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时间:2022-08-27 04:35:56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摘要】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作用有限。从发展外部环境看主要在于落地国家文化安全限制,学术批评影响和公民社会质疑等因素;从内部管理看,原因主要在于文化传播者传播能力需要提升,文章从顶层设计、战略再调整、科技手段植入、学理梳理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提升孔子学院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孔子学院 文化传播 困境 应对办法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孔子学院是我国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的载体,这项工作在全球实施以来,有力地推进了汉语(海外称为华语)语言文化的传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惊人、规模巨大,已经成为汉语走向世界的平台,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孔子学院创建工作成绩斐然,与此同时,只注重语言教学、不传播文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国际误读与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

众所周知,美国和加拿大等一些国家陆续叫停中国孔子学院在其国家的发展,表明了这些国家对孔子学院发展事态形成的文化安全问题的担忧。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考虑,每个国家都担心孔子学院的汉语和文化传播对自己国家文化造成威胁。

第一,国家文化安全对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限制。与政府积极合作背道而驰的是2009年在雅库茨克建立的雅库茨克孔子学院建立的第二年,即2010年就被联邦安全机构关闭。理由是雅库茨克靠近北极圈,是世界上最冷的城市,冬季平均温度在摄氏零下34度。在此设立孔子学院,俄罗斯安全部门怀疑中方别有意图,有通过在意识形态的渗透和经济扩张危及国家安全的危险。

2012年新西伯利亚市检察院指控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孔子课堂未注册为非盈利组织,收取学费而不纳税。俄罗斯中央政府介入后,新西伯利亚市检察院撤诉。2015年7月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检察院又以该市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未注册为非盈利组织,没有聘请外籍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法律依据,在运营孔子学院的过程中由于单独设立了文化课,有文化宣传、文化倾销的倾向,违反俄罗斯法律(俄罗斯的法律规定,专门的文化机构一定要设置在莫斯科,如果设置在其他地区必须由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否则进行文化宣传都被视为违法),把孔子学院定性为外国人和非政府组织。“外国人”在俄语中拥有为外国间谍和情报机构从事活动的含义。该检察院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停止中国孔子学院一切活动。尽管最后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协调下孔子学院仍继续运营,但是对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活动及教师的管理更加细化和严格。之后的几个月俄罗斯境内的其他孔子学院也受到了严格的审查。

第二,学术界对中俄关系的误读影响人们对孔子学院的判断。如同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情况一样,俄罗斯学术界的有些学者对中国的飞速发展带给俄罗斯的机会不是很乐观。 Л・Малевич出版的《关注中国》一书具有代表性。①他在书中既高度赞扬了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书中也出现了一些偏激的见解②,如“俄罗斯如今把中国看作是战略伙伴”,但是“中国还需要俄罗斯多久?”“不会很久!”,当中国“以绝对象征性的价钱‘清洗’其科学、技术成就”的时候,中国即不再需要俄罗斯。如今由于俄罗斯科研资金的短缺,“中国的‘清洗’进行得非常迅速、成功。”到时候,“俄罗斯反倒需要中国的科研技术,问题是中国愿意帮助俄罗斯吗?俄罗斯的伙伴地位还会保存吗?”“不会保存!”“因为现如今中国的外汇储备完全可以解决俄罗斯的投资需求,但是‘可以’并不代表着‘愿意’,而且中国永远也不会这样做”,“中国早已忘记苏联人民的帮助”等,也说明俄罗斯民众对中国存在一定的误解。

在托木斯克某大学毕业生的论文答辩现场,该院的权威教授提出“中国的企业窃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你怎么看待?”当然,学生在接受汉语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孔子学院教师的正确引导,没有受那位俄罗斯教授的影响,用我国飞船上天的先进技术是自主研制为中国进行了答辩。这名教授一直对中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中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只是有利可图,中国人的善良只是表面的。这些学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孔子学院对外宣传中国。

第三,中俄关系中的孔子学院遭遇俄罗斯公民社会的质疑。俄罗斯的大学生和普通市民对中俄关系与孔子学院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中国有关学者在最近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阿坝坎和科麦罗沃的30名俄罗斯年轻人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这两个城市都没有孔子学院,他们对此表示遗憾。面对经济陷入困境的俄罗斯,非常希望中俄合作,但有超过40%的青年也表示出几点担忧。

