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隐忧与忠告

时间:2022-08-28 04:10:25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思想的路径”收录了铁凝女士于韩国的一篇演讲――《文学是灯》。作者以亲切态度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探讨了文学的作用,重点讨论了文学对人灵魂的烛照。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反刍自己的文学阅读,盘点自己的文学收获。

本文前四节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阅读环境及阅读带给自己的深刻影响,及至深入到文学的核心,从文学与生活,与人的关系入手说明文学的本质。作者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解释文学,来说明文学的力量的终极来源:文学之所以有力,有光,就在于它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传递给读者。作者正是站在这一基石上,指出“文学应该是有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下面,我重点谈谈我对课文5至8节的理解。

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用书》认为,课文的5、6两节,是作者正面论述“文学是灯”,指出繁忙与对财富的追逐是现代人生活的目的,但是只有精神才是生活的本质,文学可以提供支持。第7、8节分别从文学的深度与广度了出发,对“文字是灯”的观点作了深化的议论与阐释,其中心还是基于说明文学的力量。《教师用书》这样的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发觉如果仅限于此,学生既对这四节文字之间的关系认识感到模糊,又对文句不能理解。学生疑惑与不解,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多次重复阅读这四节文字,渐渐有了自己的粗浅理解。现在我将这些理解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并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教师用书》应对文题“文学是灯”的文学特性作明确的界定

所谓界定也就是说,什么样的文学才会是灯?这个问题看似突兀,但大家想想我们面对的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内容,他们平时看些什么书?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看的那些书就是作者所说的“文学”?什么样的文学才“有本领传达出一个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现出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想象力”的文学是什么?什么样的文学才具有“不论是从一个岛,一座山……一个国家出发”“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人心”的力量?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

我认为这里的“文学”其实是指传统的文学经典,以及具有成为“传统的经典”潜质的新文学作品,而不是时下的通俗、功利之作。关于“经典”的定义,汪政在《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中有这样一句话:

“……经典是经过几代人淘洗筛选得来的,卡尔维诺是这样解释经典的,‘经典是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像在重温的书……”

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其实是作者通过课文给我们提出的希望,即我们的阅读,首先是要尊重经典、阅读经典。这一希望,不仅贯穿这四节文字,也贯穿整篇。

二、教师应吃透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隐忧与忠告

作者在文中几次有这样相似的表述,“文学是灯。这样说话在今天也许有点冒险”、“文学是灯,这说法真的有些冒险吧”,这分明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的忧郁。汪政《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一文也有这样的表述:这篇文章(《文学是灯》)对当下的消费式阅读也有相当的针对性。但《教师用书》却对此鲜有论述,让人不得其解。

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文章的5至8节还存在一个总分关系在其中。第5、6节是从社会这一角度来提出作者的希望与忠告。第5节“……但实现经济大国的目标,并不意味着现代公民就一定出现。而一座城市的神圣,从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高尚信仰的自觉,道德操守的约束,市民属性的认同,以及广博的人性关怀”,――我们的社会上具备这些特性的“现代公民”是多还是少?具备这些特性的“现代公民”如何会出现?怎样才能具备这些特性?这些问题相信定会引起我们的深思,而这些答案的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作者认为便是文学,是与经典的接触。课文第7节作者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出发,指出“……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仍然怀念过去的岁月里对那些经典的接触。那样的阅读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我不必预先授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我以不带偏见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称为经典的文学”,这里不正是体现了作者对我们当下很多人“预先接受评论家或媒体的论断”、“带偏见的眼光“的快餐式阅读、消费式阅读所隐忧么?课文第8节,“……我们固执地指望用文学去点亮人生的幽暗之处时,有时我会想,也许我们应该首先用谦逊把自己的内心照亮”,联系现实,不难发现作者作为作协主席,对当下中国作家创作现状的深深的忧虑,所以作者要“坚持写作的难度,保持对人生的世界的惊异之情,和对人类命脉永不疲倦的摸索”,因为我们当下很多所谓作家的创作没有“坚守”应该坚守的东西,没有“保持”应该保持的东西,与读者快餐式阅读、消费式阅读相对的正是一部分所谓作家的快餐式创作、消费式创作。

因此,对于课文5至8节的内容,我是这样解读的:首先作者一再强调他所宣扬的文学其实是传统的经典;其次,课文5、6节对社会层面,第7节从读者的阅读层面,第8节从作家的创作层面,指出文学阅读及文学创作面临的窘境,及由此带来的危机。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在文字下隐含的忧虑与忠告,这一点不应忽视。

作者单位:江苏惠山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浅析语文教学中幸福阅读的构建策略 下一篇:文本细读:从语言品味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