的思考题,或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艺术作品,或出版各种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也可利用图书角、绿化角、卫生角特有的育人因素,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让班级的四角和墙壁都能与孩子亲切对话,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习途径。

2 校园景观。学校内的花草树木,建筑物是学生学习语文形象具体的实物凭借。如教《爱护》这一主题单元后,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内和学校附近被破坏的植物,然后与学生一起制作护绿宣传牌守卫在这些花草树木旁边,让课文所要渗透的爱护植物的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并化为自觉行动。教《老树的故事》时,我利用学校操场上那株有九十多年历史的梧桐树,组织学生在树下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户外学习,形象的校园景观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3 专用教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览室、科技室、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等专用教室为教学服务。如利用阅览室让学生在课余查找搜集有关的学习资料;利用实验室可进行有关的实验操作;利用多媒体教室上网搜寻。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进行最优的组合,再现历史、地理、生活情景。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可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再现五位壮士英勇歼敌、壮烈悲壮的场面。教《字与画》单元时,可通过计算机上的三帧画面(从图演变到简体字)在同一位置的叠加替换,形象、清晰地向学生说明象形字的由来。另外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朗读、写字示范,设计互动活动等等。利用电脑室的网络资源可让丰富的文字资料、生动形象的图片、大量的数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如教《啄木鸟》、《大熊猫》、《爬山虎的脚》等课文,查询与“动植物”有关的网站,即可获得许多介绍动植物的图文信息。互联网的共享资源是语文教学资源的又一大宝库。

三、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校外的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善于开发,及时、巧妙地引进教学中,那么将大大加强课程与时代的联系,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1 社会上的各种机构、设施、物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到社会上、生活中观察、访问、调查。如教《外面的世界》这一开放单元,我布置学生观察从学校到自己家要经过哪些单位,看到哪些广告、标牌,运用学到的各种识字方法认识生字。然后从旧报纸、广告或说明书上剪下这些生字和自己已经会认读的字,在图画本上贴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在全班展示交流。教《车的世界》前,让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学生到街上认识各种车辆的名称、形状、功能,然后搜集各种车辆的图片、模型,为它们贴上标签,办一次“车”展,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车,了解更多的知识,沟通教材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本质联系。

2 自然、人文环境和风俗民情。各地的自然、人文环境,风俗民情是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教学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如教《元宵节》单元,我就带着学生到镇文化宫参观本地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活动――赏花灯、猜灯谜、舞狮、踩街等,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识字、学文。教《雨铃铛》时,我利用降春雨的季节,带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上观察雨点的样子,倾听下雨的声音,感知雨丝落在房檐上和雨珠从房檐上落下来的不同景象,了解“沙沙”和“丁零当啷”两种声音的区别,并引导他们再听一听,说一说下雨还会发出哪些声音,除了“雨铃铛”外还有“雨……”,来培养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3 校外的收视阅览。丰富多彩的校外收视阅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广阔空间。广播、电视、网络、课外读物是学生在校外很好的“声音教师”、“文字教师”,它们不仅可以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引发联想,使学生从中得到各方面的新知识。另外,一些相关活动的开展,如举行广播收视节目交流会、新闻会、诗歌朗读会、开心辞典、实话实说、读报比赛、办手抄报等,也能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笔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上一篇:倡导团队精神 体验合作快乐 下一篇:引导低年级学生美术创作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