其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能源消耗减少,对俄罗斯经济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下滑,中国可能会牺牲俄罗斯的利益,去深化与西方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二,目前中俄两国是互惠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但针对中国租用俄罗斯土地的情况,他们更担心中国在未来的三十年将土地据为己有,“慷慨”的俄罗斯不希望阿拉斯加的历史重演;其三,根据许多俄罗斯专家的看法,中国继续把发展重点放在美国,这也影响了年轻人对中国的看法,他们关心中国是否把俄罗斯当作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希望国家层面更加努力,让中国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俄罗斯。

在俄罗斯学习汉语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对中国感兴趣的、友好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俄罗斯大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一方面来源于教授的引导,另一方面来源于外文评论,因此很多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大学生对孔子学院采取低廉的学费吸引学生学习汉语,在各项文化活动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宣传展示中国文化,赠送学生书籍和礼物常持怀疑态度,甚至笔者曾经教过的一名大学生在参加汉语桥比赛时对举办方提供的路费、食宿费和教师免费两三个月的辅导都感到不能理解,引起对孔子学院动机的警觉。

孔子学院自身建设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束缚

第一,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有待提高。俄罗斯孔子学院汉语教师90%以上为汉办派遣,本土教师极为有限。随着学习汉语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的缺口巨大,国家汉办在选拔汉语教师时面临教师短缺的局面,很难兼顾汉语教学经验和外语能力。因此,十年间派遣到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没有明显变化,有经验的专业汉语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外语水平较高的俄语教师并不懂对外汉语教学的现象亦属正常。而志愿者教师大部分为学习俄语的本科毕业生和在读俄语研究生,即便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在读研究生也多不会俄语。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自2008年5月揭牌运营已有8个年头。期间先后由国内合作院校派出5名汉语教师(其中2名专业汉语教师,2名俄语教师,1名中文专业的行政人员)轮换在岗;14名志愿者教师(均为俄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和俄语硕士在读生)。

国内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并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国情概况等课程,孔子学院总部在派出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前虽然对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是汉语专业知识、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汉语教学方法的融会贯通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提高汉语教学质量已属不易,更难在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因此,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们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成为阻碍文化传播的主要因素。

第二,语言课程设置多,以文化传播内容为主课程设计少。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基本上分三种类型:一是孔子学院语言生教学,由社会各类学员组成;二是合作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按照合同规定,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应负担合作院校的一部分汉语课,即学分课;三是与孔子学院合作的中小学教学,由汉语教师或志愿者教师到中小学上课。孔子学院建立初期,设置的课型主要是汉语初、中、高级综合课。目前随着学生学习时间的延长,有些学员已经学习4~5年,学生更注重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孔子学院根据学员汉语水平和大部分学员的要求将综合课转变为听力课、听说课、口语课、商务汉语课。而文化课的开展却一直局限于书法课和中国画课等课程。从单一的综合课到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汉语技能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教师的备课量数倍增加,志愿者教师在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和阅读课之间转换,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教学质量则难以保障。而文化活动的开展,HSK考试的组织以及其他事务性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更使汉语教师和志愿者们疲于应付。

第三,文化传播形式简单,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内容传播难有突破。孔子学院在俄罗斯创办十年来,尽管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但在实际工作中既受俄罗斯法律的限制,又受孔子学院量化指标的左右,重语言教学、轻文化传播的现象较为明显,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目前俄罗斯孔子学院开展的文化活动有几种形式:一是在中国传统节日时介绍节日的来历、习俗、饮食和寓意;二是在俄罗斯节日期间孔子学院教师展示中国书法、绘画、茶道、饮食和中国结;三是邀请国内大学或艺术团体到俄罗斯孔子学院所在城市演出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戏曲,邀请中医专家讲学,以增加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每年的文化活动都有十几次之多,但是每年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受众除了俄罗斯节日期间参与的市民较多,其他活动多集中在孔子学院内部,参与活动的95%为孔子学院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目前书法、烹调、剪纸、中国结、服饰等形式的宣传,看热闹的俄罗斯人虽然很多,但是并不能达到宣传意识形态的作用,真正的儒家思想、价值观并没有传达到俄罗斯人那里。

