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锵锵三人行》的独特魅力

时间:2022-08-27 10:54:39

摘要:《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十几年里广告收入逾亿元,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收视成绩,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闲话聊天氛围的精心营造,另一方面是话题的选择与特殊的阐述方式。

关键词:《锵锵三人行》;聊天;话题;娱乐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85-02

《锵锵三人行》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开播于1998年4月,至今已有12年的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一期,晚间11点30分首播,第二天中午12点重播,每期节目插播两次广告,实际播出时间是21分钟。节目制作成本很低,播出频次极高,但创造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十几年里广告收入逾亿元,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反观中国大陆各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走马灯似的不断变换,很多都只是昙花一现,存留至今的一些知名谈话节目也已经难续辉煌,面临着收视率不断下滑的尴尬局面。相形之下,《锵锵三人行》所取得的成绩的确令人刮目相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魅力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闲话聊天氛围的精心营造,另一方面是话题的选择与特殊的阐述方式。

一、闲话聊天氛围的精心营造

《锵锵三人行》的场景设置十分简单,一块虚拟的幕布,一张桌子,三把椅子,桌上三个茶杯,有时上面还会放些报刊杂志作为引起谈话的由头。这些简单的设施占据了只有20平方米的录制棚大部分的空间,此外再无多余的摆设,没有台下观众,更没有乐队伴奏,整个场景就像家中舒适的客厅一角,节目制作者意在通过这种形式营造一种轻松随意的谈话氛围,嘉宾们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一个私密的聊天处所,从而有利于放松心理状态,培养聊天情绪。而其他同类的谈话节目的演播间往往有着更为开阔的场景,在显要位置有中规中矩的主持人就座,台下还有翘首以待的观众,有时甚至会有喧嚣的乐队助兴。嘉宾们来到这样的演播间难免受到场景制约,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不适,心中有意无意地就会提醒自己是在公共空间面对电视机前难以计数的观众发表言论的,如此,“应景”式的话语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了谈话节目的主流,而能够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观点则成了稀缺资源。

《锵锵三人行》的主编邹天倚曾这样谈论节目的布局方式:“三把椅子,三个人围着一张只能放三个杯子的圆桌讨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没有热线电话,没有现场观众,真正能指望的只有镜头上的三张嘴。”这“三张嘴”中除了主持人窦文涛是固定的之外,每一期节目都会根据不同的话题邀请不同的嘉宾。这些嘉宾由主持人亲自选出,选择标准则是性格“有趣”,“包括导演、作家、学者、政界及传媒界精英,个个出言无忌,知识丰富、见闻广博、性情各异,堪称‘非常男女’。”主持人与两位嘉宾构成三人聊天模式,这既是“锵锵三人行”题中应有之义,也有利于形成自由随意的聊天氛围。常做节目嘉宾的梁文道就认为“两个人聊会很累,三个人就很轻松,不用抢着说话”。“三人行”模式还有着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中国正统以及民间话语中有很多“三人故事”,《锵锵三人行》的这种选择无疑暗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另外,三个人还构成了一个既稳定又封闭的小空间,三个人“各自为政”,你来我往,思想观点在以圆桌为基底的公共空间交流传播。这样,三个人虽共同面对的大众传播形式,但他们各自存在的基础意义则在三个人之间的人际交流形式,换句话说就是一种有效的人际交流形式借助大众传播形式表现了出来。另外一个常做嘉宾的许子东道出了这种心理感受“其他脱口秀都是说给观众听,我们是聊给自己听”。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参与谈话的三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放松心理戒备,以本真状态参与到谈话中来。而我们通常看到的情形也是如此,主持人与嘉宾面对圆桌无所顾忌地交谈,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他们可以选择短时的沉默,但没有永远的欣赏者,可以随时参与到谈话中来。电视机前的观众有时也有做倾听者的需要,看到这样热烈的交流,听到文化精英们说出自己想说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机会说出的话,仿佛自己就坐在这群志同道合的密友身边倾听他们的交谈。这就很好地还原了生活中的聊天状况。

与生活中的聊天特点相类似,《锵锵三人行》的谈话内容没有固定不变的主题,开篇的话题只是引起谈话的由头,在谈话过程中,聊天内容不断变换,用主持人窦文涛的话来说就是“锵锵三人行,跑题跑不停”。因为节目并没有刻意的策划编排,许子东曾说“所有其他的节目都是准备好要说什么,我们的节目没有字幕,谈话之前并不知道要说什么。‘锵锵’只需要复制一个谈话的氛围。”《锵锵三人行》重视的是聊天的过程,每次谈话都只有开始,没有结果,节目结束时谈话还在继续,根本没有谈话节目在结尾一般会有的“指导性或总结性结论”,既给人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也带给人无拘无束的聊天通常会有的意犹未尽之感。

