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物理模型,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时间:2022-08-28 08:28:46

巧用物理模型,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摘要:在物理教学中,利用模型对提高教学效果和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是非常有意义的。物理模型的建立是根据所学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实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它的运用不是随意的,如不注意条件,盲目使用模型就会出现错误。如果运用得好,物理问题就会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关键词:物理;模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105

思维品质从理论上讲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从教学实践角度来讲,尤其是建模习题教学,笔者认为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体现得更为突出,以下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实质,建立模型

物理模型的建立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是根据所学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实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只要知道合外力的方向,就可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反之亦然。

例1. 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1kg。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g取10m/s2,sin37°=0.6,cos37°=0.8)。

分析与解:建模根据球与车相对静止,说明球与车有共同的加速度,球的受力明确,应选球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F=ma;mgtan37°=ma;a=gtan37°=7.5m/s2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水平向左做匀减速运动。

有了这个模型,以下问题便迎刃而解。

例2. 一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楔形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一物块质量为m,置于斜面上,物体与斜面的接触是光滑的,为保持物体与斜面相对静止,可用多大的水平力F推楔形木块。

分析与解:因二者加速度相同,先以整体为研究对象

F-Ff=(m+M)a

FN2=(m+M)g Ff=μFN2

再以m为研究对象, mgtanθ=ma

F=(m+M)g(μ+tanθ)

二、总结规律,巧用模型

1. 化繁为简,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有些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观察敏锐,抓住模型的特点,就会感觉并不难。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多个物体的整体隔离问题就是这样。

例3. 光滑水平面上排放着n个相同的小木块,质量均为M,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求从左侧数第m个木块对第m+1个木块的作用力大小。

分析与解:以整体为研究对象,F=nM・a,再隔离右侧(n-m)个木块, FN=(n-m)Ma

FN=(n-m)F/n

有这个题做基础,以下问题将感到很简单。

例4.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如图已知M>m,第一次用水平力F由左向右推M,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N1,第二次用同样大小的水平力F由右向左推m,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N2,则

A. N1>N2 B. N1=N2 C. N1

解题过程略,答案为C。

2. 化难为易,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弹簧模型一直是学生感觉难度较大又困惑的问题,可要是将基本模型熟练掌握,那么,一些认为较难的问题就会轻松解决。

例5. 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小球的加速度是怎样的?

分析与解:解这道题前先思考下面的模型,设小球在接触弹簧处自由释放,如图所示,此时加速度a大小等于g,方向向下,根据简谐振动的对称性,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加速度a大小也等于g,方向向上。由此可知小球如果是自由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时,速度不等于零且a=g,与它对称的点是弹簧压缩后a=g,方向向上,由于此时小球速度不等于零,所以小球将继续下降直至弹簧压缩到最短,这时a>g,方向向上。

例6. 如图所示,一升降机箱底装有若干个弹簧,设在某次事故中,升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忽略摩擦力,则升降机在弹簧下端触地后直到最低点的这段运动过程中(设弹簧被压缩过程中处于弹性限度内)

A. 升降机的速度不段减小

B. 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变大

C. 先是弹力做负功小于重力做正功,然后是弹力做负功大于重力做正功

D. 到最低点时升降机加速度的值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值

分析与解略

答案:C

3. 化整为零,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有些题目整体看起来思路不明确,但如果分开来看模糊的思路立刻清晰起来。

例7. 如图所示,把A、B小球由图中位置同时由静止释放(绳开始时拉直),则

在两小球向左下摆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绳OA对A球做正功

B. 绳AB对B球不做功

C. 绳AB对A球做负功

D. 绳AB对B球做正功

分析与解:很多人错选A、B答案,原因是没有分析A、B球的实际运动过程而造成的。让我们用模拟等效法分析,设想A、B两球分别用两条细绳悬挂而各自摆动,若摆角较小时有摆动周期T=2π√L/g,可见摆长越长,摆得越慢,因此,A球比B球先到达平衡位置。不难看出AB绳的张力对A球有阻碍运动之作用,而对B球有推动运动之作用力,所以正确答案C、D。

4. 不注意条件,盲目使用模型

一些相似的题目结论相同,那么,是否所有这类问题都有相同结论呢?如果盲目套用,会出现不该出的错误。

例8. 如图,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两物体M和m,用与斜面平行的恒力F推M,使两物体加速上滑,如果斜面光滑,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多大?如果不光滑两物体之间作用力多大?

分析与解略,不难得出FN=mF/(M+m),结果与a、μ、θ都无关。

例9. 物体M、m紧靠着置于摩擦因数为μ的斜面上,斜面的倾角θ,现施一水平力F作用于M,M、m共同加速沿斜面向上运动,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

分析与解:很多学生套用前面的题认为结果相同,FN=MF/(M+m),但用同样的解题方法实际解出的结果却是FN=mF(cosθ-μsinθ)/(M+m)。结果虽与a无关,但却与μ、θ有关,出现错误的原因显然是没有注意到前面题目的恒力F与运动方向平行,而此题则不然,力是水平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一机一中 014030)

上一篇:氢:1号元素的“王者风范”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高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