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溢出下跨国公司反向创新合作与非合作模式的博弈研究

时间:2022-08-28 11:14:35

技术溢出下跨国公司反向创新合作与非合作模式的博弈研究

摘 要: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跨国公司开始了从发展中国家寻求创新的反向创新模式。首先,本文讨论了使反向创新成为可能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五个差距;其次,讨论了技术溢出情况下跨国公司反向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在AJ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产品替代率这一变量,分析了技术溢出对反向创新合作与非合作模式的影响;最后,通过博弈结果发现,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产品替代率越小,则企业更倾向于采取合作创新。

关键词:反向创新 技术溢出 博弈分析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更好的利用全世界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更适应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消费者需求,技术的创新与研究是跨国公司保持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跨国公司作为全世界最领先的技术发明和扩散的中心,拥有70%以上的技术专利。为了防止核心技术的外溢以及方便对研发活动的控制,保持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活动都集中于欧美发达地区,然后将成形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进入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规模的商品、资本、技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能更好地应对世界市场的复杂性、满足不同国家的偏好差异,同时也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世界各国高科技人才和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跨国公司不得不改变以往仅在母国和少数专业市场设立研发机构的研发模式,开始尝试将创新研发活动扩展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以往跨国公司的研发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进行,他们认为发达国家集中了所有的优势资源和最为先进的技术,然后再将成熟的技术或产品再应用到发达国家。反向创新是近几年才被国外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Immelt et.(2009)认为反向创新是指跨国公司的创新团队首先针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并且最终要能在全世界所适用的创新。Nunes and Breene(2011)则提出反向创新是新的产品或服务首先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然后经过对这些产品或服务的调整再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这样的一种反向创新模式与之前的创新流程截然不同。

Vijay Govindarajan和Chris Trimble(2012)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五个差距使反向创新成为可能。首先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产品技术在表现要求上的差距,发展中国家的人可支配收入远不如发达国家,因此,他们承受不了发达国家产品的高价,甚至是一些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低端产品的价格。为了适应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降低少量产品功效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产品的价格。其次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在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十分成熟和饱和,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在这方面十分匮乏,所以他们需要的创新不能依赖这些发达国家所能够依赖的基础设施。虽然说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创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十分可靠的环境,但是不太完备的基础设施环境或许会给创新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都属于新建阶段,不必受到原本旧设施的限制而可以接受一些新的概念,然而,发达国家则只能选择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上进行替换,会受到原有旧设施的限制。再次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差距,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世界对于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由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因为谋求迅速发展致使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比发达国家来得更加严峻,比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创新技术对于环境的保护与环境问题的解决。然后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法律规章的差别。法律规章体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保证市场的公平、顾客的权益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另一方面它也给一些创新带来了不必要的阻碍。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基本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规章体系,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方面则相对比较自由,这就为创新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最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偏好喜爱上也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偏好喜爱的不同直接导致一种创新产品或概念在发达国家可能会受到欢迎,却在发展中国家不被人们所接受,这也是创新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

跨国公司要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建立研发中心以进行反向创新,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创新效益,跨国公司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寻求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创新研发;二是选择自主创新研发。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对于技术创新的专利制度并不完善,导致跨国公司之间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创新模式的选择。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对企业技术创新溢出对创新合作模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多是以建立多阶段寡头博弈模型,比较在技术溢出情况下企业合作与非合作创新的绩效。D’Aspre mont and Jacque minder(1988)首次利用了双寡头垄断博弈模型来研究技术创新。Ziss和Steffen(1994)通过建立一个溢出效应情况下的两阶段双寡头博弈模型,将不合作模式与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及研发生产两阶段均合作这三种合作模式一一进行了比较。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跨国公司创新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三、跨国公司反向创新合作博弈

为了讨论技术溢出效应存在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反向创新合作与非合作模式的选择,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1.博弈模型的建立

假设市场上现在仅有两家跨国公司记为厂商1和厂商2,同时在市场上进行生产和销售,两家公司都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生产销售。跨国公司的反向创新技术研发成本为,其l中代表反向创新模式下的创新技术系数,为企业R&D投资对成本下降的贡献。假定每个企业面临的需求函数为线性的。其中为参数,时,两个企业产品无关, 时,产品之间是完全替代的。单位生产成本即为:,表示企业没有创新前的单位成本,表示企业创新后的单位成本,表示两家跨国公司间的技术溢出系数,该系数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和技术研究的互补性正相关。因此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2.产出阶段的博弈分析

考虑第二阶段均衡产出水平,无论企业在创新阶段是否合作,在产出阶段,它们都将独立决定自己的产量,以在产品市场上竞争。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其古诺产量均衡为:

因为有,所以,创新后产品单位成本低的企业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将代入可得:

所以,若跨国公司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则初始成本高的企业必须投资更多的R&D支出来降低创新后产品的成本。

3.创新研发阶段的博弈分析

根据两家企业是否进行合作可将创新研发阶段分为不合作研发和合作研发。

(1)不进行合作研发时的博弈均衡。如果两家企业各自决定自己的研发投入,在另一家企业决定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选择本企业的研发成本,使产品成本降低,计算得出均衡成本降低:

均衡产量:

均衡利润:

(2)进行合作研发时的博弈均衡。如果两家企业在投入研发时互相合作,协调双方的研发投入。这里假设企业之间的是“卡特尔”的合作形式,这种卡特尔合作形式包含了利润的分配问题。此时,两家企业共同决定研发成本投入,计算得出均衡成本降低:

均衡产量:

均衡利润:

4.博弈模型均衡结果的分析

当时,;当时, ;当时,。所以为技术溢出临界值,无论为何值,都有。令 ,代入和计算得,,、 、,的符号与和的取值有关。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时,有,,;当 ,有,,。

四、结论

当跨国公司进行反向创新设立研发中心的东道国存在比较大的技术溢出效应时,跨国公司为了将技术溢出控制在内部,以防止搭便车的行为,将更倾向于选择合作创新模式;当存在比较小的技术溢出效应时,跨国公司则更倾向于不进行合作而采用自主创新模式。

技术溢出的临界值由企业研发产品之间的替代率决定。当产品间的替代率较小时,技术溢出的临界值也较小,此时技术溢出是有利的,因此跨国公司进行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较小,而进行合作创新的可能性较大,这样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创新效率,从而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D’Aspre mont and Jacque minder.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a Duopoly with Spillov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78:1133-1137

[2]Ziss, Steffen. Strategic R&D with spillover,, collusion and welfar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4,(4)

[3]Jeffrey R. Immelt, Vijay Govindarajan, Chris Trimble. How GE is Disrupting Itself[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10):1-11

[4]Vijay Govindarajan, Chris Trimble. Reverse Innovation: a global groth strategy that could pre-empt disruption at home[J]. Strategy& Leadership, 2012,40(5):5-11

[5]党兴华,郑登攀.技术溢出情况下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的非对称博弈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24):100-102

[6]刘希宋,喻登科,李玥.基于技术创新溢出循环模式的双主体决策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1):14-16

上一篇:浅析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管理 下一篇:企业整合营销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