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备考需提升的四大能力

时间:2022-08-28 11:37:11

高三地理备考需提升的四大能力

【摘要】 高考题目多以“提供材料问题情境提取图文有效信息迁移主干知识探究地理事象发展过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模式出现,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考生熟记和运用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地理素养。

【关键词】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一、熟记和运用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1.根据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要求学生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特别要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经线:0°、30°E、60°E、90°E、120°E、60°W、90°W、120°W;纬线:0°、23°26′N、66°34′N、23°26′S、66°34′S)。

2.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1)掌握大致位置: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2)掌握固定位置:每个区域周围的海陆分布是固定的,可以利用这种海陆位置的固定性进行区域定位。

(3)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与大西洋不直接相临。太平洋被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包围等。

根据以上方法即可对某一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大陆。

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1.从文字表述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考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题目的重要信息,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从题干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用的地理信息,要明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归纳。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为解答问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如“读1908~2006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人口、耕地变化图”(图略),回答问题。

第(1)题,读图分析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可能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第(2)题,分析1986年以后,人口、耕地变化特征。

第(1)题设问中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即为问题设置了区域限制;第(2)题中的“1986年以后”,为设问提出了时间的限制。

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解答从图示获取信息的题目必须过好地图关,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例”――分析“图中”的步骤。

如等温线图判读一般分四步:根据数字排列方向定半球(确定南、北半球);根据疏密定温差;根据弯曲定因素;根据变化定应用。

3.从试题答案或选项中获取解读信息

地理信息的获取是多种多样的,在组合型选择题或综合题中,前一题的答案有可能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往往能为我们的正确选择提供信息。如选择题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描述的是北半球冬季的现象,另一个选项D是描述北半球夏季的现象,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D选项一般就是正确选项。

三、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认识和回答问题。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核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例如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呈现方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等,考核重点是自然带的名称及分异规律。只要把握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地联系起来。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回答问题。如设问中有 “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什么”主要是考查对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掌握,而“为什么”则强调如何运用知识,所以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

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是考查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描述一般是指描写和叙述地理事象的形态特征、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等,而阐释一般是指对地理事象形态、分布和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1.基础性设问要善于回归教材

基础性设问考查的内容多为一般的概念、分类或基础知识,这类问题的回答多与教材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再认再现教材知识并准确表达非常关键。因此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2.特征性设问描述要把握整体、兼顾微观

在描述地理事象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时,要弄清分布大势,变化趋势,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同时要兼顾微观变化。如“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图”(图略)气温曲线的整体趋势是上升,微观变化是有的年份也会下降,故气温变化趋势是波动上升,而不能简单答成上升。

3.综合性阐释设问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综合性设问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所设计的问题。要突破该问题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复习时要注意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并会迁移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案例中来。第二,掌握该类问题的构题特点,这类问题的关键词常有“分析……” “比较……”“评价……”等,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指出图示区域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等。

4.多点式设问应做到点点到位

多点式设问是高考综合题设问的重要形式,该类设问主要结合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不同方面考查地理事物的特点,设问中涉及的各点是并列的,反映了该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所以该类问题往往可以拆分为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描述和阐释。解答该类问题,要认准考查内容涉及的各个方面,不能因审题失误造成遗漏。

上一篇:小学体育实效性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歌唱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