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腺癌局部切除术

时间:2022-08-27 07:38:55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可行性。 方法对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 结果 10例病人均获随访。8例患者术后3年均无复发,另2例患者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6个月后死亡。结论 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效果显著。

【关键词】直肠癌;早期;局部切除术 ;适应证

自1998年-2008年间,我们共对10例低位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术,现结合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对该术式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在10例直肠癌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40岁-70岁,中位年龄52岁。病人均以大便带血就诊,肛诊检查发现肿瘤均位于直肠下段,活动度良好。直肠镜检;肿瘤远端距肛缘4.0cm者2例,5.0cm者3例,6.0cm者3例,7.0cm者2例;肿瘤直径小于2.0cm者8例,小于3.0cm者2例;形态为息肉型8例,盘状隆起型1例,溃疡型1例;活检报告均为腺癌。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癌,侵及粘膜或粘膜下层的8例,侵及肌层2例。

2手术方法

取截石位,经径路,切断各组括约肌,依次留置缝线作各组括约肌的标志,充分暴露术野,全层盘状切除瘤体。手术要点;(1)切缘距肿瘤1.0cm,直肠壁全层切除;(2)切除肿瘤组织后显露直肠外组织;(3)在切缘肠壁组织四周取数块组织送冰冻检查,若未见肿瘤细胞,证明肿瘤已完整切除;(4)铬制肠线全层间断缝合直肠,丝线逐组缝合括约肌。

3随访结果

10例病人均获随访。8例大便习惯和性状在术后14天恢复正常,2例有部分大便失禁,50天后恢复正常。肛诊、直肠镜检及癌胚抗原测定,术后第一年内,每3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复查一次。生存期最长7年,最短6个月。8例患者肛诊和直肠镜检示直肠粘膜光滑,无溃疡和隆起肿物,血清癌胚抗原均正常,生存期均超过3年。2例患者肛诊和直肠镜检示直肠粘膜有隆起肿物,血清癌胚抗原均高出正常,手术后3个月局部复发,6个月后死亡;他们均为男性,60岁以上,原癌直径为3.0cm,肿瘤细胞侵及肌层,因年迈,患有冠心病、心功能三级故行直肠癌局部切除术。

4讨论

4.1局部切除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可行性

直肠粘膜几乎没有淋巴供应,当病变局限于粘膜且不超过粘膜肌层时,无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如病变已侵犯粘膜下层,则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一般为3%---5%;如病变已侵犯肌层,约12%的淋巴结转移。早期直肠癌是指未侵及肌层的病变,即中国改良Dukes’Ao-1期病变[1]。本组10例中,8例为早期直肠癌,术后3年均无复发,另2例均不符合早期,故复发,生存期短。全部切断括约肌的手术,被许多外科医生认为是不可置信的事,因为切断直肠括约肌能引起大便失禁[2,3],近年来有不少文献报道,在切断直肠环后,只要予以解剖修复,病人均可以完全恢复括约肌的功能[4]。我们的经验显示,全部10例均逐组缝合括约肌,8例大便失禁现象在手术后14天完全消失,另2例在术后50天也完全消失。这说明切断直肠环后予以解剖性修复,括约肌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直肠癌早期、恶性程度低及括约肌解剖学上的修复使得低位直肠腺癌局部切除术由可能成为现实。

4.2适应证[1]

主要是中国改良Dukes’Ao-1期,选择时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肿瘤体积;肿瘤直径应限于3.0cm以内。(2)肿瘤的大体类型;应限于息肉型、蕈伞型无溃疡。(3)肿瘤侵润深度;以限于粘膜层的原位癌为最佳适应证,临床选择上,至少应限于粘膜下层。(4)肿瘤病理类型;应限于腺癌高、中分化者。对早期低位直肠癌作局部切除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还应注意患者全身情况,术后随访也极为重要。本组10例中,其中8例是符合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适应证,故无1例复发;另2例肿瘤的大体类型为溃疡型和盘状隆起型且肿瘤侵润肌层,故不符合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适应证,因年迈、患有冠心病且心功能三级,所以行局部切除术,术后3个月复发,6个月死亡。

参考文献

[1]徐忠法,左文述,刘奇,现代肛肠肿瘤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1

[2]郑思竟,系统解剖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39

[3]袭法祖,外科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80

[4]韩方海,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探讨,普外临床,1996.11(3);169

上一篇:脾破裂患者手术修补分析及讨论 下一篇:可比特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