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去柏林

时间:2022-08-27 09:18:34

搭车去柏林,缘起于当时我和住在柏林的好朋友阿根廷姑娘Romina的一个“so what”项目,这个项目的大致内容是:我们总有一些一直想去做,但是没有勇气去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找到潜意识里的恐惧,克服它,然后完成自己的梦想。

于是我说:“我要一个人搭车去柏林然后回来,我一直没去做,不仅是因为我害怕独自一人穿越三四个国家,也担心因为语言不通会遇到各种措手不及的情况。也许,我会拦不到车,最后坐车回来;也许,我会遇到坏人……不过我现在决定去做了,so what !”

又因为,从前我有个恋人,记得刚认识的时候,我问他喜欢旅行么?他说:“喜欢。不过我更偏向Hitch hiking的方式。”“什么是hitch hiking?”他解释了半天,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就是我们中文里说的搭车旅行。所以我曾经理想的未来规划是,我们一起搭车环游世界,没有钱了就打工,赚够路费继续走下去。

直到后来我们分开了,我才回想起来,我们竟然没有一起搭车旅行过。

于是,我决定开始一个人搭车旅行。这也许是一种祭奠的方式,我终于知道这个搭车环游世界的梦想,只能靠我一个人去完成。

至于为什么是搭车去柏林,因为柏林是全世界最特殊的一个城市,是唯一一个以年轻人的亚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地方,在嬉皮文化的影响下,这个城市成了自由的一个符号。去这样一个地方,自然需要一种特别的朝圣方式。

就像一句柏林著名的涂鸦上写的“Du Bist verruckt Mein Kind.Du musst nach Berlin!”(你是我疯狂的孩子,你必须去柏林。)

布拉格―布拉格郊区高速服务区

我举起牌子――“Berlin”

一个人搭车其实最艰难的是和自己的心理素质作战,特别是第一步,你必须有一种“豁出去了”的气概,与各种扭捏和害羞作斗争。纠结了半天,我终于举起了牌子――“Berlin”(柏林)。

我搭车的起点始于布拉格,因为我和那个恋人是在布拉格认识的。女孩子的矫情作祟,往往会做一些自以为很有仪式感的选择。

欧洲的搭车文化风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嬉皮运动,所以在欧洲搭车的好处是,你不必多费唇舌地解释来龙去脉,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网站,你只要输入出发的城市和方向,就能找到一大堆别人的经验分享。我抄了满满一大张的攻略,带了几张空白A4张和一支马克笔,就这样出发了。

根据抄下来的攻略,我先是坐地铁到终点站,然后找到一个公交车站,据说这里是去德国A1公路的必经之处,可以碰碰运气。

一个人搭车其实最艰难的是和自己的心理素质作战,特别是第一步,你必须有一种“豁出去了”的气概,与各种扭捏和害羞作斗争。纠结了半天,我终于举起了牌子――“Berlin”(柏林)。公交车站的人都是在等公车的,大家惊悚地看着我,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画面一定充满了后现代行为艺术的荒诞感。他们脸上错愕和尴尬的表情似乎在说“这亚洲的孩子莫不是脑子出了什么问题吧?”

等了十几分钟,除了公车,没有别的车停下来。于是有人看不下去了,用极其蹩脚的英文告诉我:“你这么做是没有前途的。前面不远处有个加油站,你去那里试试运气吧,在那里加油的车,十有八九是出城的。”

于是,我翻过公交车站背后的一个垃圾堆,徒步了一两公里,最后爬过一座天桥,找到了一个小得可怜的加油站。加油站门庭稀落,几乎没有什么车停下来。我走到加油站门口的高速公路旁边,竖起了我的牌子,因为有加油站,等于给了过往车辆一个缓冲停靠的地点,拦到车的概率大大增加。一有车开进站,我就厚颜地跑过去问:“呃,请问,你去德国么?可以不可以带我一程?”可是大部分的车都是“CZ”(捷克)开头的,他们茫然地对我摇摇头。最终我决定改变策略,改成问“请问你是不是往前开,能不能带我去个大点的加油站或者服务区?”

