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 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2-08-28 05:35:53

“德国制造” 是怎样炼成的

“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由德国率先提出的工业4.0战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抢得先机。中国也紧随其后,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

德国制造,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学习?10月20日,由《支点》杂志社、德中(斯图加特 - 武汉)学术与经济合作促进会联合主办的“支点思享会”特别活动――中德(武汉 - 斯图加特)经济合作企业家论坛在汉举办。

作为德国第三大经济区,斯图加特生产了世界上第一辆用汽油作为燃料的汽车,孕育了奔驰、保时捷、迈巴赫等汽车品牌。从产业角度着眼,武汉与斯图加特有着巨大的相似性与合作潜力,两个城市都是所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钢铁等制造业门类齐全、水平较高。

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德(武汉 - 斯图加特)商贸合作与产业融合的机遇与路径”,邀请来自政界、学术界、企业界相关嘉宾参与讨论,旨在促进斯图加特与武汉经济产业交流,并为双方企业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核心提示:德国工程师普遍有“工程师式的骄傲”,他们觉得不是消费者喜欢怎样我就怎样,而是一定要打磨出自己满意的产品。

主要嘉宾:

Prof.Dr.Jickeli 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经济工程学院院长、德中(斯图加特 - 武汉)学术与经济合作促进会双会长之一

孙少华 旅德华人、德国哈斯福公司董事长、德中(斯图加特-武汉)学术与经济合作促进会双会长之一

Stephan Osann 德国著名安全座椅品牌Osann创始人

Prof.Dr.Heibrock 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德国建筑工程领域专家

Mike Yue 德芮克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春阳 湖北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栗涛 库勒尔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工程师式”的骄傲

《支点》:与法国等其他欧盟国家相比,德国企业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Jickeli:其实,我不是很愿意简单地对两个国家的工业进行比较。如果从特点看,德国工业规模更大一些,德国人更具工程气质,而法国更具时尚气质。

Osann:德国企业和法国企业有些区别。一方面,德国在技术层面上更精确、更有体系,而法国对时尚的感觉更好。另一方面,在企业管理上,德国管理者非常注重内部团队之间的交流。

孙少华 :我是德国多个知名消费品牌的商。在我看来,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造就了德国产品的高品质,他们有高水平的生产工艺管理。这可能与德国人坚韧、不妥协的民族性格有关。

德国工程师普遍有“工程师式的骄傲”,他们觉得不是消费者喜欢怎样我就怎样,而是一定要打磨出自己满意的产品。尽管这种思路未必受市场欢迎,或要很长时间才能让消费者接受,但他们依然不妥协。

《支点》:能否举例谈谈什么才是“工程师式的骄傲”?

Osann:我的公司,专门生产儿童安全座椅。1983年,我们注意到,德国有1岁以上儿童的安全座椅产品,但没有0-1岁儿童的安全座椅产品。在观察到市场空白后,我们开始创业,把0-1岁儿童安全座椅产品技术,从美国引入德国和欧洲。

目前,我和我的家族的专长,就是婴儿安全座椅的设计生产。我并不把儿童安全座椅当作艺术品,而是要求非常严苛的技术和安全标准,这才是第一位的。

“双元制”教育的成功

《支点》:德国企业展示出的“工程师式的骄傲”,除了遗传民族基因外,是不是也与后天的教育有关?比如很多人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感兴趣。

Jickeli:“双元制”在德国已有几百年历史,学生高中毕业后首先会被企业选拔,当企业决定录用这名员工作为它的培训学员后,再与学校共同培养。

不过,之前这个模式是在技工中专这个层面上开展。1974年,奔驰与博世两家公司向斯图加特所在的巴登-符腾堡州政府提出,“双元制”是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技工,基层工程师也需要用“双元制”来培养。

当时两家公司与斯图加特行政学院合作,将其改造成斯图加特职业学院,后来称为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现在已有八个分校。我们和超过9000个机构和企业有紧密联系,整个三年的本科教学体系中,学生会在企业和大学里切换学习,其中三个月在学校上课,下三个月到企业学习,这样往返六次。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百分之百能找到工作。

每种好的模式都有效仿者。目前德国和其他地方,也有效仿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但规模都不太大,还不能完全冠之以“大学”。

《支点》:双元制大学是否就是“德国制造”最大的秘密?

