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孔子思想界定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时间:2022-08-28 06:22:22

吸取孔子思想界定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要想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界定好评价原则是第一要务。笔者根据孔子思想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这种德育优先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思想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从思想品德上去评价。“主忠信”(《论语・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我们,人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忠”,最主要的品德就是“信”,“忠”和“信”都包含在“仁”之中,“仁”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境界。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看其是否忠于祖国,是否热爱人民,是否追求正义,是否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邓世昌卫国抗倭,虽死犹生;袁世凯卖国复辟,遗臭万年。

二、民本性原则

“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孔子家语・五帝德》),“博施厚利,不于其身”(同前),“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这种“民本”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即评价历史人物看他是否以取信于民,服务于民为本;看其对人民的态度如何,是否急人民大众之所急;看其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否都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能顺应人民大众的要求。另外,还要看人民大众是否对他的态度如何,是否信任、爱戴他。

“民”是称量历史人物的一杆秤,可以准确地称出历史人物的历史重量;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站在“民”的立场去评价。在阶级社会里,“民”带有阶级性,应该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例如,评价唐太宗,就可以用这一原则来评定他的历史地位。

“爱之则存,恶之则亡”(《孔子家语・入官》),“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五仪解》)。孔子这两句话也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民本性原则;但其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担当、实现历史任务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三、发展性原则

“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孔子家语・五帝德》)。孔子这种“顺义”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发展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看其是否顺乎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例如,评价商鞅这个历史人物,就要抓住商鞅变法实现了秦朝富国强兵的重大历史贡献来评价他,抓住他顺应秦国人民发展生产的要求和顺应当时中国历史封建化发展趋势进行改革来评价他,这样才能凸显出他封建改革家的重要历史地位。

四、历史性原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孔子这种学是基础的思想为我们界定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学”就是学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即学习史实,它是“问、思、辨、行”的基础;“问”就是问其为什么会有如此作为,“思”就是思考其如此作为的前因后果;“辨”就是分辨其作为的历史功过,“行”就是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这种评价原则要求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不能用评价今人的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把后人才能做到的事要求前人做到,不能用后人的成就去类比前人,更不能把今人做不到的事苛求前人去做到。

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由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所决定的。从“时势造英雄”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英雄促时势”的意义上说,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则是偶然的。必然性决定偶然性,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受历史发展趋势所推动,更受所属的阶级所决定;可是,他们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条件和自身素质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去分析。

五、两点性原则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都要兼顾到,不走极端。孔子这种“中庸”的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两点性原则,既不能极端肯定,也不能极端否定;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历史贡献,也要看到其历史过失。评定要恰到好处,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例如,评价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既要肯定他兴办洋务运动的积极一面;也要否定他不积极抵抗外敌入侵,签订卖国条约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一面。

六、全面性原则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言行思的教育思想。“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前后一致的思想。前者是横向,后者是纵向,二者结合就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全面性原则。例如,评价这个历史人物,既要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经常做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

另外,孔子全面评论历史人物的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他评论历史人物时,是从大处着手,兼顾道德修养和历史成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全面评价。例如,孔子评价管仲时,认为他心胸狭窄“管仲之器小哉”(杨伯峻《论语译注》);然而在评价管仲的历史成就时,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杨伯峻《论语译注》)。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既应横观其不同方面重大历史作为,也应纵观其一生中不同阶段的重大历史作为。一句话,评价应观其一生的不同方面,不能只围绕他的一时一事进行。

七、客观性原则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论语・宪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孔子这种“毋我”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界定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客观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切记主观臆断,切记推理猜测,切记以自我为中心;要以史料为基础,以史实为依据,要讲史学道德;不可把客观历史不存在的事强加给历史人物,不能搞,不可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多借鉴他人评价意见,评语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万不可以自我好恶为标准进行评价,也不能带着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去评价。

八、求疑性原则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对于众人都厌恶或都喜欢的人,一定要去考察。孔子这种“必察”的思想体现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求疑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要受他人(前人)评价结论的左右,对他人的评语要善于求疑发问,在借鉴的基础上,必察。每个人评价历史人物的立场、视角、选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评价结论也应有所不同。因此,“众恶”或“众好”一定是“众”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和左右,而不去求疑的结果。例如,对武则天的评价,就不能受封建史书的迷惑而否定之;要有怀疑史家的精神,广泛占有史料,分析史料,你会发现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按照这原则去评价历史人物,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只要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学生就可以辩证地接受历史人物的影响。“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作者单位:安徽颍上县江口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浅谈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下一篇:校园文化与学生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