等待的时候越久,越会打击人的信心,我一度萌生了回布拉格坐大巴车的退意。终于,有一个语言不通的捷克司机在加油站工作人员的解释下告诉我,他可以把我往前带几十公里,那边有个大一点的加油站,我可以有多一点机会。他一甩头,我爬上了他高高的货车驾驶座,这成了我在欧洲搭车生涯的第一辆车。

由于语言不通,我们俩坐在驾驶室里非常尴尬,他搜索枯肠憋出来一个词 “fear?”(害怕)。其实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第一次上陌生人的车,还是辆男司机开的货车。可是我一直觉得欧洲民风纯朴,更何况欧洲的基础价值观里有一样是我最羡慕的――就是诚信,人与人之间广泛的信任。终于,在我的傻笑和用手比划中,我们到达了搭车的第一站:一个高速服务区。

布拉格郊区高速服务区―德莱斯顿

巧遇搭车搭档和他一起搭车,我比较安全,而他带着一个女生会比较容易拦到车。于是,我们从陌生人变成搭档的议题,就在友好和欢快的气氛下达成了共识。

一下车我就看见一个背着大包的男生站在那里,莫非也是个搭车客?我赶忙跑过去问:“你是不是也搭车去柏林?不如我们搭伴一起走吧?”一向以严谨和羞涩闻名的德国人显然是被我吓到了。他是一个在布拉格读书,但家住东德德莱斯顿的男生,他告诉我,他几乎每周末都这样搭车来往于学校和家之间。他的这一番话,无疑大大鼓舞了我的信心和勇气。而且我的主意也不坏――和他一起搭车,我比较安全,而他带着一个女生会比较容易拦到车。于是,我们从陌生人变成搭档的议题,就在友好和欢快的气氛下达成了共识。

我负责用微笑去打动每一辆落入我们视线的G字打头的德国车辆,当车主为我真诚的神情“打动”而停下车后,他就跑过去用母语与对方交涉。这次容易多了,没过多久,我们就搭上了一辆开往德国西北某个城市的车,司机答应我们会在Dresden(德莱斯顿)把我们放下来,那是东德距离柏林最近的一个城市。

在两个德国人的母语交谈中,我已在后座昏昏欲睡。到了越过国境的时候,他们笑眯眯地转过头来对我这个番邦女子说:“看,我们现在在伟大的德意志了。”

司机最后把我们放在了德莱斯顿城市郊区的一个孤零零的休息点上,这里只有一个简陋的棚子,视野之内都是一大片明晃晃的油菜花,遮避了一大片连绵不绝和跌宕起伏的山丘,让我一下子从瞌睡里醒过来,欢呼跳跃着扑向花海。挥手作别司机之后,我们发现了地上坐着两个少年,清一色背包客打扮,长发披肩,嘴角带着桀骜不羁和轻狂,活生生电影里走出来的少年兰波或者是那种吹捧爱和鲜花的嬉皮。一问,果然对方也是从布拉格搭车去柏林的,打算漫无目的地去柏林。就这样,我们四个人自然地结成了同伴。

跟着之前家住德莱斯顿的男生,我们四人一行开始肝胆相照起来,我们走下花田,在陡坡上迂回攀爬数公里之后,翻越过一个铁丝网。我几乎是把大背包“咻”的丢了过去后,手脚干净利落地就翻了过去。“不好意思,带你们走这条我平时走的野路,主要去柏林的公路在城市的那一头,我们得先穿越城市……”,那个德国男生略带愧疚地解释说。不过我们剩下的三个人都是一脸年少气盛,觉得正是这样充满了未知的探险色彩,才让这段路变得好像打电子游戏一样生动活泼起来。

徒步了数公里,爬了几座小山,穿越过几个写着“私人用地”的庄园,我们到了进城的公路上,沿着公路走过一个村庄,乘坐公车到了市中心火车站,然后坐有轨电车去城市的另一头。电车上,我们四个人有说有笑,似乎连阳光也变得轻薄而美好起来。德莱斯顿是东德最美的城市,有着东德最好的大学之一,车窗外的古老建筑和河流湖泊在光线明暗之中接驳起来。

下车,德国男生指点了我们去柏林公路前面的一个加油站,然后大家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就此作别。其实我也知道,大家从此之后也不一定会再有联系,但这段日子却一直会留在彼此的心里。

德莱斯顿―柏林

Berlin,I made it!

