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起床编个程序

时间:2022-08-29 04:01:11

为起床编个程序

我不能陪娃过一辈子,但至少能陪他慢慢成为一个懂得自我管理的人。

每逢长假,好多妈妈都希望能趁机高质量地陪伴宝宝,比如多读读绘本,进行亲子游戏,一起到户外走走看看。但有一件事,却被绝大多数的妈妈们忽略了,就是宝宝的假期生活规律:比如早上全家人一起睡懒觉,晚上推迟入睡,等等。

良好的生活规律对培养健康、有安全感的孩子有多重要,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懂。建立宝宝生活规律最常见的方式就是“睡前程序”(bedtime routine),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今天我想聊聊“清晨仪式”,或者叫做“起床程序”,它和睡前程序一样重要,却常常被忽略。

“清晨程序”是啥?

英语里清晨程序叫做morning routine, 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早上醒来后半小时左右,固定做的一些事情,比如刷牙、上厕所、洗脸、吃早餐。

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有条理的愉快早晨能创造一整天的基调,让孩子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新的一天。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晨型人”(morning person),非常重视管理自己宝贵的清晨,比如本杰明・富兰克林。

当一个孩子从小适应了有规律的作息,入学以后也会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时间,大人在管理全家作息的时候也更轻松一些。所以从婴儿时期开始,就可以尝试给宝宝定制简单的“清晨程序”了。

除了刷牙洗脸穿衣服,还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清晨程序呢?

让阳光唤醒宝宝

清晨最重要的不是教宝宝学几个词,识几个数,“拥抱阳光”才是喜欢上早晨的第一步。

从一个对白天和黑夜没有概念的新生儿,到按时作息的天使宝宝,哪一步最为关键?昼夜规律。打从苏宝出生开始,美国的儿医就一直和我们强调,尽早让宝宝建立良好作息,能让全家人都轻松不少。所以与递上一杯奶来唤醒宝宝相比,先拉开房间的窗帘,让光进来更好,让宝宝的生物钟直观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

听着音乐,赖床5分钟

都知道音乐启蒙的重要性,但总觉得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和宝宝一起听音乐,其实,宝宝早上刚醒来时就是很好的机会。我在苏宝房间放了个小音箱,每天早上和她依偎着赖床5分钟,听一两首乐曲,给宝宝一些时间清醒的同时,也通过肌肤接触增进了亲子感情。

与之相反的做法是,宝宝一醒来就把她抱起来,然后军训一样噼里啪啦开始新的一天。很多宝宝醒来时会发脾气,其实就是起来得太快了,缺乏过渡,还没反应过来。所以我更偏爱温和起床法,5分钟不是什么损失,给宝宝一些时间享受醒来的过程,懂得“慢”的重要,才能从容不迫享受“快”的基调。

15分钟的晨读仪式

清晨通常是我们效率最高,头脑最清晰的时候,也是亲子阅读的最佳时段之一。苏宝每天早上醒来后,是她和爸爸一起的阅读时光。其实苏爸上班出门也很早,但挤出15分钟读一两本绘本的时间还是有的。不要小看这15分钟,一旦当它成为孩子清晨的仪式感,晨读,甚至阅读的习惯就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兴趣。

入园后,和孩子一起管理早晨的时间更重要了,全家人要在短短一小时内洗漱完毕、吃好早餐出门上班或上学,提高效率的方法都有哪些?

提前一晚准备

苏宝参加的早教班和亲子课一般是上午,每天晚上,我们会和她一起在睡前花5分钟整理一下第二天去学校要带的东西,比如去图书馆时需要还的绘本,课间需要的小零食和水壶,等等。

苏宝现在只有2岁,大部分时候还是我帮她整理书包,但是她的参与度逐渐在增加。我会请她自己决定零食要带果泥还是手指饼干,自己选一个喜欢的水壶,自主选定明天打算穿紫色毛衣还是白色蓬蓬裙,让她有自我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然后,我们会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第二天出门就不慌乱了。这些虽然需要花时间提前一晚准备,但都是第二天愉快清晨的基础,不仅对学龄宝宝的习惯养成有用,大孩子和成年人也可以从中受益。

利用有趣的工具

小朋友的耐心有限,如果清晨程序没有什么趣味性的话,他们新鲜劲过了可能就不想参与了。国外的妈妈在这方面很会开脑洞,通常会手工制作一些别出心裁的卡片,把清晨的任务“可视化”。比如这种带图的清单,每完成一个任务就把它勾掉,就让孩子们成就感十足。

我和苏宝现在用的是这样的卡片(见图),卡片上有双面胶,每完成一个任务,我们就会把卡片合起来。刚开始用这个小工具的时候,苏宝唯一感兴趣的是把这些“小翅膀”打开又合上,现在她逐渐能明白卡片上图案的意思了,也能把吃饭、刷牙这些任务和卡片上对应起来。这些工具手工做很简单,能一直用到宝宝上小学后。

我们不能陪娃过一辈子,但至少能陪他慢慢成为一个懂得自我管理的人。回想起来,过去我在读书和刚工作时,都没有特地执行过“清晨程序”,经常是还有10分钟要出门了,还在纠结到底穿哪双鞋、背哪个包,绝对的“非晨型人”。

直到有了孩子,才第一次真正研究了morning routine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孩子清晨的规律,和大人有很多互通的地方。执行“清晨程序”后,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同时,也督促自己提高了时间管理的能力,一举两得。

说到底,养娃不是一味付出,养娃也是养自己,成长的娃也在带动成长的家。

作者介绍:小小苏妈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现居纽约。

上一篇:亲历正式“脱欧”前后的英国 下一篇:日本“食育”如何启示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