这种不拘形式、轻松随意的谈话氛围的营造还要归功于主持人与两位嘉宾的角色定位。三人皆穿着随意,本色出镜。主持人并不是中规中矩、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而是一副态度真诚,自信又不狂妄的谦逊面貌。他不会不懂装懂,自以为精明高深,乱说一通,也不怕暴露短处,而是勇于承认错误,进行自我批评,还常常自我调侃。窦文涛曾公开宣称:“主持人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我就是一个俗人”。主持人实则将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唯有这种定位,才能在节目里展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引导嘉宾“谈”出真正的本我,进而促进聊天气氛的形成。再看两位嘉宾,他们通常见多识广,而且口才好,擅长聊天,所以不会出现谈话难以为继的冷场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嘉宾们虽属精英阶层,但在节目里脱去了令人望而生畏的华服,以普通人的随意装扮出现在观众面前,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以本真状态参与到了谈话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运用日常口语进行交流,舍弃了惯用的“知性语言”,“整个的谈话过程中基本上是以第一人称为主,其间充满了这样的话语:‘我听说’、‘我知道’、‘我经历过’、‘我看见’等等,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自己的事情,看起来、听起来就像真的一样,这里的叙事充满了‘口口相传’的与体验的色彩。”

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可以随意地插科打诨、相互调笑,谈得激动时,主持人会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嘉宾有时也会开怀大笑、手舞足蹈,“充满了随意的动作,身体以一种趋向于自由的状态而呈现,每个人之间的接触随意而亲密,从而使得谈话呈现出动作性与开放性,并且充满激情,而不是死板教条的、克制情感的。”三个人的观点可能彼此相异,因此时时会有思想的激烈交锋,但是没有谁要试图说服对方,在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话语权威”,谈话“双方都没有强制对方的权利,也没有接受强制的义务”,而是一种自由平等的谈话交流。

二、话题的选择与特殊的阐述方式

《锵锵三人行》的话题范围十分宽泛,大到国际局势、经济危机、环境保护,小到情感纠纷、个人志趣,真可谓包罗万象,谈话的嘉宾见多识广,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往往能对这些问题谈出“真知灼见”,不仅有理性的分析,还有建设性的意见,这对于面对各种纷繁芜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节目内容无疑可以极大地满足他们的求“知”需求,正像《锵锵三人行》创办节目的初衷“我们的节目很简单,就是告诉你别人想什么和怎么想。”

《锵锵三人行》的话题范围虽说宽泛,但大多紧跟时展,属于社会热点新闻。而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工具异常发达,各媒介都能及时掌握相关资讯,因此信息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此时,如何加工与处理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强大的信息编码能力常常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以时政新闻为话题的传统电视谈话节目里,对于信息的处理往往出现“只见宣传目的,不管传播效果,不考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结果往往被官话、套话、空话挤占或禁锢了谈话空间”的弊病,节目的教化功能压倒了审美娱乐功能。《锵锵三人行》虽同样以时政新闻为评述话题,但它将娱乐精神注入到了新闻解读当中,将新闻与娱乐相结合,注重从娱乐角度解读新闻,将严肃的话题进行“软处理”,力求“轻松惹笑”。因为窦文涛这样说:“我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是几个嘉宾在不到半小时的节目里就可以探讨明白的,甚至我认为问题不可能有最终答案……《锵锵三人行》不企图找寻意义,只想让人享受聊天。听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聚在一起娱乐吧。让人类发笑,让上帝去思考吧。”他给节目的定位就是“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

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内容里,作为评述话题的时政新闻在很多情况下也只是引起谈话的导火索,谈话过程中三个人可以海阔天空,“肆意借题发挥”,不断跑题,可以互相调侃,可以说风趣幽默的段子,“一方面他们将相关的信息都拉到一起来,一方面,在信息的串联中,又将其逐个攻破,对其进行玩笑化处理、加工,使得现场笑声不断。在笑声中,各种各样的天下大事均变成了一次狂欢式的信息消费。”因此,通过这种娱乐化解读,一切严肃的、神圣的、强大的东西都遭遇了意义的消解与颠覆,变得滑稽可笑,使电视机前观众的情绪得以宣泄。

但是这种娱乐化的解读方式并不意味着对社会问题不关痛痒的调笑,相反,它蕴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锵锵三人行》也正是借由这一点没有使自己流于低俗,而是保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参与谈话的嘉宾均有着深厚的文化学养,对很多问题都能谈得不落俗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还褒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常常能从民间立场出发透视社会万象。他们关注人的生存价值、生命尊严,关注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洞晓善恶分别,既高扬人性之善,也对社会现象中的“恶”表达愤慨。尤其是节目的主持人,他常能自觉地传达普通老百姓的心声,使广大受众间接行使了“话语权”。

《锵锵三人行》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但它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营造了自由轻松的谈话氛围,对各种话题进行娱乐化解读,又能不流于低俗,保持了较高的文化品位,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

参考文献:

[1]窦文涛.一笑了之――锵锵三人行[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3,7.

[2]田秋声.语言的狂欢――解读[J].争鸣与探讨,2002(3).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吴郁.谈话的魅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5.

上一篇:探析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科学管理 下一篇:英美诗歌的赏析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