如果说每一个搭车客是一个天使,那么每个加油站就是天堂,这里不但有机会和司机搭讪寻找机会,还有24小时的超市供应食物和啤酒,有免费的厕所和清水。

这个加油站是城市通往柏林最后一个容易搭车的点,据说每到夏天搭车客多得都要排队,由经过的车一辆一辆带走,非常有秩序。现在是春末,搭车去柏林的人三三两两,虽然说不上壮观,但也让我们感觉竞争压力颇大。于是我们决定分头搭车。我很快说服了一个独自搭车去柏林看女朋友的德国男生结伴搭车。他找遍了全身找到半张纸,写了一个巨大的“B”字――“反正这里人人都知道是柏林的意思嘛”。果然有女生结伴好搭车,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上了一辆去柏林附近小镇的车,挥手和路边依然在苦苦等待的捷克少年作别。

这次的车主是个做动画的艺术家,一听我是中国人,就非常兴奋,问我能不能帮他们把作品的一些资料翻译成中文。可惜当时郑重其事地留了联系方式,却也没了下文。暮光熹微,我们三人一路向北奔驰,开始大谈小时候用过的粮票等古旧东西。相仿的年纪,以及和前苏联有点雷同的文化背景,似乎召唤起了我们的共鸣。这也是搭车的乐趣,因为作为游客,你很难和真正的本地人接触并畅所欲言。

艺术家最后把我们放在了离柏林十公里的一个小加油站,但没过十分钟我们就拦到了回柏林的一对夫妇的车,一路乏善可陈。但是可以确定的,很多司机,对于我一个亚洲的女孩独自搭车,总是出于好奇心。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在欧洲的搭车生涯几乎是异常顺利。

当柏林地铁站巨大的广告片下“made in berlin”的字样在LED灯管的映照下闪烁在我眼前时,我兴奋地打电话告诉Romina:“I made it!”她也兴奋地在电话那头尖叫。从此,我多了一个昵称“You crazy Chinese!”(你这个疯狂的中国人)

柏林―柏林郊区加油站

嬉皮士大叔的回忆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么?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嬉皮,三十年前,就在这条路上,三五成群,坐满了等待过往的车去载他们的年轻人。我虽然年纪大了,可是我依然有颗冒险和在路上的心。”

在Romina的柏林家中小住十几日后,我复活节的假期就要结束了,我得回维也纳去上班。那个清晨,我在地板上用心地写了几张标志,分别是“Dresden(德莱斯顿)”、“Prague(布拉格)”和“Bruno(布鲁诺)”,想了一想,又写了一张霸气的“CZ(捷克)”。虽然Romina依然担心我的安全,可是有了来柏林这一路的铺垫,我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完全能够驾驭搭车这事,甚至开始幻想我在欧洲自由行走畅通无阻的流浪生涯。

根据上的攻略,我坐地铁到了柏林机场,出了机场,我走到了一个去捷克的公路分叉处,这是个类似安全岛的地方,前面不远处有个红绿灯。我一直祈祷着红灯能让车都停下来,给我厚颜询问的机会。可是这一次我的运气不好,等了快1个小时,才有个大叔模样的人带上了我。大叔本来不顺路,却异常好心地多开出了几十公里,直到把我送到了一个相对容易搭车的加油站。

