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不安全”并非媒体制造的“错觉”

时间:2022-08-27 12:49:54

“食品不安全”并非媒体制造的“错觉”

近年来,我国媒体将“三聚氰胺奶粉”、“塑化剂事件”、“血燕窝事件”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曝光于公众视野,有人用“井喷”来形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公众和舆论关注。那么我国食品安全的状况究竟如何?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陈莉莉等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通过调研,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

厉教授认为,“这些事件都是散的、点状的、局限的,其中大多数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质都无法判断或者定性,但当这些报道在一家媒体发出后,其他媒体会跟进,重复、交叉、跟踪性地进行报道,其产生的负面‘涟漪效应’不容小觑。因而,全社会和消费者会逐渐产生‘食品不安全,天下不太平’的感受,这既是一种错觉也是一种误解。”此言一出,立马招致网友一片指责声。

食品安全无小事,媒体“重复、交叉、跟踪性地进行报道”,正是深知此中利害,让公众有所预防,让监管部门感受到舆论的压力而认错和改过。但在厉教授看来,履行监督天职的媒体却成了造成“涟漪效应”的罪魁祸首,虽然话没挑明,但很明显,他认为造成公众产生食品不安全的“错觉”与媒体的报道大有关联,很大程度上,媒体在以厉教授为首的课题组眼中就成了惑众的根源吧?实际上,公众产生这种“错觉”,确实与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很大关系,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如果不经媒体的报道,怕是会被捂盖子,公众不会知情,食品安全犯罪分子得不到惩治,食品安全监管者不会被问责,这种“小概率,小范围、小数量事件”的危害就会慢慢扩大化,让民众因此付出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比如“镉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等事,若不是媒体曝光,怎会得到及时处理?

厉教授认为,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应该“开展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这点笔者很赞同,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普宣传,让百姓听得懂专家的话,应该承认的是,在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下,舆论也容易变得草木皆兵,而这需要政府部门能及时予以澄清,而食品真正安全了,舆论对食品安全的恐慌自然会消失。

民以食为天,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厉教授将全社会和所有消费者的集体感受说成是一种错觉,很“霸气”,不愧是专家,但这却少了点针对百姓“开展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诚意,也是一种无视和漠视民意的傲慢行为,以此为出发点,也无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只会加深民众对政府监管部门的“误解”;监管部门感受不到舆论的压力,也难保警觉,会放松监管,麻痹大意,更难消除全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不安全的“错觉”。显然,厉教授这套理论,更像是一种开脱,而大家都跟着他的思路去走,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会更难以得到保障。

上一篇:供销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下一篇:菜廉惠民 菜贵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