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舟曲民间传统文化的散迭与发展

时间:2022-08-29 02:45:41

试论舟曲民间传统文化的散迭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通过对舟曲县部分民间传统文化现状的调研,认为当前舟曲民间传统文化已呈现散迭化特征。楹联文化作为舟曲传统节日——松棚楹联灯会的产物,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原生态的地域背景,是舟曲民间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承载着的民俗现象和社会功用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文章以舟曲楹联文化为线索,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症结及原因,并试图探究行之有效的保护途径,以期对舟曲县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裨益。

关键词:舟曲;民间传统文化;松棚楹联灯会;散迭;发展

舟曲地处甘、青、川交界,是原丝绸之路河南道和甘、川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千百年来,三苗、氐、戎、羌、藏、汉、回等多个民族在此地繁衍生息,多民族文化相融共生,打造了光辉灿烂的民间文化,舟曲也因此素享“文物宝库、民俗长廊、方言群岛”的美誉,为传承古老文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包括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的具体要求。近年来,舟曲县在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上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随着新世纪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冲击,民众生活的历史语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变,从古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文化遭遇困境,其保护面临衰退的境地,传承形势严峻。

一、舟曲松棚楹联灯会起源和概况

松棚楹联灯会是舟曲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最隆重的传统盛会。相传明代一位祖籍扬州的武备将军李瑛,因过年无法随母亲回扬州观赏天下第一大灯,便组织舟曲才子、匠人、百姓在当地举办了一场元宵灯会。将军的母亲走在松棚下,阅联观灯听曲,高兴之极,连连夸赞:“恰似扬州,不二州,赛过扬州”。从此,舟曲便被誉为“不二扬州”,松棚楹联灯会也延续至今。灯会以楹联的撰写和悬贴为主要组成,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从正月初八开始,县城“四街两关”组建各自的灯会组织,在所属地段大街小巷搭建连环灯廊,布置灯联。一般正月十三搭好棚架,篷上松枝,正月十四各街在每个棚架柱子上都对楹悬挂三面贴有对联的长条联语灯。对联大多是当地群众自编自写,咏物、抒情、祈福、教化,不一而足,如“二里半城明灯皓月铺锦绣,四街两关龙灯社火乐太平” ,结合舟曲县城风貌的描写极具地方特色。街道变成对联盛会,人们一边吟诵奇联妙对,一边领略精湛的书画,以文会友。也因此,舟曲成为我国“楹联文化县”。2008年4月15日,“舟曲县藏香江南楹联诗词学会”正式成立,标志着舟曲楹联文化迈出跨越式的一步。

二、舟曲楹联文化的研究价值

1、楹联文化的完好传承是维护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要求。舟曲境内多民族共生的背景之下,楹联文化作为精神信仰的结晶,表达着不同族群的人们对生活共同的希冀。在历史的长河中,楹联文化已然成为展现民族精神,传递和谐思想的重要载体。时代不断演变,人们通过楹联,表达对祖先的祭奠和对未来的祝愿。特别是八八泥石流灾情发生后,各族人民更是借这种形式来表达对遇难同胞和家园的深切怀念,对祖国和党的无尽感恩,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地方民族精神信仰是人们千百年来认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其来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是我国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重要见证。保护和传承舟曲楹联文化,就是对民间传统文化创造者、守护者、继承者最好的抚慰。

2、以汉字为渠道,楹联是加强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楹联文化以汉字为第一基础,自明代沿袭至今,历史悠久。而舟曲县域生存着藏、羌等少数民族同胞,楹联便为民族之间的生活交流搭建起良好的桥梁,为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交流拓展渠道。少数民族能够接纳和学习汉字,汉族人民能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与习俗,各民族文化得以不断融合。在此层面上,保护和传承楹联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交流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3、楹联是展示舟曲特色民俗的有效方式。楹联词语凝练,内涵深厚,具有极强的兼容性,它来源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展现民俗民风的重要载体,为展示舟曲民间传统文化开辟一个全新的舞台。舟曲特有的松鹏楹联灯会、采花节等传统民间节日;多地舞、摆阵舞等传统民间舞蹈,这些既可为楹联的创作提供灵感,楹联又可以成为呈现当地民俗的精美名片,相得益彰。

以楹联文化为代表的舟曲民间传统文化是舟曲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继承古老文明,不断丰富和发展特色而成,它以多彩的诗词歌舞、独特的民族语言、奇异的民族服饰、奇特的民族风情,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浩瀚长河中大放异彩,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做了积极的贡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当前舟曲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散迭特征明显,“民间”性质淡化。所谓散迭,实质上是指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出现的内容分散、组织无序与发展停滞状态。民间传统文化随着历史语境的改变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前呈现历史资料的缺漏、保护力量的分散、发展缓慢单一等特征,致使民间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逐渐减弱,甚至有异化趋势。此外,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醒、自信度低下,也让其“民间”属性正面临消失的窘境。以楹联为例,目前“楹联诗词协会”会员只有30余人,主要由政府机关退休老职工组成,且生活地区、创作过程较为分散。调查中发现当前居民对“楹联文化县”的知晓率并不高,部分群众对“松棚楹联灯会”也不甚了解。大多传统文化的表现都由固定的少数人参与完成。民间传统文化本应具备的群众知晓度、参与度高的特征消失,“民间”性质淡化,逐渐丧失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呈现异变趋势,单方向发展,致使其发展遭遇瓶颈。

2、内容趋于一元,民族特色弱化。以楹联为例,调研发现,近年来舟曲楹联的创作大多趋于大众主流,无法较全面地体现舟曲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风,缺少文化品牌意识。在2001年出版的《舟曲楹联荟萃》一书里,其收录的舟曲境内各乡文化站选送的楹联精粹作品中,能体现各乡地域民俗风情的对联十分稀少,所选楹联大部分内容或为普通的山水描写,或为对党与国家宏观政策的赞扬,如“同是日月改革开放国富民强,一样土地联产承包温饱小康” ,格调与其他地区趋于统一,内容趋于形式。而如“采花节里大姑娘笑逐颜开花枝招展,赛马会上小伙子扬鞭奋蹄马到成功” 等描写“多地舞”、“采花节”等当地特色、传统的楹联寥寥无几,楹联用语也无法展现当地语言特色,与舟曲其他传统民间文化的融合性不强,没有达到以典型呈现典型的效果。这一特征在舟曲其他民间传统文化也有所体现,如多地舞的种类也由原始的十余种演变成四种,表现形式也由多元化集中于舞台表演的一元化。这样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性,对坚持多元文化的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上一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非花非鸟”观念思想在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