我上了车,他的第一句话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带你么?因为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嬉皮,三十年前,就在这条路上,三五成群,坐满了等待过往的车去载他们的年轻人。所以我现在看到这样的年轻人,我能帮就帮一把,支持你们一下。我虽然年纪大了,可是我依然有颗冒险和在路上的心。”

大叔的话让我感慨万千,那个年代是全世界青春期怒放的时候,每一个年轻人都在以抵抗的姿态和这个世界妥协。于是我问:“那你一定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和故事吧?”“现在想起来,全是那些冗长的三五个小时的等待记忆。”“那有什么经验分享么?”“有。那个时代,如果你是女生,就很容易搭到车。”

柏林郊区加油站―布拉格

搭车就是一个享受信任的过程

要问我在欧洲搭车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我会说,这是一个享受信任的过程,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舒服,人和人之间互不设防。

和来柏林的时候比,我对搭车这件事已变得驾轻就熟,脸皮也练得厚如城墙。在加油站,我先用大大的微笑装备自己,再加上甜言蜜语,一小会儿就拦到了车。车主是一对土耳其夫妻,尽管语言不通,但他们非常热情,一会给我吃土耳其的甜糕点,一会又用生硬的英语告诉我中国是土耳其的朋友。

他们把我放在了德莱斯顿的市中心。我一个人研究公交站的地图,在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有轨电车,并顺利抵达火车站。我在火车站问讯处拿了交通地图研究,顺便吃了麦当劳当午餐果腹,然后坐了公共汽车到了郊区,一看,这个地方很眼熟,原来就是此前我们临时组成的四人组曾翻山过来的公路口。于是,我走了几公里,就顺利找到了去捷克的公路口。

20分钟之后,有一辆标有“CZ”的卡车出现在我前方,我大喊:“回捷克的吗?”所幸,司机在经过我身边的时候减速并且打开了车门,喊到:“快上来,太危险了!”于是净利落地跳上了车,整个过程仿佛排练过一样,绝不拖泥带水。

这个好心的年轻人正是回布拉格的,而且英语流利,我们一路相谈甚欢。有一瞬间,我仿佛觉得我是在做一个行为艺术。

这个年轻人告诉我,虽然他是要回布拉格,可是中途他得去一个城市换个车,因为这车是他朋友的。然后,我居然就那么大胆和他一起下了高速,在乡间小道上各种迂回,最后来到了一个修车厂,等他的朋友来接他,并取回了自己的车。虽然当时没有特别的感觉,但事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挺恐怖,如果他是个坏人,那就一切不堪设想。

不过,当你真的在欧洲时,你就不会想那么多,因为这里的人们互相信任,毫不怀疑地相信别人不会骗自己。要问我在欧洲搭车最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我会说,这是一个享受信任的过程,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舒服,人和人之间互不设防。

等到他开车进了布拉格城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雨。他十分友好地把我送到了火车站,告诉我如果今天搭不到车,可以打他留给我的联系方式寻求帮助。他的举动,让我觉得十分温暖。

布拉格―布拉提斯拉法

一天穿越四个国家的首都

我欢乐地接受了他的提议,而且这一下就创造了一个纪录――我一天就穿越了四个国家的首都。

在布拉格这个我去了不下十次的城市里,我几乎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路。顺利地搭乘地铁到郊区,然后乘坐公车一路奔驰在乡间小道上。接着我在某个村口下车,徒步两三公里,翻过一座天桥。桥的尾端就是一个牌子,写着“布拉格”的名字,然后上面一个叉,意思是说过了这座桥,就出了布拉格界了。桥下是一个繁荣的高速服务区,我在加油站的麦当劳门口拿出写有“布鲁诺”的牌子询问各个司机,但都未果。最大的原因是这里离城市实在太近了,很多人只是出来加个油就又拐回城里去了,再不然就是明显不愿意带搭车客,于是我又动摇,觉得自己是不是该夜宿布拉格了。

