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辩》辩驳(二题)

时间:2022-08-28 05:16:19

一、《桐叶封弟辩》辩 王希杰

年轻时读《古文观止》,很喜欢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柳宗元认为,周公这样的大圣人是不可这样做的,结论是历史记载的错误。当时我佩服得很,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但是,老了,才觉得柳宗元迂腐之极,不通人情。

这里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从事实出发,还是从概念出发。柳宗元的论证方式是:从儒家的理念出发,所以他并没有提供任何事实根据,用他的逻辑推理来历史记载。关键的问题是,他的推理的前提是不正确的,虚假的。

他立论的基点是:周公大圣人也,是绝对完美的,决不会做一般人做的事情。历史的事实是,周公也是人,跟普通人一样,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也可能犯错误。

周公并不像柳宗元所想象的那个样子,坚守一个可笑的教条,明知道成王错了,还坚决强逼文王封小弱弟以桐。其实,周公早就认为小弱弟该封,正巧成王这样说了,就顺势封了。而且借此机会,教育成王,作为君主,要“慎言”。

试想,幼小的成王所说的话是很多的,周公并没有、也绝不会强逼他兑现每一句话。

阅读二十五史,有些聪明的,会办事的大臣,往往能够利用君主的玩笑促成一件自己早就想做的事情。

柳宗元要维护后世儒家美化了的周公的完美形象,用抽象理念作为论据,来同历史事实对着干。我感觉到,他有点像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不能面对现实,跟风车大战;柳宗元不愿意面对历史事实,当然就更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事实了。

二、驳《桐叶封弟辩》 佚名

闻古之学者好为人师久也。东坡居士一代文豪,不察究里,莽改临川先生“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之句,以致乌台诗案发,流放黄州,终晓明月非月,黄犬非犬。遗为笑谈。

今读河东先生之《桐叶封弟辩》,以为有求全责备之嫌、动辄得咎之意。窃以为先生之辩失者有三。

其一,不具其详而引述。桐叶封弟之传,《史记・晋世家》有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畦,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先生徒因周公辅成王,臆以为乃周公促成封弟之事,且嗤其为小丈夫之事,岂不令人笑哉?

其二,不察其意而驳斥。太史令日天子无戏言,并请择日立叔虞,其据二责,一曰职之责,人在其位而不履其职,非君子所为;二曰师之责,成王幼而为君,少不行一言九鼎之诺,及长必薄信,危也。佚故难之,意在育人,非幸叔虞,亦非执一而不化也。先生谬以为佚不通张弛之道,殊不知己未察先人之意也。

其三,盲目信人,行之过也。先生以己之理否信在先,臆测周公之贤不用其道于后,乃盲信公乃万世之贤,言行定无锱铢之误。

上一篇:高性能混凝土产生的背景和研究现状 下一篇: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模块改进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