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易疲劳 或是间歇性跛行

时间:2022-08-28 04:11:48

走路易疲劳 或是间歇性跛行

老张今年67岁,腿脚一直不错,就爱遛弯和骑车逛市场。可是近半年来,常觉得小腿酸疼,休息一会儿,疼痛消失,可再走一段时间后,腿又开始疼起来,之后这个症状一直存在。老张心里一直琢磨着这腿是怎么了。一些老朋友告诉他,不碍事,人上了年纪腿脚总会不利索的。但是老张还是不放心,辗转医院几个科室,终于血管科的大夫为他确诊了,原来老张得的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幸亏看得及时,否则拖延下去很可能导致截肢!

老张心想,也得提醒更多的老年朋友都要注意一下,可别误了自己的健康。不过他心里这个迷糊啊,之前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得了这个病呢?

血管硬化,跛行距离越来越短

间歇性跛行一般分为两种,血管性间歇跛行和神经性间歇跛行。常说的间歇性跛行通常是指血管性的,主要是由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男女都可发病。

早期的下肢动脉硬化一般看不出什么症状,只是偶尔腿有些发麻、发凉或感觉发胀。有的老人走个1千米到2千米左右,会感觉腿酸胀,就像普通人跑步跑累了的感觉。休息一会儿之后,又可以继续走,但是走差不多相同的距离后又会感觉酸痛。一般这个症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老人自己也不会在意,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1年,他的跛行距离会缩短,这一缩短与血管病变情况有关。如果血管只有部分硬化,狭窄比较轻,可能跛行距离会相对较长;如果狭窄相对较重,那么跛行距离可能就是500米、200米,甚至100米。

之所以血管硬化会影响行走,是因为运动需要氧。氧是需要血液运输的,血管狭窄血液运输不过去,氧供应不上,小腿缺血,自然会出现酸痛的感觉;休息过后,血液供应充足了,就不会感到疼痛了。

血管性间歇性跛行的病因主要有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大动脉炎以及糖尿病性的下肢缺血。因此患有糖尿病或者血脂比较高,并且吸烟的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下肢动脉硬化病。很多老年人患有脑梗塞,腿脚本身就不利索,间歇性跛行表现不明显,因而经常被忽视;还有的老人本身就怕寒,当腿脚感觉发凉发寒时,也不会在意。这都会导致该病被忽略而不会去看医生。

药物控制与生活管理并重

间歇性跛行是一种现代文明病,是由生活饮食习惯引起的。动脉硬化发展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因此本病关键在控制引起本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在日常生活中,中老年人要注意身心放松,合理饮食,减少脂肪摄入,控制血脂、血压。特别是要戒烟,因为烟对血管的作用特别明显,吸烟后会使血管收缩,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栓、硬化斑块的继续形成。

生命在于运动。间歇性跛行症状较轻的老人,一方面吃药控制(可服用血小板抑制剂,如阿司匹林,每日服100~150毫克,能改善血流,减慢肢体动脉阻塞硬化的进展。此外,血栓形成或体循环栓塞引起的急性动脉闭塞,应当用抗凝剂肝素及华法林。该剂可使体内内源性溶解系统发挥作用――溶栓。重症者可酌情用溶栓剂,如溶栓酶激活剂或尿激酶。用药过程需要监测凝血状态,避免出血),一方面可以做适当的活动,促进患肢侧枝循环,增进肌肉功能。每天走路8~10次,每次步行至出现跛行止,休息到症状消失,然后再行走,逐渐延长步行距离。症状重,腿较疼的老人可以适当的做些床上运动,比如,在床上躺平,腿按一定规律做抬起放下运动。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做血管搭桥或支架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和已确诊为下肢缺血的老人冬天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一是这类老人神经感觉麻痹,对温度不太敏感,水温过高容易造成烫伤;二是如果水温过高,会使得局部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供应不及,往往导致缺血,反而会加重病情。

上一篇: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作文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