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乐团艺术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27 08:23:51

高校民乐团艺术实践研究

摘要:汉江师范学院民乐团是鄂西北高校一支特色较鲜明的专业性团体,建团以来,逐步走外延与内涵双发展的道路,较好地将教学、艺术实践与地方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为了更好推进院民乐团发展,需要进一步结合教学现状与民乐发展的前沿,稳抓教学,并探索乐器、内涵的提升与开拓。

关键词:实践亮点;问题;反思

一、民乐团概况

汉江师范学院民乐团成立于2003年,伴随学校与艺术系发展,先后更名为“艺术系民乐队”“艺术系民乐团”“郧阳师专民乐团”,2016年命名为汉江师范学院民乐团。建团以来,民乐团一直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传承发展地方音乐为己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音乐素质的教学理念,体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的办学精神,在本市及四所高校的各种乐团中,无论从乐团编制到文化宗旨,我校民乐团是唯一一支特色较鲜明的专业性团体。民乐团成员以艺术系、教育系、教育二系教师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以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器乐合奏课程为主要平台,进行教学排练。由于师资不全、学生基本功薄弱、缺少对传统音乐的认识,在普通高校开设民乐合奏课程意义深远,对老师与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该课程在大二开设,学时为一年,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乐团常年坚持教学与演出比赛,在演出形式、曲目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内涵建设中不断寻找突破,至今已成为音乐专业的品牌。现对民乐团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思考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以更好进行乐团建设与长远发展。

二、实践亮点

1.因人制宜——“双管齐下,有的放矢”

民乐合奏由于专业性与实践性强,需要大量时间集中练习,艺术系音乐专业针对学生数量不多、整体质量不高的实际,为方便教学与舞台实践,满足不同曲目与晚会的演出,细分为两组,一为院民乐团,约40人左右,由艺术系、教育系、教育二系音乐专业教师在内的师生组成。二为“南风雅韵”民族室内乐团,约15人左右,成员以校内教师与部分优秀学生组成,也包含了校外企事业单位音乐教师。其中,院团主要包含现当代创编曲目与当地以道教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民乐曲目,室内乐团针对专业水平较强的独奏、重奏曲目。两组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晚会演出。建团以来,乐团不断夯实教师的根基,一方面,以艺术系教师为主,内部以老带新,培养、锻炼系内教师,一方面,从外单位广泛吸纳优秀成员,完善吹、拉、弹、打四大类乐器与声部配置。同时,为了壮大民乐团的发展,根据艺术系及外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民乐团为进一步吸纳学生,将人员逐步扩展成50-60人的规模,艺术系增设民乐选修课,采取学分制管理,便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范围灵活发现民乐人才。

2.因时制宜——“目标明确,步步为营”

校民乐团大部分成员训练与演出时间较短(基本为一年半),教师需要从技能、表演心理素质、合作意识能力、舞台适应度方面综合训练学生,指挥根据晚会演出的需要,将教学排练分阶段、定目标,如上学期有两场常规晚会:10月迎新晚会、12月底民族新年音乐会,10月份演出以独立节目出现,演奏两首乐曲,考虑时间短暂,安排一首慢速简单的流行音乐,一首活泼热闹的短小作品,如《金蛇狂舞》或《花好月圆》,学生根据曲子的程度,从谱面、分声部练习、合奏练习,在各种乐器的弹奏配合中,感知音响效果,通过反复练习强化训练,学习适应速度,培养聆听意识与反应能力,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学生在迎新晚会体验首次合奏,将他们从独奏的状态快速转变到合奏初学合作的状态中,舞台短暂实践初次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与动力。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乐团指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结合音乐的衔接效果,安排6至7首作品进行调整取舍后作为备选。此外,在上下学期也有不定期的演出实践,如高校间交流演出,市春晚演出、市森林音乐会等等,乐团会提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学习与巩固,将不同性质的晚会作为专业汇报的平台,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每一届学生排练增加两、三首具备一定难度与长度的作品,如《瑶族舞曲》《春节序曲》《月是故乡明》等等,从进入乐队就开始熟悉练习,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在不同晚会上进行实践,对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很大的促进。合奏涉及各类乐器的教学,教师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将乐器课与合奏课结合起来,经过第一年的基本技能学习后,教师把合奏作品的技法要点同器乐课练习曲结合起来,在器乐课教学同步练习合奏作品分谱。以扬琴教学为例,第一年教学技能包括奏法、技法、竹法与双音、衬音、顿音、坐音四种基本技法,第二年巩固原有技法,引入音阶、音程、加花、装饰音技法,左竹强化,轮音、拨弦、反竹的特色技法,尤其是特色技法为难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练习,这些技法在合奏曲中都有运用;同时,适当增加重奏谱,多层次训练学生的重奏与合奏能力,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教学也可以提前在第一年下半年增加重奏曲目,以使学生更快适应合奏。因此,注重有针对性实用性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全面锻炼学生的技能,如合奏曲《祖国之春》中的轮音,《采茶扑蝶》《月是故乡明》的反竹,电影音乐的双音等技法成为扬琴课的教学内容。

