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伴我成长

时间:2022-08-28 08:45:01

新课程伴我成长

摘 要:虽说新课程已不是新话题,新课改也不是新课题,大家各自有独到见解,但我认为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教育过程,践行起来也有难度,尤其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首轮实验者,更有责任呈现教学心得供后者借鉴,基于此,行文一篇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新课程 参与 引导 探索 促进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要明确美术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为美术家,而是使他们成为一个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笔者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和概括。

一、如何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我在《花点心》一课教学活动过程中,和学生一起戴上厨师帽,一起“过家家”,这样做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同时采用请“客人”到“家里”做客的方式进行情境教学,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课堂上,面对一件件学生爱不释手的作品,我及时拿出照相机为他们记录下了这美好的一刻,作为资料保留起来。最后通过共同欣赏、评价,选出最佳“美食组”,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新课程倡导的美术教学,既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更多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如在二年级《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教学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局限在课堂上认识拓印画,而是带领他们到校园里,在楼门前的彩砖上、雷锋塑像上、楼外墙壁上,以及课间同学们玩的轮胎上进行拓印,同学们高兴得一会儿跑到这儿,一会儿飞到那儿,很快图画纸上印出了很多美丽的花纹与图案,回到教室,再通过互相欣赏与讨论,学生们不但了解到拓印画,而且还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达到了美术课的教学融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于一体的目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教学第四册中《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一课时,为学生播放一曲《草原上的小骑兵》,通过让学生边打节奏边欣赏来感受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场面。也可以利用课件中美丽的画面影响学生的情感与心志,这些都是学生创造灵感的源泉。另外,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对教学环境进行适当的布置和美化。如在教学一年级《多彩的拉花》一课时,教师要在课前把教室用各式各样美丽的拉花进行装饰,有了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可以使学生步入教室就仿佛沐浴在艺术的海洋里,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灵感。

二、如何由“灌输者”变成“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虽然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除兴趣发生转移外,教师课堂上说一不二,灌输式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这都是原因。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如我在教学《花点心》这一课时,把学习内容做成一次集体性活动,有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举行小小展示会,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欣赏、学会观察。然后要求为自己做的“花点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学生休息时,欣赏的是英文版的歌曲《祝你生日快乐》,目的是让学生更多范围接触英语、了解英语、喜欢英语,这也是学科间横向联系。在讲《画汽车》一课时,我采用两节美术课连起来上的方式,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保持浓厚学习兴趣,思维不间断,创作思路不被打断,这样可以顺利地完成一幅或一件美术作品。在画出汽车的前提下,我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把画的汽车剪下来粘贴到黑板上,进行欣赏评价,目的是把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的制作方法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动手操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愿望,提高了动手能力,同时也渗透了交通安全教育。这些都源于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自主选择教材的空间。

三、如何由“执行者”变成“探索者”

在教学《神气的小厨师》一课时,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每一个小组看作一个家庭开展活动,而且把整个教学内容看作是一次“过家家”的游戏。在教学中我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进行欣赏制作,如制作“面条”。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力求达到课标中“综合探索”领域该年龄阶段目标。为了使学生在感知、思维、探索中进行自主性学习,我没有把做“面条”和“鸡蛋”的方法直接示范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去做,教师进行点拨,直到探索出最简便的方法,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小笼包子”还能用什么材料做等,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动脑思考,从而进行创造。

在讲《巧用纸餐具》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准备纸餐具比较困难,便自主选择了图书资料中的《纸模型的制作》一课,教学生制作纸杯、纸碗、纸筷子、纸叉子、纸勺,这节课采取了小组合作及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动脑思考,几种纸模型中制作最简单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再让学生试一试后讲出来,在作卷动姿势时,请学生说出有几种卷法,卷出什么形体?对于“叉子”和“勺子”的制作,教师只教给学生画法,学生就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纸杯和纸碗的制作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是否能做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启发由长方形怎样制作成圆柱体,纸碗和纸杯有什么不同,这样层层深入,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答案,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制作出其他的纸模型。

上一篇:让学生在自主快乐中识字 下一篇:小学数学“说”的能力及其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