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时间:2022-08-29 05:18:47

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一、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

1.部门预算内在问题

第一,部门预算在资金预算和权力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冲突。在部门预算中,部分单位所报送的预算并不真实,因此,部门预算得到的最终数据并不完整,缺少大量的预算外资金。另外,在权力分配上,不够严谨。一个部门,既拥有预算控制权,也拥有预算分配权,这对预算分配的整体性,无疑是一种破坏,对部门预算的了解和控制,也会出现问题。第二,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缺少相应的调整。在资源缺乏和利益诱惑下,先进的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并没有实际采用,只是停留在落后的基数加因素法上。编制和审批部门在预算上所用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预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通过预算数据所确定的指标,其可用性也将降低。就目前来看,部门预算不够长远,仅仅局限于当年的预算,而不考虑对未来年度的预算。第三,部门预算对预算和执行的制约力度不够。在部门预算中,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对于资金的支出使用没有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由于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没有明确的分界,有利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的现象存在。部分预算单位对管理和实效并不重视,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还需加强监控力度。

2.与会计核算的不协调

第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缺陷,致使信息准确性上出现问题。把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作为预算会计的主要内容,缺少对预算单位中大量长期资产的关注,预算单位中的资产账目也因此不够完整,最终所反映的各部门的实际情况也缺乏真实性。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支出方式,不再是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从国库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给供应商或收款人。在会计核算处理中,预算单位收到的财政资金,会有收入的增加和费用增加或非货币性资产增加两种表现。第二,会计科目体系没有及时更新,对预算的要求偏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的科目过于单一,无法满足预算的全面性要求。现行会计科目没有随着预算改革而变动,显然不能与预算改革中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财政资金流的变动相适应。应针对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增设新的科目,细化部分明细科目,如财政补助收入、拨入经费科目可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上,努力达到统一标准。

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首先,处理方法不够明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是部门预算会计科目中事业支出的主要内容,但会计对此的处理方式,没有明确的解释。界限划分的随意性,也与预算所要求的精细化不相符。其次,新旧制度间不协调。在新制度中,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都是事业支出的项目支出核算内容,但这一操作并没有实际进行,最终在专项支出中进行了处理。这就意味着,项目支出的制度与实际操作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会计核算体制不够完善。一方面,应有的制约力度不够,无法达到新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新制度在部门预算会计核算科目设计上,对资金管理的多样性考虑不够,显得过于片面,实际操作性不强。

三、两者的不协调表现

部门预算改革是以预算编制改革为主,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等进行全面反映,而会计核算也应有相应的核算与监控权力,然而,这在实际处理中并没有得到落实,只是简单地按照新制度进行会计科目核算。如对基建资金的核算,应该进行全面的会计核算,而实际上,部门预算针对基建资金的运用,进行的是单独的会计核算。基建会计本身的特殊原因,也使行政事业单位并未从资金入手,对其进行核算。零基预算是以零为基础,对各类支出进行核算的预算方法。而这种方法与会计核算难以协调。在部门预算中要用到这种方法,就需要会计核算全面提供收支方面的信息,对其进行编制。就目前而言,这样的标准,会计核算还达不到。因此,部门预算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相互适应,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调整。

四、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部门预算改革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着重关注部门预算的预算编制。对于编制准备、编制过程和编制结果,要严格按照执行编制的要求来完成。不断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好的单位编制效果也可以作为重要借鉴依据,以此更好地结合本部门的科学预算体系与会计核算,努力健全预算机制。在此基础上,将各种不同用途的财政资金集中到科学预算体系上。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测算和修正,以完成预算编制表。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也需要得到保证。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要重视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数量。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很有必要。另外,部门预算的发展,在确定近期目标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长远利益,以达到综合效果。在会计核算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新制度内容。依据新会计制度要求,如实核算部门预算,并合理调整会计核算体系。对外可加强与相关会计主管部门的沟通,更好地了解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实际的偏差,并就此完善相应的制度。对内,行政事业单位对单位各部门的资金核算力度还需加强。

五、协调两者关系的办法

1.健全法制建设,科学合理改革

要达到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需要在健全法律法规上,不断完善。考虑制定和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修整现有会计制度,细致划分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的应用领域。科学合法地改革会计制度,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

2.及时制定更新,逐步完善

为了满足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要求,需要对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修整,会计核算流程和账务处理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改善,以保证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制度的及时性。

3.确立管理重点,避免赤字

确定部门支出和资金管理为管理的重点内容,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新改革中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对单位财政的一种集中管理。同时,这也给了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每笔收支的直接监管权。除了加强重点管理外,也要确保政府各项服务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平衡财政资金与支出,避免财政赤字。

4.建立协调表,增强协调度

在建立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与会计核算信息表的同时,根据事业单位内部需要,还应建立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两者之间的协调表。通过这些信息表,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有关数据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针对这些数据,找出不协调点,进行有效的调整,更好地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5.跟踪监督,进行预期计划

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要求的积极性和严肃性,需要财政监督部门对财务会计核算行为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预算核算预期计划的进行,需要有良好的监督机制。除了加强监督力度外,可建立部分奖励机制,强化员工的工作意识,促进原定计划的顺利进行。

6.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推动改革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部门预算改革的进行。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还需满足对预算会计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预算会计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加强预算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即实际操作。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中,不断培养高素质的预算会计人员,从整体上提高预算会计人员的执行力和专业性,使部门预算改革的进行更顺利。

作者:朱颖芳单位:长沙市公安消防支队

上一篇:体育院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下一篇:高速公路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