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的路,便背叛了旧生活

时间:2022-08-28 10:44:52

走出新的路,便背叛了旧生活

[原文呈现]

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

在很早的时候,这个阴谋就如一粒种子落在我贫瘠的心田里,偷偷发芽,潜滋暗长。

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这从他一手砌起的三间吊脚楼就看得出来。他和母亲从一开始就盘算好了,兄长将来住西边的一间,我将来住东边的一间。他们呢,则挤到堂屋后面的后廊子里。甚至把几亩薄田如何给我兄弟两人分,基本也都筹划好了。

这和邻里一带所有父母给儿女的设计如出一辙。这或许是一个传统,无可非议,天经地义。

出生在鄂西山地的人,似乎从出生之始,就已被命运安排为一个以泥土为生的种田人。在那万千大山簇拥着的山地中,不仰仗泥土,难道指望天上掉馅饼吗?世代为农,不做种田人做什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在山地活命的法则。

学习劳动,是最早的生活必修课。

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我从小就跟在他们后边,拿着小镰刀去割猪草,背着小背篓去背玉米,扛着小锄头去种小麦。那些工具,都是父亲给我量身制作的。他一心一意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种田人。

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总是忘记时令,不知道这个季节该种什么,下个季节要种什么。如果不是母亲,我开垦出的田园也会荒芜得一塌糊涂。

泥土生万物,养生命,可我对泥土的爱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母亲晓得哪一块地肥沃,哪一块地贫瘠;晓得每一块地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晓得每一种作物发芽、扬穗、成熟的时间。她总是将几亩地经营得井井有条。有的年份,土豆发芽迟了,她会掀开泥土去探一探虚实;玉米被风吹断了,她会砍根竹子把它们扶起来。

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她能听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她心疼泥土,心疼庄稼,像疼爱我们一样疼爱着它们。在大地和庄稼面前,她也是一个善良的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

泥土是值得信赖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在山地里伺候泥土,服侍父母,顺乎自然的命运也无可厚非,毕竟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然而父亲在教我种植的时候,也教我识字。他最初的理由是,多认识些字,能少吃些亏。

在鄂西山地,很多人一辈子不曾离开村子,离开泥土。他们去的最遥远的地方可能是数十里之外的亲戚家;他们见的最繁华的地方可能就是清江河边的镇子。他们对村子里的事情如数家珍,对庄稼的长势了如指掌,对山外却是一无所知。山外是神秘的,只能道听途说。山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背叛泥土的种子在我年少的心中悄悄扎下了根。

读书,是一条路,一条披荆斩棘的路,一条背叛泥土的路,一条可以吃上轻省饭的路。比我年长的人,大都现身说法,宣布此路难行。与我年龄相仿的人,绝大多数在途中失散,不是回家种植,就是娶妻嫁人。他们没能走出村子,即使暂时走出去了,迟早也会回来。

有许多不确定性,埋伏在读书路上。我认识村子里的一个人,读了不少书,毕业后却在家无所事事。村子里的人都说,读了那么多书,工作没找到,种田又弯不下腰来。还有一些人,在学校把眼睛搞近视了,结果读书不成,只好戴着眼镜种田,又因迂腐过人不分五谷与杂草,终成村人笑柄。

村人看待读书人,也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企图背叛泥土的人,非得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行,否则江东父老不好相见,不会施以好颜色。

好在我读书之余,还不忘帮助父母从事衣耕,虽身单力薄,也不是行家里手,却足够滥竽充数,为以后留下了半步台阶,父亲说不时要让我下地,让我晓得他们种田的辛苦,挣钱的不易,激励我读书。

祖父是民国时期的高小毕业生,解放后当过一段时间的乡村教师和公社仓库保管员。终因生活所迫,重事稼穑。自己背叛泥土不成,就把希望全部落在孙辈身上。挨个排序,在我身上看见一抹希望。在我考上县城高中之时,他就到处炫耀;在我念高三时,他就说等我考上大学了,好好摆几桌以示庆贺,没想到在那一年的高考前夕,他就匆忙走了。这便成为我的心头遗憾。

