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综述

时间:2022-08-29 02:54:15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综述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分为四个板块: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强调了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有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同时,课程标准还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数学应用意识的孕育”、“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解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进行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加大实践活动的权重,促使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些多元目标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在课堂相互挤兑,相互博弈,造成了一些一线老师的无所适从,顾此失彼(也不可否认一些好老师在巧妙的设计下运用自己精湛教艺把过程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能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经典课例)。

一、更新教育理念和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在课改实验中,“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和功效性已经达到共识。教师们改变以往的从“复习”到“新授”两个单一的教学环节,转变为孜孜不倦地采用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丰富多彩的电脑动画、生动引人的生活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呈现形式适合学生,尤其符合低年级小朋友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他们喜闻乐见,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从轻松的课间投人到紧张快乐的课堂学习中。如通过设计多彩动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母亲节就要到了,你们准备给妈妈买什么礼物呀?我们一起到花店去看一看吧!同学们目光炯炯,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又如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聋哑人到商店,用手势比划,买到了钉子。你说盲人到商店买剪刀,他该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盲人可以用嘴说:“我买剪刀。”学生参与并被故事听吸引,也就进人了课堂角色,并开始学习。

二、创设情境与贴近生活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物体》时,首先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说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分别说到:“老师有一点胖;老师爱穿黑色的裙子;老师每天都抹红嘴唇;老师的脸白白的、圆圆的、胖胖的;老师很漂亮,我们都很喜欢您。”等。接下来教师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认识物体。”诚然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把握好情境的适度性、情境的丰富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

能真实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数学内涵,才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看课的内容,不是所有的课都要联系实际,数学课中有许多内容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没必要牵强联系。

三、探究学习与创新培养

新一轮数学课程体系,无论在课程功能、理念、目标,还是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如新课程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力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提倡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评价则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哪一句不值得咀嚼和深思呢?在许多的公开课里,一边是学生在探究、在讨论、在思考、在补充、在归纳,另一边老师在为培养孩子们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过程、情感与反思目标煞费苦心,尽善尽美,

滴水不漏。有的教师以为,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每节课都要分小组活动,都要有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步骤,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面面俱到。

上一篇:巧抓演示实验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下一篇:诗歌赏析,展开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