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军伟: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要进入状态

时间:2022-08-28 09:03:17

皇甫军伟: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要进入状态

著名教育专家皇甫军伟,在和将近5000个孩子、10000个家长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后,得出结论说,目前中国的家长最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教育状态。那么做家长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状态呢?还是听听皇甫军伟的看法吧。

做家长应有的情绪状态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分量不到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这就是著名的“二八”定律,也就是孩子在家的时间不多,跟父母接触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决定孩子在学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家长给予他的心态质量如何。

皇甫军伟说,家庭教育形式不像学校有教科书,有正常的上课时间,有课程表,它是“无形”的。

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是在无形无意的状态下传递给孩子的一些教育信息。比如你们在家刻意地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再过三天去问他,很少有孩子能记得清楚;如果孩子坐在那里吃饭,你们父母两人在另外一个房间,用能够让他听到的声音去谈论一件事情,你们可以隔一个礼拜去问孩子,那天你们谈了什么,他会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

很多家长觉得教育孩子很累,工作一天了,回家还要找一本名人名言之类的书给孩子读一读,甚至坐在那里很严肃地给孩子谈一个道理,但是孩子听不进去。而无形无意中流露出来的情绪状态,就是对孩子最清晰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首先要看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好,给孩子讲的话再正确、再好听,孩子听起来心里都是别扭的。目前母亲们管孩子最痛苦的不是没方法,而是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父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责任,首先表现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以及这种表达够不够充分。

母亲的情绪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孩子的心就在你的情绪里面放着,你的情绪有多高,尤其是你们看待孩子的时候,你们眼神里面的温度有多高,孩子的情绪就有多高。

皇甫军伟经常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做一个实验,相距一米的距离相互对视,能坚持5分钟就算及格。有的看不了两分钟,要么家长眼神转了,要么是孩子笑着跑了,尤其是母子、母女两个人相对视时,一个人痛哭流涕,一个人嬉皮笑脸。皇甫军伟做了大概1000多例这样的实验,发现很少有能坚持5分钟,两个人都能很温和地看着对方的。如果这种感觉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传递没了,彼此之间就接收不到相互的信息,而这份信息是不需要语言表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是非语言的,当非语言交流无效的时候,努力追求语言表达,这样的教育就太累了。

皇甫军伟说,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而真正的教育是极其朴素的。很多知识程度不高的农村老太太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原因就是她守住了这份教育的朴素,她无形中懂得“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

做家长应有的心理状态

皇甫军伟经常问孩子们一些问题:“你能不能用5分钟时间回忆起来,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情?”很多孩子想了5分钟还是想不起来。他有时候也问父母们:“你的孩子有没有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家长脑子里马上想到“我病的时候”,皇甫军伟就说:“我问的是你不病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过?”

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会说“我病的时候孩子给我端过一杯水”,或者“孩子给我煮过方便面”。他对家长们说,现在问不病的时候、非常平淡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小动作能不能带给你一丝感动。如果没有一丝感动,你基本上失去了作为家长的教育状态。

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心要静,心要定。

皇甫军伟说,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心如果能静下来,你已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90%。孩子课堂上比的不是谁的脑袋瓜好使,比的不是谁的书包好看,比的是谁的内心更静。

回到家,看到孩子在你面前有一些不良习惯的时候,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干预?什么时候孩子乱的时候,我们自己先静下来,等他一会儿,等他一小时,等他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错,你不要去跟他谈,等他两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主动找你解释他的错误。在解释他错误的时候,你们能拿出来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导就结束了。

很多人把孩子教育弄得很费劲,很痛苦,很无奈,并不是因为他不去做事情,也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少,而是因为在错误的状态下,因为心不静,他不知道控制住自己,把这种努力变成了对孩子的干扰。

皇甫军伟有一句经典的话: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整个教育的过程,他只总结了一句话: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不需要忙活太多。

做事做不到点子上的人,他再忙、再辛苦,他的努力也是徒劳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教育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你足够的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你谈不上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回家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孩子的哪些事情我要放,不去管。因为一流的孩子、将来成才的孩子,绝对不是管出来的。

所有孩子学习中产生的障碍,起因全是源于内心的浮躁,不管是抗拒诱惑也好,不管是老师对他的表扬批评也好,都会导致他内心的浮躁。但是这个浮躁的最大干扰源,首先来自于家庭。谁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浮躁?是定力不够的家长。

教育孩子需要内在的一份淡定、一份稳定。家长不稳定、内心的波动都会带给孩子内心情绪的波动。这种内在的定力是“修炼”来的。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

有一次皇甫军伟组织学生听课,他让所有的学生站到椅子上听,他坐在那里,所有的学生俯视着老师给他们讲课。他问他们站着听的感觉好不好,他们说:“太舒服了,早就想这样看老师。”然后他对学生说:“我希望这一生都要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你们的成长。”

做家长,应该有这种定力。

做家长应有的文化状态

皇甫军伟认为,有知识没文化,是很多中国家庭教育上的软肋。

某重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他儿子上四年级。夫妻两人都是副教授,有足够的知识给本科生上课。可是,儿子竟然拿刀把妈妈的胳膊砍下来了。他们连自己的一个10岁的孩子都没教育好。

因此,皇甫军伟提出“文化是教育的极致”。家庭教育,就是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这其中就产生了母性文化与父性文化。感化是指母亲的存在,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它们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

母性文化的状态标准是面对孩子、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状态。但很少有母亲意识到这些。皇甫军伟作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将来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是不愿意,还有极个别的写的是我宁愿去死。可怕啊!这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

皇甫军伟的母性文化里有两个字很丰富:“虚”和“弱”。

大多数母亲很难虚下来,太实在,讲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外表要虚,孩子有一些缺点,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优点不要急着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正,也是用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你能给他养没了,而不要急于责怪,不要急于让他改正,这个“虚”要超越现实。

母亲还要学会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你的孩子很难自信。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指着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强势表情)你这样的人,谁在你面前都很难自信。

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自信而坚强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拿什么去培养?拿母亲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

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

这个“风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出“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胸怀的宽广,如果爸爸爱哭,也容易情绪化,就很难教育出心理健全的孩子。第二个概念:刚毅;第三个概念:坚韧。

“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点。“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度”也是一种力量,拥有这三点的父亲即使不说话,他的教育也已经做完了。

要守住家庭文化之根,还要守住两个字:理和礼。父亲守“理”,母亲守“礼”。理多了,变成了道理,这个理代表原则、标准、方向。你的孩子将来能走多远,这由父亲守理能守多少决定,决定他将来生命的长度。而如果一个母亲在家里面都谈不上对家人的尊重,以及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出去也很难被老师接纳,被周围的同学接纳。

令皇甫军伟诧异的是,全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父亲在慢慢地淡出家庭教育。他经常看到,一千多人的报告会只有三四个父亲,而且坐不了5分钟,觉得不好意思就走了。这种家庭文化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孩子的人格里缺乏某种精神导向。■

上一篇:女性美丽之源――卵巢保养 下一篇:微量元素,男性生育的“保镖”和“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