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8-28 01:37:41

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一项国外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利用声光同步,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那么如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利用多媒体,敲好上课“第一锤”

在一年级下册《雨铃铛》一课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春雨的形和声。因此在导课部分设计中,以播放歌曲《春雨蒙蒙地下》动画导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听歌、唱歌、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进入春雨的情境中来,这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可爱的画面,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结合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雨’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讲述雨景,并用“雨”来扩词、说话,引出课题,初步感知课题跟雨有关。

我们的教材中还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怎样使学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美景,又可以学到描写景物的方法呢?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讲课之前,先出示配有优美旋律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由眼睛开始去感受景物的美丽,另用听觉刺激,利用优美的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一下子,学生就被这样的优美画面所吸引,情感也不由自主地被其感染。接着老师引导:多美的景色呀,那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美描写出来的呢?这样的导课,学生首先有了感官上的刺激,进入了情境,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同时又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目的。我想,这是一般导课所达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巧上生字课

如我在教学《雨铃铛》一课生字时,我借助课件巩固识字,把一些难写难记的字通过课件演示和学生发现一一解决。例如:观察“串”字的动画,问“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极其活跃:有的说两个口像山楂,串在一根棍子上,就是生字“串”;有的说“羊肉串”的“串”就是它,因为羊肉块就像两个口,穿肉的签子就是那笔竖……这样利用多媒体巩固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朗读训练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朗读基调,读出课文的形。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时往往难以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既费时,又讲不透彻,但运用多媒体却往往能生动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情境的创设,相机的引导,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中口诵心记,知其意、悟其神,读出了课文的层次,读出了人物的情感,读出了人物的特点,读出了孩子们的独特体验。

2.借助动画演示解词析句,反复品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读出课文的情。在教学《桥之思》第二部分时,可以播放九曲桥和立交桥图片,老师配乐朗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这两种桥。接着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说说“你喜欢这里的哪座桥呢?”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和生活实践来理解“碧波粼粼、回旋别致、湖光水色、巍峨雄伟、浩然坦荡”,再让学生通过对比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在音乐声中美美地读读诗歌,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相机教给朗读方法;最后鼓励学生仿照这两段话也来介绍一种我们生活中的桥,进行口语交际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3.指导朗读技巧,积累朗读经验,训练朗读能力,读出课文的神。朗读一篇课文,主要是通过停顿、轻重、快慢、虚实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在读《小小的船》中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这句话时,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蓝天,弯月,繁星充满向往之情,再在这种背景之下利用投影打出句子,学生在优美动听的轻音乐氛围中,看着句子中醒目的朗读符号,用充满童趣的语调朗读,看得认真,读得轻松,充分渲染出那种喜爱之情。

四、利用多媒体,加大课堂内信息的容量

多媒体将投影仪、录音带、录像带的各种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它还能对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建立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这样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了起来,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通道,而且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容易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用得得当,二者将相得益彰,互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应删繁就简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