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立院校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的探讨

时间:2022-08-28 02:24:25

关于独立院校规模、质量、效益、结构协调发展的探讨

摘要:独立院校的建立,为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独立院校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只有使四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办学效益,形成办学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独立院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20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由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新的机制和新模式创办了一种新型的二级学院――独立院校。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原则是“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所提的目标是“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一发展目标注重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规模决定效益,规模带来结构的改变;结构的优化又能促进规模,提升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规模和效益得以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前提。衡量独立院校发展的重要标准,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水平高低,不以规模取胜而以质量见长。办学质量是每所院校生存的生命线,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规模的扩张就毫无意义。简单的数量、速度增长不等于发展,独立院校的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一、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

独立院校在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收取学费和投资方投入办学。生源就是财源,扩大办学规模就成为增加经费来源的重要渠道。但是如果独立院校由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盲目扩大在校生数,致使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场地、设施设备不够,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图书量、仪器设备资产量等都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就不能充分挖掘学校内部各种教育资源的潜力,师资、实验设备等会出现部分闲置,当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但是规模增长速度过快,就会造成办学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益的低下,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独立院校在建设发展中,既不能片面追求规模发展速度,也不能离开规模空谈质量效益。独立院校要根据本身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确定合适的在校生规模,以适度规模来实现规模经济。在确定规模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互补性,可替代性,以在综合平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适度规模。保持适度的规模增长速度,既可增加收入,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又可防止学校因大规模设施建设而负债累累,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避免发展的大起大落,办学质量的忽高忽低。独立院校只有始终坚持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院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这样不但为社会培养一批高质量人才,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且有利于教学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为独立学院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独立院校要根据经济社会需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专业调整的指针,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独立院校办学质量,既包含教学质量是否过硬,也包括专业结构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为关键,不符合社会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谈什么质量,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社会效益。所以,独立院校要提高办学质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目前,独立高校的最大困惑是招生难,学生流动、流失严重,稳定性差,脆弱性大。独立院校应采取多层次办学措施,设置国家统招生(高职)、高教学历生、高教自考生、预科生(职高)、短期培训等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办学体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结构效益。多层次办学有利于不同社会成员接受不同教育的需求,扩大办学规模;有利于积极盘活现有校舍、活动场所、教学仪器、计算机、图书等实验设备的存量,打破院、系、部门之间的界限,提高设备、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和设备利用率;有利于充分挖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潜力,一专多能、身兼数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除此之外,多层次办学也使学校各种设备及后勤服务设施做到有效供给,可避免因学生数量大起大落而带来的浪费。另外,独立院校还大量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或与其他各类学校、企业、团体等联合办学,见缝插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结构效益。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增加学校内涵,是独立院校根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其中核心问题是质量。教学质量控制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全面管理的过程,需要具备师资、设施、管理等软硬各方面的条件,即使是专业结构调整,也受这些条件的制约。独立院校可持续发展在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独立院校要着眼长远发展,坚持人才兴校,着力加强以师资建设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录用高学历毕业生、调入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以及加强现有教师进修,使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评价办学质量最核心的指标,就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办学质量,就要深化教学改革。1、以社会需求为培养标准,以学生就业为改革导向,对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修订,深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启动精品课程建设;2、加强学生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3、成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门人员,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巧;4、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固定的人才供需关系、人才信息、举办就业招聘会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加强毕业生推介工作。

(三)多方筹集资金,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教学条件。

(四)提高生源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在提高生源质量上下功夫,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报考我校,从中录得更好的学生。全面培养学生,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承担责任。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有力促进办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被评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使学院的招生规模一年一个台阶。

(五)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管理者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是直接关系到“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这不仅事关学校领导高层,也事关每一个从事管理的人。1、监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人员调度,时间安排是否恰当,质量监控是否到位,这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培养目标的实现;2、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推进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确保了基本的教学质量;3、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引进全面质理管理理念,加强校企合作,推行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对证施教、对岗施教等教学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四、认真履行社会职能,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一)大量聘用兼职教师,节约开支。实行全员聘任制,因岗设人,全员满负荷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其经费开支坚持节约经济的原则,建立最佳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构。由于实行基本工资制,除个别情况外,一般不承担或极少量承担专职教职工的住房、医疗、保险、养老、津贴、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也没有其他方面的隐性开支。没有离、退休人员,以减轻不少额外负担。

(二)大量使用留校生。因这些教职工刚工作,待遇低,但工作热情,工作效率高,充分发挥这批廉价的、高效率的工作人员的作用,这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独立院校提高投资效益重要措施。

(三)独立院校的公务费做到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支出,减少浪费。根据投入和产出规律,结合成本效益理论,尽量降低学校办学成本。在购置建材、教学设备等方面,采取招标、货比多家、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等措施,杜绝了贪污浪费和拿回扣等不正之风,使建筑成本、采购成本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少花钱,多办事,且质量得到保证。

(四)善于把社会资源进行重组配置为我所用。在资金运作中善于“借”字当头,分别从建筑施工单位、设备供货单位、代收学费的金融机构等争取资金支持,利用先期垫资、交保险金、购物赊账、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等形式谋求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在学校建设中善于把社会、企业的闲散场地经过改造用于办学,这样既缩短了基建时间,还节约了大量资金,把有限经费用于招生、支付教师工资等急需现金方面。

(五)独立院校只有坚持以质量立校,才能真正立足和发展。独立院校的发展,仅靠广告宣传是不能长期维持生存的。提高办学质量,进而减少广告的投入,将节约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选聘高水平的师资和添置固定资产。

(六)把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由投资集团或个人筹资兴建和管理,减轻学校的投资压力。独立院校的学生宿舍、食堂、医疗、购物等场所由学校统一规划,再由社会出资兴建和经营,基本实现学生宿舍公寓化、教员住房私有化、教职工及学生食堂饭店化、子女读书、就业社会化的目标,使学校的财力、人力和精力得以从庞大的后勤压力中解脱出来。把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经费直接用于教学工作,而后勤工作只需派少量的管理和联络人员即可。通过后勤社会化,学校变沉重的经济负担为新的经济来源。经营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将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缴学校,成为学校经费来源的一部分。

总之,独立院校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时,需要着力提高质量,跟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步伐,适度增长办学规模,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诸方面相统一,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社会效益做出更大贡献。(上接第202页)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Cluster3中有5家公司,其盈利能力指标和成长能力指标都为负值,表明这类公司已经出去商业周期的第五阶段――衰退期。目前并不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并且也很难在未来实现盈利。

Cluster4中有28家公司,其盈利能力指标较高,但是成长能力指标却不理想,表明这类公司处于商业周期的第四阶段――成熟期。在此阶段,公司可以扩大其市场领域,寻求产品创新。

五、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本文生命周期理论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命周期的财务特点,从企业财务数据入手,运用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判断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公司在发展中所处的阶段。文中提出的判断方法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判断时间、扩大了判断范围,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分析、判断企业生命周期提供了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Greiner Larry E..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

[2]MOORES KEN,YUEN SUSANA.Management Accounting Systems and 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A Life Cycle Perspective[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1,(26):351-389.

[3]彭小芳,马丽艳.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特征及相应的筹资战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2,(5):22.

[4]陈佳贵.关于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蜕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11):5-13.

[5]王妮.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因素分析[J].企业研究,2012,(4):155-156.

[6]李晓荣,王宪良.因子分析在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J].财经科学, 2002,(7):218-220.

[7]陈晓红,佘坚,邹湘娟.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6,(1):145-151.

[8]李洋,余丽霞.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首批28家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之友,2012,(3):88-90.

上一篇:浅析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 下一篇:成教《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