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四个原则 展现课堂活力

时间:2022-08-28 01:35:58

遵循四个原则 展现课堂活力

【关键词】 原则;模式;高效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74―01

“合作交流”作为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组织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用有效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自信,在快乐中学会合作,在进步中不断成长。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遵循个体差异原则,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

高效课堂的合作交流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交流活动的前提。因此,构建有效的合作小组 ,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学生活动速度不一、自制能力不一以及组织不够严密是导致组间不同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构建有效的“合作交流”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合作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便于合作也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组间同质”又能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要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和合作的内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家庭背景等差异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都应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同。

二、遵循编号分工原则,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

大家都知道,普听课中教师多少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中不主动、不积极。如何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步、成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组员编号的分组原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遵循角色定位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团组合作意识

建立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并且小组内每人都应有分工,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小组合作成员必须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明白各自为小组做什么,但角色最好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也让每个同学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有效,则必须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因此,要选学习优秀、性格外向、责任心强、善于组织、敢于管理的同学作为“合作学习”的小组长,老师应该最好换种方式去选小组长,最恰当的方式就是毛遂自荐,当然老师应该在工作中对小组长加强培养,不断锻炼提高。

四、遵循教师主导原则,引导学生提高合作交流效率

合作交流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这样做是违背高效课堂理念的。合作交流时,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等等。小组合作交流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好提前预设,为指挥下一步展示提升做好充分准备,对不同问题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或一带而过,或组织激烈辩论,或启发互相补充,或精心讲解。

上一篇:物理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 下一篇: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