在放弃之前,我拦下了最后一辆来此加油的车,这是有着斯洛伐克牌照的车。司机犹豫了一下说:“那等等,我付完油钱之后带上你吧。”他是一个在捷克工作的IT男,住在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提斯拉法。

作为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出去的斯洛伐克的首都,这个城市我曾经去过,从前在意大利读书的时候常常买瑞安航空的廉价机票,布拉格和维也纳都没有廉航机场,最近的都是飞布拉提斯拉法,尤其是维也纳,距离不过一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号称是世界上离得最近的两个首都,从布拉格去两个城市的公路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到了尾部分别对接了两国的国道。

我原意是让他在靠近布鲁诺的地方把我放下,可是这个时候天色逐渐昏暗了下来,他对我说:“我可以把你放在布鲁诺,但是到了那里,天肯定黑下来了,你一个女孩子晚上搭车不安全。不如你跟我一起回布拉提斯拉法吧,从那里去维也纳的车多,万一搭不到车,也可以坐火车和汽车。”于是,我欢乐地接受了他的提议,而且这一下就创造了一个纪录――我一天就穿越了四个国家的首都。

靠近灯火阑珊的布拉提斯拉法,已经是晚上10点,他特别好心地多开了十几公里把我送到了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国境线上。给我留了他的电话并且非常贴心地说:“已经深夜了,如果你搭不到车,你就打电话给我,我到国界线上来接你回城,我女朋友家还有沙发可以让你睡一夜”。这是一个才认识两个多小时的陌生人的细心和温暖,尽管每一次我都再三感谢愿意搭载我的司机,可是这一次,我确实被感动了。其实搭车是一个你和陌生世界交谈的机会,你会遇到形形的人,体会各种陌生的温暖。

布拉提斯拉法―维也纳

夜晚搭车,疯狂归来

我用了12个小时,搭了5个不同国籍司机的6辆车,穿越了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四个国家的首都回到了家。

搭车旅行是一项缜密的工作,需要胆大心细。考虑到安全性,我从来不把夜晚搭车列为我的计划。可是事已至此,我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奥地利和斯洛伐克的国界线上有警察在执勤,突然看到我这么一个满目尘土的流浪异乡人,大为警戒,就跑过来和我说:“你不能在这里拦车,去那边。”说完手一指,把我直接推进了奥地利。经过一天的搭车和徒步,我身心疲惫,累得不想动弹,于是便说:“你看,我是个女孩,还是个外国人,大半夜地站在这国界线上,你以为我想么,我现在只想回家!”警察叔叔一愣,犹豫着说:“那……那好吧,你就站这里拦车吧。”我继续得寸进尺地说:“不行,你的工作不是随机检查来往车辆的牌照吗,不如你就拦辆看上去安全的W车牌(维也纳Wien的标志)让他们把我送回维也纳吧!”

警察大概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的女孩,还是以温顺谦恭著称的中国人,一下子慌了手脚,不知道怎么应对,犹豫了半天说:“呃,好吧……”这个时候他忽然朝我身后一指:“你看那车。”果然有一辆维也纳牌照的车减速停了下来。我飞奔着跑过去,两个年轻人打开车门说:“上来吧,我们回城”。一上车他们就忍不住地问:“我们停车是因为这么晚,你一个亚洲姑娘出现在这个鬼地方,你在干吗?我们太好奇了。”

他们要去的地方正巧位于维也纳三区,在我家附近,于是干脆把我送到了家门口,这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

就这样在五月初的一天,我用了12个小时,搭了5个不同国籍司机的6辆车,穿越了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四个国家的首都回到了家。而这段路程,即使是正常坐列车从柏林到维也纳也要花费10个小时。

晚上,我洗了个热水澡,躺在床上听着音乐,心想终于给了自己一个交代,一个人顺利完成了一件一直在想,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尽管明天我还要打起精神来面对,荒谬和错误百出的人生;尽管以后依然有无数的困难;尽管依然是我一个人踏上旅途,but,so what! 因为其实恐惧本身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以日本为鉴 下一篇: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选择与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