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影像公益”助力文化交流

时间:2022-08-28 01:59:30

佳能“影像公益”助力文化交流

“影像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当年谢海龙老师的一张‘大眼睛的小姑娘’的作品成为了‘希望工程’的代表,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心。”佳能(中国)企业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鲁杰表示,佳能的“影像公益”就是希望通过影像,来唤醒人们心中的梦。用镜头这个无国界的语言,实现全球的文化交流。

梦开始的地方

最后一幅“梦想”主题金奖作品出现在大屏幕上。这幅作品中北京的“胡同”将异文化的“梦想”和谐地包容在一起。它的作者是郭靖华。她是2013佳能影像马拉松北京站金奖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也是东方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学生。

郭靖华平日里就非常喜欢摄影,偶然在网上看到了选手招募,就和四名同学一起报名参加。

“现在好多人都追求高技术,而忽略了摄影本身的纪实功能。”郭靖华说,通过手中的镜头,将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这或许才是摄影最务实而又吸引人的地方。

2013佳能影像马拉松北京站一共收集了999张作品。《中国摄影》杂志艺术总监闻丹青、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解海龙、《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大众摄影》杂志主编徐艳娟以及李少白、郭建设、李少杰、崔新华、王小宁等众多国内摄影界的名宿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委,在短短的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里,从众多作品中挑选出了9幅作品。它们分别获得了“传承”、“炫彩”、“梦想”三个主题的金、银、铜奖。

北京站比赛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获奖作品中,也体现在参赛选手身上。在北京站500多位参加影像马拉松的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9岁,其中还有包括获得“炫彩”金奖的选手在内的5名外籍人士。

“佳能亚洲影像马拉松北京站其实是开启了这个活动序幕,北京成为了‘梦开始的地方’。”鲁杰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影像马拉松的作品里有那么多打动人心的作品。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的作品诞生。”

架起文化交流之桥

2013年5月31日,佳能宣布将其持续多年的“影像·希望之光”公益项目中的希望小学影像交流活动全新升级为“佳能影像之桥”项目,并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

升级后的公益项目将着眼点放在亚洲青少年跨文化交流之上,而“影像”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工具,就像“桥”一样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建立友谊、传递感动。

该项目的另一个亮点是,改变了传统的希望小学儿童仅成为弱势帮扶对象的模式,而是发动孩子们自身的力量,让他们在亚洲文化交流中代表青少年一挥自己的作用。

2013年,佳能影像之桥将以中国大陆地区希望小学为中心,辐射印度、菲律宾、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除了佳能员工积极参与成为影像之桥的志愿者,这个项目还吸引了众多外国留学生以及媒体志愿者,共同加入与孩子们的直接互动,亲历影像课堂和影像交流活动,分享自己对跨国文化的心得与感动。

6月8日,“影像之桥”活动首站在河北省半壁山佳能希望小学启动。在影像交流课堂里佳能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着越南的文化以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每个孩子都收到了来自越南小学生的文化交流卡,20张精心拍摄的照片吸引了中国孩子们好奇的目光。

佳能(中国)的志愿者们已经是连续第6年来到半壁山佳能希望小学开展志愿者活动了。“影像·希望之光”这个项目从 “影像趣味课堂”、“色彩教室”再到今年的“影像希望之桥”,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影像·希望之光”是佳能“影像公益”战略中重点关注教育启蒙的公益项目,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已经从最初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捐助,发展为对教育资源等软件的关注,也从教会孩子用影像记录身边事物,逐渐升级为用影像分享自己的学习、生活给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

佳能近期影像公益活动

5月25日下午17:00佳能2013年亚洲影像马拉松北京站圆满举行。接下来,佳能亚洲影像马拉松的接力棒还将在香港、新加坡、马拉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继续传递。

5月31日,佳能宣布将其持续多年的“影像·希望之光”公益项目中的希望小学影像交流活动全新升级为“佳能影像之桥”项目,并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6月8日,首站在河北省半壁山佳能希望小学启程。

上一篇:邓正学 誓与孕婴童事业共进退 下一篇:魏建军 构建“科技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