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

时间:2022-08-27 07:12:03

“四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想说:“以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这‘四力’为支点,我们一定会撑起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四力”在《刚要》中孕育

教育部在2002年制定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不仅具有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的“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就在《纲要》中孕育。

1.“四力”的提出

《纲要》中的具体目标有三条,其中两条以“能力”、一条以“品质”为目标,这是在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关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这是殊途同归、内外兼修的具体目标。所以我们首先确定要以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为支点,有了这个支点,我们就可以启动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能力培养作为那个支点呢?我们又该在增强这些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怎样的个性心理品质呢?

《纲要》引导我们追问、思考、探索。在近一年的求索中,终于确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在小学六年时间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方法和方式,根据“四力”的内涵,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列地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四力”主题活动,发展学生的“四力”,并逐步内化为学生感恩、向善、自信、自控、开朗、勇敢、正直、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总目标。

2.“四力”的具体目标

(1)感爱力,是指对各种情感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通过感爱力的培养,给爱表达的时空,培养学生感受亲情、师情、友情等爱的能力,使学生拥有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怀。

(2)自信力,是指对自己充满信心,总能保持从容平静的能力。通过自信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遇事敢当、处事敢为的魄力。

(3)耐挫力,是指勇往直前、耐受挫折的心理力量。通过耐挫力的培养,使学生面对困难能够百折不挠、从容豁达。

(4)自控力,是指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主动掌控的能力。通过自控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抑制冲动、抵御诱惑的能力。

是不是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具备这样四种能力的时候,他会是怎样的阳光、快乐、幸福啊!而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美好前景吗?

3.“四力”的基本原则

《纲要》的基本原则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以及“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我们首先明确“四力”的第一条原则:“四力”是以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教育。

而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师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观念,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解决心理障碍而进行的教育”。记得我刚在学校成立“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的时候,竟然有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我就把你送到‘阳光小屋’去。”一句话,让我默然好久。面对这样的现状,还有《纲要》中提出的“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明确了“四力”的第二条原则:“四力”是要求全体教师都参与的,做到全体学生心灵中去的教育。

《纲要》的基本原则中还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我们提出“四力”要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和心理需求,开展有层次性的教育。

二、“四力”在多维活动中成长

《纲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方面提到:“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在这些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下,我们明确了“四力”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具有独特性、操作性、针对性、层次性、普适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并且强调活动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开辟培养“四力”的多维途径。

1. 立足校园,打造“四力”活动的阵地

“四力”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坚守学校这个主阵地。我们首先对所有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再培训、再提高”的培训机制,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解惑者,也是示范者,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

“四力”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点,“四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活动为载体,所以我们确立“四力”的以下主题活动。

(1)感爱力主题活动――“寻找爱的细节”。生活中不缺少爱,缺少的是寻找爱的慧眼。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和学校的“读书节”“感恩节”相结合,通过心情笔记、感动校园学生评比、心理剧、主题班会、家庭小品等形式,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感爱力。

(2)自信力主题活动――“我和昨天比进步”。每个人都会通过比较来看自己的进步,但是不同的比较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和别人比的结果,不是自卑就是自满,而和自己的昨天相比较,才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才能获得前进的自信心。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活动,和学校的“艺术节”“数学节”“英语节”相结合,通过心理剧、演讲、采访、笔记、作文比赛等形式,设计丰富的、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力。

(3)耐挫力主题活动――“困难,我不怕”。学生的学习、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百折不挠地前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和学校的“体育节”“科普活动周”相结合,通过心理游戏、野炊、野营、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设计符合本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4)自控力主题活动――“我战胜了诱惑”。对于小学生来说,诸如路边小吃、电脑游戏、不良读物等等都可能成为诱惑的来源,要战胜这些诱惑,必须有一定的自控力。各年级部根据这一主题,通过心情笔记、情景剧、报告团、班队会、“诚信考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广泛开展了以下活动:

(1)“每周一歌•每日一唱”活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的完美组合,感染欣赏者。音乐欣赏的过程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音乐欣赏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每周一歌•每日一唱”活动是构建“四力”和谐氛围的基础,是心理滋养的有效方法。

(2)“‘四力’少年”评选活动

通过升旗仪式、中队会宣传“四力少年”的事迹,并开展“‘四力少年’大家学”“‘四力少年’和我手拉手”活动,让“四力少年”成为学校“四力”活动的典范。

(3)“四力”校园心理剧、家庭小品剧本创作、表演评比活动

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演绎校园、家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剧的策划者、组织者,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要能把握和控制心理剧的进行,在需要时进行点拨。同时进行“阳光小屋”团体、个案咨询等常态活动。

(4)“美妙”批评活动

学生的教育离不开批评,缺少批评的爱是畸形的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批评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师中开展“美妙”批评活动,让学生把批评当成一种美好的经历,变成一种可以享受的艺术。“美妙”批评要做到以下几点:批评要柔声、批评要具体、批评要换位思考。学校通过沙龙、典型案例交流、征文等活动,提高“美妙”批评的实效性,学校还将汇编《“美妙”批评经典案例集》。

2.联动家校,拓展“四力”活动的空间

《纲要》提出“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所以,我们在“四力”教育中要合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家校联系制度。例如,以“我和孩子一同成长”为主题,通过家长沙龙、讲座等形式分年级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庭小品剧”的剧本评比、表演等方式,让家长了解、领悟、参与到学校的“四力”活动中;主动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家长的教育品质,努力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建立家校沟通、联动机制,在家庭中拓展“四力”的活动空间。

3.融入社会,搭建“四力”活动的舞台

“四力”活动要借助相关媒体和网络平台,开辟“‘四力’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四力”活动的开展情况,提升“四力”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四力”活动还要积极利用工厂、社区等社会资源,通过开展参观工厂、野炊、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让“四力”行动融入到社会大舞台,提高学生和社会交融的能力。

三、“四力”在组织管理中强壮

《纲要》在组织实施部分提到“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等要求。我们提出:

第一,将“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学校成立“四力”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德育校长、教导处、大队部、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代表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和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制度;负责教学研究,认真组织和规范实施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负责课题研究、活动成果的整理、分析、评估和归档。

第二,成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心理咨询制度,确定心理咨询人员分工,监督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运行。

“四力”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已经启动,这里充满希望,充满惊喜,充满生机,把握“四力”这个支点,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下,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定是一道绚丽的风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上一篇:学校要肩负起以管理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 下一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