Jickeli: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最大区别是,将理论学习和岗位培训相结合。企业的岗位培训,更多的是让年轻人掌握一门手艺。而大学培养的,则是用头脑工作、计划和规划。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的特质,是将以上两者结合,培养的工程师既能用头脑工作,在技能操作上也很精通。在德国,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研究人员,而双元制大学培养的,是那些能够动手并且擅于在动手中思考的人才。

最需要向德国学习“工匠精神”

《支点》:你认为,中国制造最需要向德国制造学习什么?

李春阳:德国的产品,我认为是标准和工艺流程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从而也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这恰恰是中国的短板。不过,德国企业往往对消费者缺乏持续性关注,对中国企业而言则是机遇。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品质跟上德国的节奏时,双方能展开更全面的合作。

另外,德国的双元制大学,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入学后,三个月在企业学,三个月在大学上课,学生就能边工作,边思考,边学习。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理解企业,并让他所学所用,最后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栗涛:我们都知道德国人的严谨,做工精致,追求工匠精神。从家装行业来讲,中国家装的“痛点”,正是工匠精神的缺失,没有了对工艺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这是中国最需要向德国制造学习的地方。

与德企合作,“信赖”至关重要

《支点》:中国的企业家,如何最有效地跟德国企业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与合作?

孙少华:跨国交流的难点往往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和交流方式。据我观察,中德企业在交流过程中,有这样几个差异不易磨合。

其一,德国人把事放在第一位,人的关系都只是背景。所以,他们可以犀利地对任何事情的完善提出建议,不管这是否伤害到什么人。当他批评你时,并非是对你个人的批评。但对中国人而言,理解这种习惯非常难。

其二,德国企业家基于其社会环境,对时间、工作、专题都有长期计划,而中国企业往往是跳跃前行。这如同一个是马拉松选手,一个是间歇跑选手。

比如我与我的德国合作伙伴一年只见两三次面,但为了这两三次会面,我们会花很长时间准备,然后见面几个小时把所有问题解决掉。

另外,在德国,遵守契约是比较简单和自然的事,但德国企业跟中国企业打交道的时候非常没有安全感。也因此,中国企业想跟德国企业合作十分困难。

Mike Yue:中国企业如何引进德国产品?第一,产品要与国内市场需求吻合;第二,双方要互相理解文化上的差异;第三,要追求双赢,单方面谋利不能长久。

《支点》:中国的市场空间大,德国的产品品质好。对企业家而言,如何找到双方合作的切入点?

Heibrock:去年,我们才发现中国建材市场如此之大。在德国,房屋一般是装修好了才会销售,而在中国,大多还是毛坯房时就已卖完了。我相信很多德国企业非常愿望前往中国发展。

但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有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购买销售上,更要延伸到后期安装环节,这符合建材行业的特点。因为不少装修出现的问题,不是建材质量的问题,而是装修工艺、装修标准出了问题,而这是需要很好的合作才能完成好的事情。所以,如果要拓展中国市场,就需要先在中国找到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Jickeli:德国拥有非常成熟的建材市场,德国人会根据购买欲望和能力,在不同市场中寻求合适的产品。如大型建材超市提供很全面的产品,价格便宜、品质也相对低一些。也有专门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人群的,还有一些专门针对装修公司,这些会提供更好的产品。

不过,在市场刚起步、产品规模不大的阶段,中国企业要和这些大型建材超市合作,是有困难的,可能需要先找一个德国合作伙伴,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做大市场,再逐步取得大型建材超市的信任。(支点杂志2016年11月刊)

上一篇:一份特殊简历的胜出 下一篇:穿越到爵士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