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表达的新设计

时间:2022-08-29 02:03:05

指向表达的新设计

一、古往今来谈时光

师:(板书:匆匆)预习过课文,你们应该知道,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匆匆?

生:说的是时光匆匆,也可以说是时间匆匆。

师:是的。说到时间匆匆,古往今来,许多人留下了自己的说法。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表达的。(板书:表达)请大家读一读课件中出现的几句话。(背景音乐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生读句子)

【点评】慨叹时光匆匆的文学作品自古有之,但同一题材用不同文体去表现,会各具特色。开课伊始,教师从内容入手,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同一主题,让学生感受“相同”中的“不同”,从“表达”的角度,为学习“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一些特殊表现手法做了铺垫。这样的教学直接指向文体特点,指向课文的表现手法――语言文字内部的思维意义,指向学生能力的发展,不但具有鲜明的年段教学特征,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听读,发现散文的表达特点

师:看,不论哪一种表达方式,目的都是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明白。(板书:清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散文,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板书:散文)让我们通过学习,感受这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吧。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请大家拿起笔,边听边动笔,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师播放朗诵音频,生听读并做记号)

师:我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我们来交流交流。哪些地方让你有感觉?哪怕只是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或者一段话都可以。(生汇报交流,过程略)

师:非常了不起,你们都很善于倾听,甚至发现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零散地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点评】文学作品经过艺术家诉诸声音之后,听者往往能够从中得到更清晰的意义,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教师用这样的方式在初读阶段帮助学生一扫语言障碍,使学生直接关注文体特点,这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但从学生的汇报和教师的点拨、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以学习“表达”为重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感性到理性,对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然在胸,显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细读,感受经典的表达特性

(一)在“明了”与“疑惑”中感受

师:(板书:明了)大家通过阅读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受,这就是领会了作者要通过文字传达的意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关于经典有十四条定义,其中一条就是每一次读,都能让你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看来,《匆匆》就是这样的经典。(板书:经典)再看看,全文中是否有让你产生疑惑的地方呢?(生读问句,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经典,就是永远不会穷尽文字向你说明一切,让你每次阅读都有无尽的疑惑的文章。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全文有十一处问句。不停追问,只问不答,但似乎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答案。

(课件出示)

【点评】“明了”的自然不用教,“疑惑”的是为什么要“不停追问,只问不答”,这正是本文的表达之妙,学生有了“疑惑”,也就关注到了表达的特点,这也正是何老师教学设计的“圈套”。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学习过程渐入佳境。

(二)在“熟悉”与“陌生”中感受

师:问题最集中的是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让我们先从课文前三段中试图去寻找答案吧。请大家默读课文前三段,看看作者写了哪些你所熟悉的事物。(板书:熟悉)

(生默读)

师:我们先看第一自然段。请一个同学读给我们听。(生读)

师:熟悉的事物有哪些?

生:燕子,杨柳,桃花。

师:(师生接读第一句)这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能失而复得。这个意思,从第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以体会到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又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再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排比的方法,不断强调。

师:很好,可是为什么突然笔锋一转,写“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的特点和其他事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这是在对比。

师:对比后,你发现时间的特点了吗?

生:一去不复返。

师:很好,通过这样的对比,你对时光的流逝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生:更加惋惜,希望抓住时光,不要这样溜走。

师:带着感觉,带着理解去读,会读得更有滋味。(生读)

师:再接着看。对比之后,作者为什么连续三问“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其实,这些问题问的都是一个意思,时间去哪了?而且也不需要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强调这个意思。

师:很好,大家不仅关注到表达的内容,也发现作者表达时采用特殊的形式。(板书:内容,形式)真会读书。现在,请每个同学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第一段,关注作者的表达。(生读)

【点评】“熟悉”的事物找一找、读一读,领会一写再写、反复强调的作用,在这样的领会中,“话锋”急转之后的“陌生”忽然变得不陌生,学生赫然发现这“陌生的事物”与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也领会了作者的表达之妙。教师的设计,巧就巧在用散文的表现手法教散文,教法、文法相得益彰。

(三)在反复诵读中逐渐走进经典

师:看,作者就是把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来表达,带给我们强烈的感受。(板书:陌生)再请大家先看看第三段,这一段让我们更熟悉。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自己默读,找一找文中列举的这些大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生:洗手,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玩游戏时,时间过去;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时间是怎么飞逝的。

生:跨过,闪过,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生读)

师:这就是经典的表达。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陌生中寻找疑问,在疑问探索中逐渐明白,明白的同时感觉熟悉。经典,就是每一次读都是一种重温,都有一种发现。而走进经典的唯一方法就是“读”,各种方式,不厌其烦地读。(板书:读)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内容上,你读懂了什么;形式上,你发现作者是如何写的。(生自由读)

生: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师:好,你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来写时间匆匆。请你说说,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这是他的八千多个日子,二十多年的青春岁月啊。请你读出作者感叹时光流逝的惆怅,惋惜,悲痛。(生读)

师:是啊,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读得好!一个形象的比喻,一种切实的感受,作者就用了这样的方法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留给我们深深的感受。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生再读第二段)

【点评】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向朱自清学语言”,练习表达;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在关注“文章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发现“文章是怎么写的”。这便是能力的增长,是思维的进步。

四、延伸,沉入经典的表达世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发现了一些经典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博物馆,是值得我们深入其间,沉醉其中,不断涵泳咀嚼、反复品读的。就像卡尔维诺说的――

(课件出示)

(生读课件中的文字)

师:课后,希望大家在阅读中能多关注经典,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点评】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向经典学习表达,是完全正确的,但语文学习从来就不能用纯理性的思维模式,如果在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同时,再次回归到经典所传递的思想,回到开课时关于《匆匆》一课慨叹时光流逝,不能在这世界上“白白走一遭”的主题,笔者以为,可更加彰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可使这篇“指向表达”的设计,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总评】

感动于何捷老师在以《匆匆》一课获得全国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之后,仍能不断思考、改进、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怀着崇敬之心认真阅读了他“指向表达”的《匆匆》最新版教学设计,我以为,这篇教学设计很有现实意义,对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过多关注课文内容而忽视表达方法的现象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文体特点,选择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不同文体的课文,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何捷老师善于抓住本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表现手法,并通过一系列与之适应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准确的文体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关注年段目标,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重在帮助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何老师的教学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发现、实践,因此,与这一学习重点关系密切的内容,教师则不惜时,反之则略讲。这样的处理,使“学习表达”这一教学重点更加突出,确保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关注学习主体,先学后教,顺学而导

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交互作用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常常不能得以充分发挥。何捷老师的语文课学生之所以思维活跃,几乎每一个结论都来自学生的发现,那是因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每个教学环节都遵从“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

总之,何捷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以“学习表达”的视角展开,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对一线教师还是对教学研究人员,都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350001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室 100000)

上一篇:引领想象 品味意境 下一篇:随文练笔与作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