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影像、摄影家与摄影收藏

时间:2022-08-27 05:11:43

经典影像、摄影家与摄影收藏

最近,北京华辰推出了中国第一场摄影作品拍卖专场,其他拍卖公司也竞相进入影像艺术的拍卖领域。在“2006平遥国际摄影节”上,法国的拍卖行也来到中国找寻摄影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并将在巴黎的2006秋拍会上推出。此外,中国影像作品在境外也受到了热捧,价格节节升高,有些照片的售价已达到了二三十万美元。照片收藏成了热门话题。

影像收藏分两个层面,一是收藏影像的内容,二是收藏摄影家的代表作,这两种收藏的价格大约相差几十倍。目前,影像内容收藏价格大约为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摄影家代表作的收藏已经可达到数万元。

过去的几十年,国家的档案馆、资料馆和美术馆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从影像内容方面收藏了成百上千万幅的影像,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影像收藏是2004年广东美术馆的《中国人本》。尽管这些照片内容在德国展览反应相当强烈,但是收藏中国摄影家代表作的艾德蒙女士特地赶到法兰克福观展。之后,却表达了她这样的看法:“看不出谁是值得收藏的摄影家,也找不到他们的代表作,展览是一个专题展览,与摄影家的成就无关。”

这说明对影像内容的收藏,与摄影师成就的关系不大。那为什么没有从摄影师的角度来进行收藏呢?因为中国摄影史的脉络梳理不清晰,收藏家拿不准哪位摄影家值得收藏,他们的哪张代表作值得收藏。

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是中国摄影史中绕不过去的人物的作品、绕不过去的作品,都是值得收藏的!哪一位摄影家是中国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人,哪一幅作品是他们的代表作?

在《文明》已经刊登的“文明经典”影像系列中,我们看到了徐肖冰、侯波的《山河・岁月》、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侯登科的《麦客》、于德水的《黄河流年》、杨延康的《乡村天主教》、陈锦的《四川茶馆》、张新民的《包围城市》、奚志农的《滇金丝猴》、缪晓春的《过去对现在的访问》、周剑生的《朝觐古文明》、冯建国的《天界・》……我们知道,这些摄影家都是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文明》发表的作品都是他们最重要的代表作。从徐肖冰早期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自由的观看和表达,是接近真实的惟一途径”(刘树勇语),“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侯波照片的风格样式,奠定和构成了新中国领袖(特别是肖像摄影)特有的视觉样式和图像传统。”(刘树勇语),“ 杨延康的工作最后超出了摄影本身,而成为有社会史学价值的文本”(李媚语),陈锦的作品则“被誉为当代关注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些影像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正日益凸显出来。

当中国的摄影评论还处在对人、对物介绍的阶段,当中国还没有完善的摄影作品一级市场来对摄影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和他们的代表作进行系统梳理之时,《文明》的“文明经典”影像专栏承担起了盘点中国摄影史上这些值得关注、值得收藏的摄影作品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文明》的“文明经典”影像栏目为正在起步的图片收藏市场、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系。

《乡村天主教》

摄影/杨延康

2005.12

图说:淡淡的晨雾中,前来十字山朝圣的乡民们,拜跪在圣母亭前念经。

专题介绍:

自1289年意大利神父约翰・孟高维诺把罗马天主教传入中国以来,有关它的故事就一直在延续。天主教目前在中国的状况怎样,教民们在现实中怎样去度过宗教生活?杨延康用摄影向人们讲述着中国天主教徒的真实故事。

《过去对现在的访问》

撰文/顾铮 摄影/缪晓春

2006.3

图说:《戏》236cm×600cm 2003年

缪晓春通过让真实的自我隐身于虚构的自我之中的形式观察当代生活。

专题介绍:

当初做这组照片时,想让观众以为照片中的“我”是一个真人,只不过“我”化装成了古人,游走在欧罗巴,上演一出东西方文化间的矛盾、冲突、碰撞与融合的戏剧,直到在展厅的某个角落看到这座雕像才知道一切都是在真戏假做!我是假人演真戏,而我真正的角色则是站在镜头之后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麦客》

摄影/侯登科

2005.9

图说:陕西宝鸡,一群麦客扒火车赶往目的地。

专题介绍:

侯登科有一种从底层看社会的洞察力。他力图用镜头记录历史,以他的农民式的超然,持久地用镜头和文字叙述着他所看到的底层人群的生存实相。

《乔・麦克纳利:为“一生中的一次”》

撰文/曾璜 摄影/乔・麦克纳利(美国)

