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数学公开课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8-29 01:39:20

试论中学数学公开课存在的问题

摘 要:通过观摩很多公开课,笔者发现我国的中学数学公开课看起来新颖、热闹,但实际上存在很多问题,数学教学中最本质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掉。本文对中学数学公开课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的问题提出改进中学数学公开课的方向。

关键词:中学数学 公开课 问题分析 改进方向

一、引言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课程讲授活动,参与者除了学生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次有益的研究活动,也是我国中学特有的一种教研组织形式。但是公开课从最初单纯作为面向师范院校学生进行示范教学的手段,到今天成为考评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的附庸形式,公开课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异化”。曾经见证了无数教师成长、发展的公开课与自己原初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渐行渐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公开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以期改善公开课的效果、提高公开课的效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中学数学公开课教学的常见问题

1、课堂假象热闹,提问、分组讨论流于形式

大多数数学教师喜欢使用提问的方式完成引入、授课及小结等教学过程,但常见的现象却是问题提出后,教师并未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就叫他们起身作答。有人曾做过统计,在一堂数学公开课期间,曾有教师累计提问达46次,这种现象属于本末倒置。频繁的提问说明教师所关注的仅仅是课堂的活跃性及流于表面的积极性,在问答的过程中好像是顺利的完成了这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任务,但这仅是形式上的完成,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一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组的形式一般采用就近原则或者自由分组,但实际操作中此讨论过于形式化,不重视实际效果,其体现在:首先,教师提供的讨论问题过于浅显,讨论价值非常低下,教师为了使数学课堂上存在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便随意为学生设置讨论问题,其中就包括一些知识性问题,此类问题对学生来讲只有知道或不知道两种答案,根本没必要进行讨论。有的问题则是答案单一且具体,学生稍一思索答案自然出来,不能起到锻炼思维的效果,也缺乏讨论价值。其次,分组讨论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给学生较短的讨论时间,讨论还未展开便已结束,流于形式很难起到效果。

2、仅重视课堂的形式完整及流畅,忽略弱势学生

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所规定的思路模式回答问题,进而使课堂能够顺利进行,就常常抽取“优等生”来发言,但却忽略了一些弱势学生的发言需求。常见的现象是在数学公开课上,有些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而有些学生却缺乏发言机会,尤其是不善言辞的学生。优质的数学公开课堂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然是面向全部学生的,并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层次划分。教师在中学数学公开课课堂上要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自身差异制定出层次各异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3、以说数学代替做数学

数学课是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但是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多以课件演示和例题讲解为主,配合少量的习题训练,没有给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导致很多学生眼高手低,虽然掌握了数学知识点,但是在做题中总是不能快速算出正确答案,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三、中学数学公开课的改进方向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

在课堂上为学生塑造故事情境,进行“实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在脑中建立起数学概念。如在进行“平面基本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拿出一支笔及一个三角板,并设置几个问题,1:哪位同学可以用一支笔支撑起三角板,并使其能够平行环绕教室一圈?2:哪位同学能够用两支笔撑起三角板,并保持水平支?3:三支笔能够做到吗?经过实验证明,三支笔可以。并启发学生能够认识到什么规律呢?4:任取三个点行吗?5:在三个点的前提下再加上什么条件就能撑住呢?这种教学形式属于学生自主发现而不是由老师强加,通过动手能够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及发现过程中。

2、把握规律,巧用鼓励,拓展数学教学内容

积极探寻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但仅凭规律并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既要有规律也要有适当的激励与鼓励,才能使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探究中,研究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应掌握教学任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挑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并给予学生赞扬。所以,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拓及迁移时教师应多使用鼓励语言,使学生在鼓励的作用下,积极探寻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讨论环节,一定要为学生留够思考的时间,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发言机会,使学生能够养成相互配合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对知识的扩充能力。

3、因材施教,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的个性具有差异性,教师也应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将这种差异性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并在中学数学公开课上使其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为其设计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自主学习及自由发展的动力与机会,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较大的进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最适宜的教学。因此,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如“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以及“最低要求”等,从而将教学内容由固定性转化为层次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拥有适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机会,并使他们能够树立起自信。教师提问后,学生即使答错了,教师也应在赞扬后再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自信心十足,积极加入到课堂教学中。

小结

以数学公开课为例,我们认识到一种全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从理论知识发展到教学实践必须要由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共同探索,共同努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上的不足之处。总之,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照顾程度是评判一种教学方式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能够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取得较好的发展,是每个教师都会热衷的教学策略。这样做才能使数学公开课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数学教育提供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 辛伟光,新时期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03期

[2] 梁忠明,浅议中学数学教学的问题与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年08期

[3] 孔志慧,关于中学数学教学几个问题的意见[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20期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导入方法的探究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