那一年的秋天是忧伤的,那个被泥土和粮食养大的青年,对未来的命运揣摩不定。他害怕从此抱守泥土终生,和他父母一样在泥土中种植生活,而把山外世界圈养起来,直至枯灭。

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就是在那一年秋天,我含泪背叛了泥土,告别了家人。

背叛了泥土,就等于背叛了庄稼,背叛了村子里的四季,背叛了那些油光闪亮的农具,背叛了炊烟,背叛了虫鸣,背叛了父亲的呵斥,背叛了母亲的呼唤,背叛了一种生活。

背叛了泥土,也就是背叛了自己整个的少年时代和童年记忆。

背叛了泥土,注定了一生就处于无根的状态。只有偶尔亲近它,才能找到丢失已久的山地方言和感知到漫漶在山地间的温暖。

在鄂西山地,对泥土没有二心的,是那些至今仍然勤勉的种田人像我母亲一样的人。那些种田人,依然在广袤的田野里保持着最原始的种植姿势: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

只有在泥土里进行种植的人,才能听见大地的心跳,才能用舌头和鼻子分辨出口中饭食出自哪一块泥土

我们这些背叛了泥土的人,无法体会种田人对于泥土的感情。

那是寸土寸金的感情。

(向迅)

学苑

[赏析]

向迅的这篇文章,是紧紧围绕一个“背叛”来层层展开的。

首先,作者在开篇的时候说“背叛泥土,是一个阴谋”,为全文埋下一个带有疑问性的伏笔:什么是背叛泥土?为什么说背叛泥土是个阴谋?阴谋又意味着什么?

接着,作者便开始着手一一阐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首先写道:“父亲给我最初的人生设计,是做一个勤快的种田人。父母是生活最好的导师。”意在说明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鄂西人,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与泥土相伴一生,在田间辛苦劳作,接受父母的安排,安守于农村孩子的命运做一个合格的种田人。但是接下来作者突然笔锋一转,说“可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种田人”。“在泥土和庄稼面前,母亲最有发言权。她懂得它们的心思。她能听懂它们的语言,能猜透它们的秘密,晓得它们的性情”,而“我”,由于心里怀着对山外世界的憧憬和期待,对泥土的爱远不及母亲的万分之一,在心里面悄悄扎下了背叛泥土,走出山去的根。这时候的“我”,因为有梦想,已经不愿臣服于命运,而是想要挣脱枷锁,通过读书这条路,走出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对于故乡和泥土的愧疚之情,也于此悄然产生。

读书是条难路,对农村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很有可能会因此而背负上“背叛泥土和庄稼”的罪名,很可能会是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结局。但是因为心里有梦,“我”还是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努力考上了大学,含泪告别了家乡。然而直到“我”真正离开了故土,摆脱了种田的命运,才发现其实自己始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鄂西人,那里有自己的根,背叛了泥土,舍弃了自己的根和家乡的一切,而这份对泥土的寸土寸金的深厚感情也只有守着根的种田人才能懂。由此一来,作者的写作意图顿时清晰明了:“我”之所以背叛了泥土,是因为选择了离开家乡到外读书这条路;“我”的“阴谋”,便是指为了摆脱种田人的命运,远离家乡,舍弃故土,独自走向未知的外面的世界;而在“我”真正背叛了泥土后,才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血液中流淌着的,祖祖辈辈传承的对于泥土的深厚感情……

故乡的泥土,是作者的根,是他一生的寄托。背叛泥土,可能有无奈之意,但是自己心里依旧怀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通过这种充满矛盾的心理写作手法,作者将自己对于故乡的热爱、眷恋、无法割舍之情以及自己走出故乡的那一点愧疚、自责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矛盾,也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责编 陈琛)

上一篇:天然大数据公司的各种套餐 下一篇:盟军夺宝队中的“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