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出处”的文化意义

时间:2022-08-28 03:16:59

探寻“出处”的文化意义

我把吉州窑、漳州窑、潮州窑、婺州窑串起来写文章,读者会感到疑惑,这四个“州”的窑并没有什么关联。从地域上讲,吉州窑在江西,漳州窑在福建,潮州窑在广东,而婺州窑则在浙江金华。为什么把看似没有关联的窑口串在一起,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瓷器(包括其他艺术品)的收藏,应该都要弄清楚出处。

瓷器的“出处”是指产地,也就是窑口。用现代的说法,是哪家公司出产的。据统计,我国历史上烧造陶瓷的窑口有几百处。由于尚未发现或考古还未挖掘的原因,有些窑口我们至今还没有认知。这就造成了一些藏品,搞不清楚产地的现象。我们一般说一个大类,如“定窑系”、“越窑系”、“福建窑系”等等,也往往说得南辕北辙。窑口就好比商品的品牌,不知道品牌,就“对接”不上产品的历史和文化,也就不好把握藏品的价格。所以,搞明白“出处”,是搞收藏的人,应该去做的“功课”。

有两件事,对我影响很深。一件事是对婺州窑的认识。2011年3月24日,我随上海期刊协会到浙江金华作出版交流。接待我们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方竟成先生,他主编了一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其中很丰富地介绍了金华的人文历史,也介绍了金华历史上两个著名的窑址。一个是金华的铁店窑,一个是金华的婺州窑。铁店窑我是知道的。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上曾提到过铁店窑,距今有两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江南地区最早仿钧窑的窑口。但在到金华之前,我并不知道金华历史上还有一个婺州窑。《历史文化名城金华》的书中有一段文字:“婺州瓷从商代烧制原始瓷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婺州瓷业生产没有间断过。婺州瓷以乳浊釉、黑褐瓷最具特色。”婺州窑是民窑,其产品是市场上流通的民间日用瓷,生产历史长,产品应该相当丰富。现在古玩市场上流转的肯定会有婺州窑产品,但是我们很多人全然不识。我即向方先生请教,他告诉我,婺州窑最主要的特征是不透明的乳浊釉。

另一件事情是我对吉州窑的认识。2011年3月17日高阿申先生到我的办公室,审阅其写的稿件大样。他带了一本在2003年1月出版的著作《瓷器收藏实鉴――罐瓶》签名本赠我。该书把“明崇祯哥釉青花梅瓶、蒜头瓶”归为吉州窑产品。吉州窑是唐宋时期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彭明翰先生在编著的《雅俗之间――吉州窑》一书中,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吉州窑。书中写到:吉州窑“入元以后逐渐衰弱”。过去我初涉吉州窑时,只了解宋代吉州窑的黑釉瓷,并不知道元代以后吉州窑还有生产,所以在见到明代万历哥釉青花的撇口瓶、三足炉时,都以为是景德镇窑的产品。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认为:“常见的万历哥釉青花器(瓶、樽、罐、缸、薰、洗、炉等),究竟是江西省的景德镇窑或吉州窑所烧,还是广东省潮州窑所烧,目前尚未定论。这类器物,大多胎体粗糙厚重,衔接痕明显,底足处理多不规整,釉面闪米黄色或黄色,开片的纹路并非常见的黑色,而是粉红色。青花色调为蓝中泛黑或发灰的回青色。”看了专家的研究结论,我对吉州窑才有了新的认识,也很认同他们的观点。

弄清楚出处,就是要求收藏者,对自己的藏品有一个不断“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明白藏品的历史价值,提升自己对藏品理解的文化含量。从只能识别“老”与“新”的阶段,上升到能深入理解和欣赏其艺术和文化价值。不了解出处的弊端主要有三点:一是受认识的局限,辨伪识真的能力受到限制,会制约收藏行为;二是对一些不太成熟的专业人士而言,往往会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的毛病,更容易把真东西当假货;三是由于对产品的历史和文化的价值不了解,也会在价格把握上发生偏差。元代景德镇窑枢府釉系珍贵品种,与元代婺州窑青白釉均为乳浊釉,搞混了,你一定会多缴学费。

吉州窑、漳州窑、潮州窑均为开片釉,但胎与胎、开片与开片之间还是有明显差别的。为了便于识别,我将文中谈到的五个窑口的藏品,用实样图解的方式一一列出,供读者参考。

上一篇:版画,都市的文脉 下一篇:神游夏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