文化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在汉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在课文中解释传统文化习俗、思想观念并非是每一位刚刚踏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志愿者能驾驭的。比如,有些志愿者教师是学俄语的,因而每个人都有一个俄语名字,为了方便学生记忆,都让学生用俄语名字称呼自己,而学生习惯于俄罗斯文化的称呼习惯,其结果是即使学习两三年的俄罗斯学生仍然不知道中国老师姓什么,更不会叫志愿者“老师”。“尊师重道”的儒家思想在看似简单的称呼中并未有效地传播给俄罗斯学生。

充分利用孔子学院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几点建议

第一,从国家设计层面把海外孔子学院的文化授课内容做一个具体规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也是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及其深刻内涵,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平台。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应站在国家的高度,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深层次理解文化、教育、哲学等问题,孔子学院也应将工作重点放在文化传播上。将文化教学恰当融入到汉语教学之中。Kramsch(1993年)提出:仅仅向学生介绍文化事实是不可能达到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理解的目的的,必须让学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去理解和感受目的文化的特点。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达到与中国人沟通,并能探讨社会、人生,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使他们能够接受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决策。

第二,调整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战略,重新定位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工作,提高孔子学院汉语教师文化传播意识。孔子学院经过11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规模,教学质量也较初期有较大提高。因此,应充分考虑国际社会因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迅速崛起引起的对文化入侵的担忧,并从孔子学院汉语教师人才短缺的实际出发,控制各国孔子学院发展数量,培养汉语教师文化传播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适时调整文化传播战略,使汉语教学为文化传播服务,并逐步提高文化传播层次。

第三,尽快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互联网+孔子学院”,扩大中华文化传播受众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以文化输出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利器。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动画产业以及英法德等国的文化理念等影响着各国民众的生活。即便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2014年克里米亚战争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俄罗斯影院里放映的一半以上也都是美国大片。俄罗斯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自苏联解体以来经历了政治和经济的转型,民众渴望在社会各个方面得到发展。中国自2008年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民众想要了解中国,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现状。因此,孔子学院应从自身肩负的使命出发,在汉语教师短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孔子学院补充课堂汉语教学的不足。网络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主,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达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的。数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万学生。由此可见,扩大网络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内容将在客观上扩大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是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下载中央电视台近年录制的,展现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人物故事以及美食美材带给中国人生活快乐的大型系列片《走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远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等,在孔子学院定期播放让更多的市民和学生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贴近中国人的感情;孔子学院在建立之初,国家汉办都为其配置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孔子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设施服务于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每个孔子学院也都创建了自己的网页,每年有一定的维护资金。那么孔子学院也有义务利用网络这一平台上传我国一些经典电影和电视剧,让孔子学院的学生和喜欢网络的大中学生观看。

第四,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国内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误读舆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既然已经实施,就不应再有对此国家战略质疑之声。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格规范媒体对孔子学院的负面报道,无论是从学术探讨的角度还是实际报道的途径,都要维护这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举措,避免对孔子学院的不同声音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利用,授人以柄,成为某些国家攻击我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佐证。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理研究,科学规范媒体报道中“汉语”、“汉学”以及“国学”等用语的使用语境和引发的影响,不给国际上以“中国以汉族独尊”的国家民族主义倾向,避免“国学”带来的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入侵误解,和使用“汉学”(汉学由于与满学、藏学、蒙学等为并列的学术概念)引发的学术文化疆域问题,应该顺应国际大势和海外华人已经形成的中国文化认同用语,对应华人说华语传承中华文化。

(作者分别为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注释】

①[俄]И・Малевич.,《关注中国》,莫斯科“АСТ”出版社,2001年。

②雷丽平:“俄罗斯汉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现实意义”,《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4期,第112~122页。

责编 /丰家卫(实习)

上一篇:种草莓的小女孩 下一篇:浅析中美大学英语课堂评价标准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