3.因曲制宜——激发热情,强化乐感

乐团选曲综合考虑学生整体水平,观众的喜好,以可听性强的短小作品为主,旋律流畅优美,明快流畅,曲目丰富,既有不同时期的民乐作品如:《金蛇狂舞》《花好月圆》《晚会》《瑶族舞曲》《春节序曲》,也有民歌改编作品《拔根芦柴花》《洗衣歌》,中外经典影视音乐作品《白毛女》《哆来咪》《马铃响来玉鸟唱》《少林少林》,除此外,还有少量的流行音乐与新民乐《自由》。选曲为了适应晚会听众需要,将较长大的作品的某些段落或乐章进行灵活删减与衔接,如《白毛女》选择了北风吹、红头绳、军民团结减租反霸斗争的主要段落,再现了经典角色,增加了紧凑感。合奏教学根据由易到难的教学思路,如在上半年安排《彩云追月》《八月桂花遍地开》《金蛇狂舞》等慢速为主的传统乐曲,再加上一首武当道乐改编曲目《紫霄清韵》。下半年则在复习旧曲基础上,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如增加三首流行音乐《我只在乎你》《恰似你的温柔》《月亮船》,一首影视音乐《祖国之春》,一首武当道乐曲目《万年欢》,目的在于打好学生的基础,在枯燥训练中保持兴趣,培养良好的乐感,进而训练团队协作配合的能力。训练常根据难易程度,采取不同方法繁简交替进行,技巧性难的分声部与合奏过程中针对性练习,舒缓的流行音乐与道乐的技巧则较为简单,也起到调节放松的作用,因此可以视奏合作,以训练学生的读谱反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道乐通常较为缓慢,更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对乐曲内容风格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及时调整演奏状态,防止机械重复使音乐缺少韵味。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喜好,展示乐器的魅力,民乐教师也会在曲目与演奏上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如2017年的民族新年音乐会,师生二胡齐奏的流行乐曲《小苹果》,除了在电声音乐背景下奏出喜闻乐见的旋律,在音乐高潮前说白处,二胡运用了模拟人声的滑音,以有力的齐奏,展示了独特的音色效果,诙谐地将音乐推入高潮;教师琵琶独奏的《十面埋伏》为当代创作的版本,该版本避免刻画传统乐曲对整个战场的描述,突出气氛与音效模拟,以鲜明有力的节奏模拟鼓声,加上连续切分节奏强化气氛,多次模拟刀光剑影,拔剑弩张的激烈场面,鲜明节奏与突出音色集中模仿更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做到了雅俗共赏的可听性,让听众感受到了弹拨乐器四两拨千斤的魅力。民乐作品风格多样,选曲除传统道乐曲目外,还选择了一些具宫廷、宗教韵味的民乐作品,在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时,更全面感知武当山宮观音乐的风格韵味,自觉加强对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如当代民乐作品《月是故乡明》,全曲旋律具有江南风格,在不同乐器与传统和声的交织衬托下,既有缥缈空灵的韵味,也有热烈大气的舞蹈韵律,展现出古典音乐的风格。像这样的专业作品,在优美音色的写意刻画中,容易引发联想与想象力,在共鸣中完成表演者与欣赏者的融合。

4.因地制宜——传承传统、创新道乐

民乐团自创建以来,在积极探索教学与服务地方相结合的宗旨下,在提高整体专业水平的同时,积极寻求对本土音乐的传承发展。教师一直重视交流学习,不定期参加本地晚会乐团演出,与来自本地外地的演奏者同台演出;同时,观摩武汉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民乐团演出,既丰富民乐视野,也进一步指导了教学。为弘扬本土音乐文化,民乐团一直致力于传承发展以武当山道教音乐,师生多次去武当山采风,感受早晚课仪式音乐,挑选出部分经韵、器乐作品独立与串联,并与宮观的道士共同参与了净乐宫、玉虚宫开光庆典演出,此外,乐团教师与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将音乐学者史新民、杨顺适改编的武当山道教音乐作品《武当韵》微调,在现有乐器和人员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删减,根据晚会风格等方面挑选乐章分别排练,如先后演出了《紫霄清韵》、《金顶礼曲》作品,另外还有原创作品《灵山仙乐》等。在当下日益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探寻人文内涵的理念中,这些作品从某种角度诠释了和谐社会精神,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因此赢得了社会的关注与肯定。近几年,民乐团以道乐作品先后两次参加省大学生艺术节器乐专业组比赛并有较好的成绩,通过专业性平台展示教学成果与地方特色;在传承地方其他文化中,民乐团也参与其中,生动演绎博大神奇的武当山文化,如白马山民间故事说唱比赛中,民乐团为艺术系创作的音乐剧《白马山的故事》伴奏,将几首传统道乐曲目进行嫁接,自然与民间故事融为一体,表现武当山的自然风光与传奇色彩的故事。