2006.4

专题介绍:

当提及乔・麦克纳利时,你无法不使用“多能、决断力、奇妙、目标远大”这样的字眼,这是对乔・麦克纳利个性和职业生涯最有特色的描述。乔的拍摄几乎涉及所有题材:从世界级的棒球比赛到有关人类视觉的深度报道

1992年至1995年,奚志农六进白马雪山,终于拍到滇金丝猴在野外的珍贵镜头。

《滇金丝猴》

摄影/奚志农

2005.8

专题介绍: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始终用他的言行和影像呼唤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

俯视下的泰山。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观察到的自然奇观,都在侯贺良的镜头下表现出来:熟悉的泰山再也没有了仰视的压迫感,而是俯视下的博大、雄浑。

《泰山》

摄影/侯贺良

2005.10

专题介绍:

航拍改变了视角,从某种意义上它对人的勇气、意志和体力的挑战甚至超过了技术上的。侯贺良的作品表现出对色彩与自然光影的敏锐把握和极强的形式美感。

摄影师讲述了埃菲尔铁塔进入2000年的历程以及铁塔和它周边环境融洽相处的美丽故事。

《见证千禧的铁塔》

摄影/让・保罗・吕博内

2005.11

专题介绍:

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到2000年1月1日为止,每天拍摄一张埃菲尔铁塔的照片,记录下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摄影师希望以此见证走向新世纪的最后365天。

小街上的小茶馆是旧时成都最常见的景观。

《四川茶铺》

摄影/陈锦

2006.1

专题介绍:

成都摄影家陈锦用两年多的时间,拍摄了以成都为中心遍布四川上百个市、县、镇的大小数百家茶馆。陈锦敏锐地抓住了这些城市里面一些原汁原味、不被人留意的东西。这些成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传神写照,被中国摄影界誉为当代关注地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云南辍学女童。9岁的黄香菜因必须承担家务劳动而辍学。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女童们辍学常常是由于她们是家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必须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摄于1995年)

《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撰文/孙京涛

摄影/曾璜

2006.2

专题介绍:

十年来,曾璜去过几十个贫困县,常常奔波好几天,只是为了2~3个小时的拍摄机会。2003年,国际上创办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国际摄影节―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邀请曾璜在他们举办的“中国之夜”放映了这组 图片故事。

盛装的妇女,普兰,阿里,2003。懵懂之中感觉心中总揣着一种遥远的向往,或许是帕米尔高原那千年冰山的呼唤,或许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那远古驼铃的回响,还有青藏高原那朝圣的脚步,诵经的吟唱……

《天界・》

撰文/顾铮 摄影/冯建国

2006.7

专题介绍:

在红尘滚滚的俗世,当人们为了物质的追求主要在都市这个战场上熙来攘往、你争我夺时,现居北京的摄影家冯建国却只身离开都市,以10年之工,在中国的大西部寻找自己的精神圣地。而他寻找自己精神圣地的武器,则是他手中的大画幅照相机。

深圳1997:民工们的梦想就是拼命打工挣钱,然后抱得美人归,但在现实里很难实现。

《包围城市》

撰文/陈映芳 摄影/张新民

2006.5

专题介绍:

《包围城市》是张新民多年经营的心血之作。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将他的拍摄对象严格地镶嵌到他所规定的意义脉络中去,他为读者保留了多义的解读可能。他既没有扮演农民工的代言人或关怀者,也没有迎合城市人,他只是扮演了一个有心、尽职的观看、记录者。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石窟,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此石窟始凿于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孝文帝时代(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方才建成。

《朝觐古文明》

撰文/苏叔阳 摄影/周剑生

2006.6

专题介绍:

周剑生的每一幅照片都有慑人魂魄的力量,能将拍摄对象历经的沧桑、内在的丰厚人文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展示出来,而且充满纯朴天然的审美观。

1958年8月在河南襄城县农村视察(侯波摄)。

《山河・岁月・图像》

撰文/刘树勇 摄影/侯波 徐肖冰

2006.9

专题介绍:

多少年后,再来看看徐老、侯老为我们留下的这些珍贵图像,我们依然相信,重要的是摄影家的个人立场;重要的是在那些重要的事件发生之时你要在那儿;重要的,是你要以一种敬从摄影的专业姿态和纯良用心,拍下它,而且要尽你的所能拍得好。

上一篇:折射中国悠久文明历史的彩练 下一篇:幕后故事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