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乡土艺术一个出口

时间:2022-08-28 02:54:43

给乡土艺术一个出口

用商业手段推动民族技艺传承,再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自身的保护与认同,北京采桑子为文化扶贫开辟了另一片天空。

助推项目:

良性商业扶持民族手工艺模式

支持对象:

山东、贵州等地贫困妇女

项目活动:

成立手工艺培训基地、苗族民间艺术协会

开展机构:

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

明媚春日下,一群30来岁的农家妇女整齐地成排坐,埋头抱着土织布机认真地做综、上梭。,村民们簇拥着凑热闹,看宽窄、横竖不同的乡土花布如何经她们巧手织出。这里是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在山东建立的手工艺培训基地,正举办着一年一度的鲁锦劳动技能竞赛。

“2003年采桑子成立伊始,从陕西发展到山东,再主要集中黔东南,不管是织锦还是刺绣,我们从未暂停手工艺本土化培训的课程。”北京采桑子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的创办人刘立军如是说。

采桑子是一个8人组的团队,销售、设计、生产、培训等链条一应俱全。从当年辛苦筹建第一个培训基地开始,如今采桑子已与5个县建立联系,采取雇佣制与2000多名妇女合作,相互扶持走过了8个年头。让没有文化保护意识与能力的当地人,重新认识祖传技艺的价值,“不仅传承手艺,还能改善她们的生活水平。”

当初促使刘立军坚定走这条路的原因,除了对苗族民间艺术品的喜爱,另一件事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几个外国人到山寨里大量收购手工艺品,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早已没人继承手艺了,照这个速度,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不出几年就会彻底消失。”

当然,采桑子成立之初的那段艰苦日子会永远铭记在刘立军心中。从她到设计师、培训师,每个同事轮流下乡二十天,不懂工艺先学习,熟悉后再设计,简陋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最大的期盼就是回京洗个热水澡。刘立军有骨关节炎,下乡路不好走,还得坚持,去年忍着疼痛去了两次,几乎是同事扶抬着走完全程。“做社会企业,做NGO不容易啊,必须得俯下身,鞠着躬,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东西。”回想起过往的艰辛,刘立军的声音忍不住有些颤抖。

刚建立合作关系时,村民并不太配合,为多挣钱,几乎不按照培训课程随意完成任务,但采桑子还是照单全收,不料却助长了这股风气。刘立军只得重新调整管理方向,质量不过关的一律严格退回。“一幅苗绣的外边留几厘米,内边走多少针,这都得严格把关,只有达到标准化生产,才能提高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如今,采桑子从生产培训基地收购的绣片和鲁锦质量,可以做到500~1000件无次品。

与村民和睦相处,帮她们赚钱并不是唯一途径,在保护文化和传承技艺的同时还得用心。“农忙时,我们尽量少接单,得体谅别人的家庭生活。当产品销售后,我们会第一时间给妇女们发薪酬,再困难也不拖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她们的积极性,才能可持续性发展。”

八年来,采桑子坚持把半成品运到北京,进行重新“包装”再销售,提升原生态乡土艺术的复合价值。2009年,“苗荟”品牌成立,充满文化底蕴的产品被作为送给何厚铧、曾荫权和连战的高级礼品。

但采桑子以对民族手工艺再设计、生产和销售,来保护、传承和激活传统手工艺的运营模式也曾受到质疑。刘立军坚定地说:“对文化扶贫采取商业运作的模式,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造血。几年来,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深受当地村民欢迎,妇女每月能增加几百元收入,更涌现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充满热情的组织者。所以民族艺术能否登上大雅之堂,根本取决于运作过程。”

采访手记:

第一次和刘立军老师联系时,她正急着赶地铁,我便纳闷一位企业老总,竟没有私家车,尽管不久前她才获得上海增爱基金会赞助的“增爱社会企业创投奖”60万元人民币。刘老师说,采桑子从成立之日就是单打独斗,没有大企业支持,没有雄厚的资金背景,为减少投入成本,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瓣花。而为了保持年轻妇女对传统手艺制作的积极性,他们从不压低价格收购半成品,从未拖欠过工资,因此充足的流动资金是保证文化产业持续运转的法宝。八年过去了,刘立军并没有大富大贵,但被采桑子挖掘的手工艺却传承得越来越好,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想必,这才是刘立军,也是现代人最希望看到的景象。

苗荟文化产业链模式:

信息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开设芜湖铁画制作公益培训班

联系电话:0553-3818333

南刀坡工作室公益项目招募

激发广大村民学习苗文的浓厚气氛,促进苗族歌谣传承和传统乐器制作。

项目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村寨

联系QQ:121216282 E-mail:

上一篇:吹糖人的市井与天堂 下一篇:用于显示应用的液体光学透明粘合剂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