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生态城市架构初探

时间:2022-08-29 05:12:30

蜂巢生态城市架构初探

摘 要:大自然是生态之源,万物发展之生态闭环。自然规律从古至今,无时不刻的在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在过往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无限制的开采资源、大肆扩张城市、无节制的排放污染物,已致城市周边乃至更深层次的自然环境混沌不堪。极大的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混乱之下的自然是不稳定的,作用于人类社会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以史为鉴,人类为此已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能够认识到自然规律以及生态价值是全社会在近些年来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认知与建构;“蜂巢”生态体系;生态城市架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9

1 发展进程概要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概括为2个阶段,即人类发展是认知自然与生存模式建构的持续过程。认识到自然生态的地位和力量是前提,之后便需要探索一种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模式。在茹毛饮血时代直至工业革命之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还较为稳定。但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进步与人类扩张的欲望持续增强,逐渐忽略了自然规律对于人为破坏的反馈而自食其果。建立生态城市架构,充分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便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纵观整个大自然,每一个物种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求得生存以及物种延续。能够对自身生存环境进行建设,并用于自身繁衍的案例,蜜蜂便是其中之一。蜂巢的出现,是蜜蜂生存模式几何架构以及社会属性相融合的产物。将其建立为生态城市架构一种理论层面的理想化模型,并对其生物属性进行扩展,便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 “蜂巢结构”

“蜂巢结构”是大自然中最为神奇的完美结构之一。依照公众对于“蜂巢结构”最为普遍的了解,便是六边形与无限复制这2种属性。

2.1 内聚效应

蜂巢的内聚效应在于,每一个蜂室都是相对独立的,并且对于里面的幼虫,又是完整的生存单元。六边形形态最大化的利用了内部空间以及与外部衔接的空间。

在生态城市架构中,以复层植被风景林带围合的边界,通过自身的小气候效应、绿化渗透效应、空气过滤效应、水土保持作用以及小型生物圈的多元叠加生态体系,对中心城市生活区域形成稳定的内压渗透作用,结构稳定且作用强烈。

在新城建设中,针对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块,采用不同植被层次与品种的风景林带进行围合形成生态圈,同时道路水系依托生态圈。形成环环相扣的生态圈体系,将传统的城市问题进行分解、化小而解决。若干个生态圈体系,组成市域范围内的大型生态城市架构。

2.2 流动联通效应

蜂巢的流动联通效应在于,每个蜂室在蜜蜂建造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独堆建,而是成片同时进行,材料在每个蜂室之间是连续的,即边界为关联状态,边界系统是一个整体。

在生态城市架构当中,每一个生态圈相互衔接,林带之间互通有无,相互之间水土、花粉、种子、生物圈高度共享,并不存在施加内聚效应与流动联通效应的生态城市死角。

城市功能分别集中在每一个生态圈当中,而生态圈之间相互贯通,集合交通、城市休闲、绿化保育、农业产业等生态互动功能体系,并借助合理的功能导向,将生活的人群作为动态平衡的运动因子,以此衡量各个生态圈的人群活动强度。亦可以大数据的形式记录在智慧城市终端当中。

2.3 “蜂巢”生态体系

基于“蜂巢结构”所建构的“蜂巢”生态体系理想化模型,以一种切片化的功能分配模式,将各个层级的“蜂巢”模块相叠加,每一模块具备各自特定以及自循环的生态功能效应,在叠加之后各层级相互联通运作,小系统并联成为完整体系(如图1)。

生态单元 无限生长效应 内聚效应 流动联通效应 “蜂巢”生态体系

3 生态城市架构

在更为宏观的生态城市架构中,“蜂巢”生态体系是其运转内核。生态城市架构并不是单一的城市规划范畴,属于多学科多行业的跨界集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整体的联动性以及生态进程的完整性,进而行业综合也是当今的一大要务。宏观的生态规律与生态效应会通过逐级的“蜂巢”生态环体现。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蜂巢”生态城市,就仿佛建立了一个赖以生存的巨大“蜂巢”,真正实现与自然相融合。在生态城市规划层面,实现集约型与可持续型发展(如图2)。

城市功能单元 生态单元 生态城市单元 各级生态环 生态城市架构

上一篇:探讨农村垃圾处理的运营机制创新 下一篇:浅析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