三、问题与反思

1.基本功与听觉训练

基本功对于技能学习尤为重要,伴随着乐器学习的始终,决定技能水平的高低,乐团大部分学生进校基础薄弱,学习时间短,又有一定任务的演出活动,学生一方面受演出的吸引,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而一方面也容易浮于表面,使乐曲演奏不准确,进而缺乏音乐表现,或对乐曲难点机械重复练习,较少训练基本功,使演出的水平受到较直接的影响。保证一定质量的演奏与较稳定发挥有赖于基本功的扎实,如弦乐器的音准、弓法、指法处理,吹管乐器的气息、口劲,吐音、颤音等常用技巧水平,都体现着乐曲的难度与风格韵味,对演奏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各种乐器授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练习的引导,在回课与合奏考试以及每次演出实践中严格要求学生。同一首曲目经过不同场次的演出,指挥及声部教师要在音准、节奏、声部配合、音色、风格韵味、作品理解上逐步逐层进行要求,使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排练中带着明确目的,常练常新,自觉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合奏不仅是单纯弹奏练习,也是听觉习惯与能力的同步训练,无论是单一声部,还是多声部,尤其是多声部在纵向上的交织,都需要成员配合默契,而学生在练习时常更专注于自己的演奏,较少聆听其他成员的声部,以致于造成速度不统一,节奏不准确等基本要素不达标。因此,除加强个人基本功练习外,需要在练习与考核时以小组齐奏、合奏的形式,增强学生良好的听觉意识与努力方向,提高练习效率。合奏不是彰显个性,而是体现共性,在2至3人的小组齐奏中,学生必须更自律,不论程度高低,学习快慢,都需要在准确中统一检验,程度高的学生要学会控制,稳定地发挥,程度低的学生要积极处理,因此合奏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状态与技巧的过程。

2.乐曲内涵欣赏提示

民乐团演出一般为音乐会专场演出与服务地方文化的演出,在“武当大兴六百年”、孔子的演出交流中,由于主题鲜明,具有功能性、民俗性特点,民乐团直接演奏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进行应景庆贺;对于音乐会专场,曲目多样,专业性更强,需要有一定的欣赏指导,代替单一空洞的听觉感知,图片视频的辅助能让人感性上享受音乐意境与风格,语言文字则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突破感性认知,最大限度地帮助听众感受乐曲;因此,可以在演奏中穿插乐曲的内容与风格及相关背景介绍,尤其是对独具地方特色的道教音乐的理解,拓宽对音乐的感知,不同程度与审美偏爱的观众能在文字辅助中,找到落脚点。

3.探寻个性色彩

继续突显旋律可听性的同时,注重发挥乐器的音色,如管乐器的吐音、花舌、垛音等技巧,弦乐器的顿弓、滑音,弹拨乐器的滚奏、轮指以及以打击乐器的最佳音色效果。注重发挥弦、管乐器的歌唱性与模拟音色技法,打击乐器多样的节奏,弹拨乐器、击弦乐器的透亮、清脆的色彩衬托,从而突显传统音乐的风格与意向。同时,适当增加一些色彩乐器,如悬空鼓、铃鼓、木鱼、巴乌、葫芦丝等,尤其是悬空鼓具有空灵的音色效果,因其体积较小的特点,可以代替相似音色的编钟,演奏方便、灵活。随着民乐团演出实践的丰富,积累了一部分数量的曲目,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好两种编制的曲目,结合我校乐团实际情况,在重视传承基础上,积极探索室内乐团的曲目与演奏形式,小型乐器配置应注重色彩的演奏形式与演奏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打击乐独奏与合奏、打击乐与弹拨乐合奏、管乐与弹拨乐合奏、拉弦乐器与管乐器重奏等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发挥不同乐器的色彩,在曲目上也可以进行简单的移植,如旋律性强的动漫音乐,满足以学生群体为主的观众,在他们喜爱的经典旋律中感受民乐器的音色魅力。

四、结语

民乐合奏的应用空间较大,我校民乐团在舞台实践中有较大潜力有待挖掘,传承文化、服务地方任重道远。多样的社会需求需要优秀作品来推动,也需要丰富的演奏形式与出彩的演奏效果展示民乐的魅力,这些对师资提出了更多要求,在现有条件下,相关教师需要同步进修理论与技能,使实践积累逐渐提升质量,并在理性的指导中被赋予更多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杨电.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合奏课教学应具备的三要素[J].艺海,2012(9).

[2]陈思,陈其射.当代民乐合奏在发展进程上的理智反思[J].中国音乐,2012(2).

作者:康平 肖兴云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

上一篇:地方文化催生动画教育探讨 下一篇:地方文化资源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