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学课程遇上PPT课件

时间:2022-08-28 11:47:44

当美学课程遇上PPT课件

摘要:PPT课件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如今,在高校里使用的很广泛,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本文就以高校美学课上PPT课件的使用进行简单分析。那么,当传统美学课遇上现代化的PPT课件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反应呢?文章就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阐述,为的是促进教学改革,让美学课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我们的学生不仅爱美,而且爱上美学课。

关键词:美学 美学课 PPT课件

PPT课件是教师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oint软件,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的幻灯片课件,实际授课时,教师通过投影机放映出来,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利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被称为电子板书授课,或称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如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越加广泛。下面,以高校美学课上PPT课件的使用做一简单分析。

美学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选修课程。在高校开设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应该说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

一般说来,基础理论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教师板书和学生记笔记。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符合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大面广特点的需要,能让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深厚的理论要点传授给学生。因此,美学课程非常重视把这一基本的教学方法运用好,却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提升。所以说,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单纯的讲授比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的注意力;二是一味的讲授无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审美想象空间和美学氛围。因此,美学课程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把抽象的理论学习与鲜活的艺术实践紧密集合在一起,而且,视听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一般人认为美学课程抽象、枯燥的传统印象,效果非常明显。此外,充分利用各种影音资料进行教学,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对各种美学形态、各种艺术样式的独特魅力有切身的体会,一边观看一边分析,而且看完后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这些方式都能够弥补单一讲授方式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当美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遇到PPT课件后,一切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美学气氛,创造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1.创设教学情境。经典的美学理论,受年代久远及历史环境的制约,是抽象的,教学中假如照搬过来,就会空洞乏味,收效甚微。而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给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就在课堂上的前五分钟使用导语。一节课的开始,必须有一个好的导语,才能引人入胜。而使用PPT课件导入课程时,可以起到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如讲授《形式美》一节,使用PPT课件分别播放这样几幅幻灯片,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建筑(包括了古希腊巴台农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巴黎圣母院、中国的江南园林、故宫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色彩等。在选取导入材料时,一方面,选图尽量做到学生比较熟悉的,色彩鲜明,用图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极大的注意力和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形式美的概念,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通常,将形式美与美的形式相混淆,而在这里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形式美是由美的形式演化而成的,是由包含着某种具体的社会内容而逐渐普化为某种意味进而演化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的,它撇开了具体事物,只概括了事物在形式上引起美感的共同特征。所以,在第一堂课,首先让学生树立形式美的概念,正如我们所选的例子,包括了线条、色彩、声音等自然物质属性,它们按照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组合在一起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同时也对应了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和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等教学内容,使整个课堂教学浑然一体,前后呼应。

1.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授绪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内容时?授课一开始,就呈现给同学们一幅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图片,引出学习美学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课件的展示和教师问题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美学”这门课程,还使学生产生极大地学习热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兴致盎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设作品情境。因为美学课程要讲授中西方的美学发展史,其中的一些美学理论、美学家都离同学们十分遥远,而且又与当时的哲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极其抽象、极其枯燥,对一些理论难以把握和驾驭。学生对很多经典理论著作知之甚少,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一些经典理论的重要片段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就有了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对枯燥理论的理解也就轻松多了,而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便于他们掌握相关理论,如果再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找来原著阅读,进而加深印象。比如,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例,需要讲述他们的美学观点,这些知识仅靠教师用语言诉诸学生的听觉,想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是比较困难的。而PPT课件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辅以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演示效果要好很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肖像图片以及几幅重要的著作图片的叠放,不仅拉近了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形象性,学生对这两位美学家的观点也就一目了然,再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很容易把握了。

二、使课堂授课形式活泼多样,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影”

1.变“无声课堂”为“有声课堂”。在传统美学课上,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的声音。而运用PPT课件,可以将多种声音带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系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热情。比如,在讲到《形式美》一节时,谈及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属性声音时,就以高音低音为例,运用PPT课件,我是这样设计的:高音低音分别播放了台湾歌手杨培安的《我相信》和香港歌手梅艳芳的《女人花》,通过这两段音乐的播放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音乐的表情功能。又如,在讲到豪放和婉约这两种风格时,分别播放了名家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这两首妇孺皆知的宋词,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听到这些声音时,全神贯注,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和体验。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拓展空间,可以在课后继续去发现美的事物和现象并用美的眼光去鉴赏。

2.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长青。”所以,有人就借此话说,基础理论课是灰色的,美学课也不例外。而PPT课件可以做到变“灰色课堂”为“彩色课堂”,以图片导入课题,以图片展示中外美学家肖像以及他们的主要理论著作,同时也可以使用PPT自带的模板,动画和彩色字体等,更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将音乐、视频文件做进课件,进入课堂。这样,从形式上,拥有了颜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眼球,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为,色彩的作用早已在自然界、生理学界得到了认可,由于色彩的作用,万物因此而增色生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大自然更加美丽壮观。因此,将色彩带入课堂,能够点亮课堂之光,给美学课带了一阵清新的风(这一点对于美学课程来说尤为重要,也便于学生接受)。

3.变“无影课堂”为“有影课堂”。电影是一门试听综合的艺术,因其综合性的特征而被视为“第七艺术女神”,因其综合性的表现方式为大家所接受所喜爱,老少皆宜。我们同样能够运用电影的表现能力,将美学课堂打造成一个视听综合的大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需要以具体实例加以分析时,在相关知识点讲完之后,可以使用PPT的超链接功能插入片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在讲喜剧的表现特征时,教师在讲授了理论知识之后,再选播了金凯瑞、卓别林等喜剧大师演的电影片段,影像声音的刺激,无疑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然而,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一些负面效应:

1.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

在一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由于设备的限制,经常把教师的操作台放在讲台下的边角上,教师由于要操作电脑,整节课堂站在讲台下侧边一角,导致一节课下来,学生直接看到的全是屏幕,整节课与教师的声音为伴,极少与教师的目光有沟通。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造成“满堂灌”固然不好,但像PPT引入课堂后若变成“屏幕灌”也未必是件好事。

2.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分散学生注意力

有些课件纯粹是放电影式的,一幅接着一幅的图片令学生目不暇接,或在文字出现时配以各种声音,或是可见始终有音乐声。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除了看热闹,没有学到多少知识。

实践证明,当美学课程遇到PPT课件后,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通过大量图片以及音影资料的穿插,学生对美学有了亲近感原本枯燥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教学也就顺畅自然起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些负面的效应,避免从“满堂灌”演变成“屏幕灌”,避免图像声音视频使用过于频繁,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适当合理科学的运用,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新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上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皮肤性病学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研... 下一篇:素描教学形式的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