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艺术野性和想象力

时间:2022-08-28 07:11:47

原生态、艺术野性和想象力

原生态的艺术野性,良好的敏锐感受力,加上最难得的如童稚般的新奇想象力,这是陈学思绘画的出发点和原动力,也是这匹艺术黑马今后腾飞的根本。

去年盛夏,陈学思送我一本两年前出版的《陈学思画集》,由黄胄题签,林墉作序,广州美院美学教授李正天题写感言。近260页的篇幅,收入了陈学思近十几年来画的人物、山水和静物作品近200多幅。我捧在手上,觉沉甸甸的,感到异常震惊。

震惊之一,是眼前一个著名的摄影家陈学思,怎么变成画家陈学思了?在笔者的印象中,陈学思的名字是和许多著名文化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一直在追踪包括一批画家如关山月、赖少其、杨之光、林墉的脚步,记录他们的身影。记得我第一次见到他,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关老家。他说,20多年来,他随关老访问过张家界,到过香格里拉草原和长江虎跳峡,拍下大师珍贵的照片近2万张!光这一点,他的事业成就就足以令人咋舌了。今日怎么又成为画家了?这摄影和绘画又有怎样的关系?

震惊之二,是他送我的画册拿在手上,细读再三,不忍释手,感慨良多。时下画家出画册是很平常普通的事。有时,我每周都能收到几本画册,本子很大,印刷很精美。但老实说,多数只在我手里停留个5分钟,翻一下就丢弃了。能留下的很少,摆上书架的更少。似曾相识,依样画葫芦,技法、画面、构图,千人一面。这实在是个遗憾。陈学思早年当兵,没有受过严格的美术基本功的训练。在学院派看来,其写生素描功夫也许不合规范。但正是这不规范,使他没有“被规范”到一个模子或一个套子里。他的绘画语言、笔墨、表现的人物、传达的内容,都是独特的。像一个童真的世界。新奇,天真,有味,是他自己的东西。

陈学思身上有浓厚的艺术基因。他天生的对艺术和艺术品无限的喜爱和亲近感。他创作的画集中,可以看到长期养育他的故乡海南有深深的眷恋。阳光、沙滩,芭蕉、热带雨林……他笔下苗家姑娘不仅停留在服饰打扮,还着力表现其野性美。也许是其生长在海南的缘故,他对云贵高原、新疆少数民族也特别喜爱。他用他的慧眼、他的感觉去画他们,用林墉的话来说是:“与其说是画,其实是心想。”“想到别人想不出、没想到,更加不容易。”我理解,林墉强调的是画面的内容表达和笔墨语言的新意。表达的是陈学思的独立的心灵的诉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陈学思用他天生的无穷想象力,将他的画推向了面目一新的佳境,充满新意和独创。

这一新意性和独创性,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比程序的规范更重要。毕加索晚年的作品说明了这点。毕加索从文艺复兴后期的“印象派”发展到“立体派”,不按常规涂抹,不仅写景写物,更是写想象力,写人在天上飞。赖少其80岁病后的作品也说明这一点。他们已从早年重视形意表达,走向平和平静地抒写自由的心境表达,色调和谐鲜明,形与体已退为次,大开大合,如梦如幻,起落从容,返朴归真,深富想象力。总之一句话,这些作品是从一个艺术家独慧的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

了解了陈学思的这一追求,我们就能明白其从一个摄影家过渡到一个画家的原因。摄影家追求形的表达已不能满足他的诉求,他更看重自我心灵的诉说。用美学教授李正天的话来说就是:“他不满足于描绘眼中所见的世界,他要表现他心中所见的世界。”这就是陈学思为什么不满足于当一个摄影家而追求绘画艺术的真谛。

画集中,陈学思专门收集了一辑古陶瓷造型、绘画技法。酷爱陶瓷,与陶瓷结缘30年,长期的描摹、揣摩、研究,深得其真髓。明代青花人物的大气,清粉彩花鸟鱼虫、云龙动物的画法,深富民间的喜庆、工拙,都给陈学思以艺术的借鉴和启迪。对此,他打比方说:“如果没有齐白石早年在湖南乡间做工匠,没有传统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熏陶,就没有后来的齐白石。”很明显,陈学思画集的作品,像人物造型,像《神鸟》中的鸟,《童年的梦》的鱼、马头,都吸收了明清陶瓷的画法,富有传统的装饰味和古拙美。而直接将古陶瓷花瓶入画的,就更多。从这点上来说,又弥补了陈学思素描写生上的弱点。

原生态的艺术野性,良好的敏锐感受力,加上最难得的如童稚般的新奇想象力,这是陈学思绘画的出发点和原动力。这也是陈学思这匹艺术黑马今后腾飞的根本。我相信,沿着这条道路不懈奋斗,在色彩和造型上多作尝试,就一定能画出他的风格,取得成功。

上一篇:论临夏州的旱作农业 下一篇:南造云子:“日本第一女谍”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