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楷模 师德典范

时间:2022-08-27 12:01:07

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是我区教育系统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展示着当代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识魅力,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耀眼光芒,彰显着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厚重底色。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也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

韦屏山:

忙碌的“老爹”

工作单位:南宁市第三中学

主要荣誉:第2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指导奖、自治区特级教师、自治区优秀班主任、自治区优秀物理教师、南宁市教坛明星等

人物感言: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促进每个生命的良性发展,这是教师的重要使命!

“跟‘老爹’三年,这辈子都不会学坏。”有学生这样说。学生言中的“老爹”,就是韦屏山。这是学生对他的昵称与尊称。

“老爹”疼人。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他做得有滋有味。有一届学生永远不会忘记“老爹”给他们煮鸡蛋的往事。因为担心高三的孩子营养跟不上,他决心每天为全班学生的早餐配上鸡蛋。一个班50多名学生,每人每天两个鸡蛋,一天100多个,一年煮下来就是几万个。他早上五点多钟便起床洗锅煮蛋,就连70多岁的老母亲也早早起床帮忙。

“老爹”做班主任,经常接手全校基础最薄弱的班级。他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斗志。在他所带的班上,每隔一个星期调整一次座位,每隔一个月竞选一次班长。座位的频繁调整,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彼此;班长一个月选一次,让学生每个人都有上台竞选的机会。他始终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即使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也应该给他们确立一个“江湖地位”,让他们有一个舞台展现自我,得到他人的肯定。

“老爹”教学水平精湛。他不断磨砺和提升自己,承担重要课题,担任学校“奥赛教练”团队合作体课题组组长。教学上,他着力打造“尊重知识的发现过程,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的高效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老爹”乐于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与同行分享。他深入凭祥、那坡、都安、天峨等多个县(市),为当地学校作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专题报告,为学生作高考复习讲座;他应邀到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高校,为21世纪园丁工程A、B类学员、在校师范生等作专题讲座。2005年至今,他的报告、讲座累计达60多场,受众在7万人以上。

“一个物理老师,能把班主任当得赫赫有名,而且成为了班主任培训专家,这实在是个奇迹。”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君给出这样的评价。

时间悄悄流逝,“老爹”就这样忙碌着:上班时间,白天忙着上课、解读学生,晚上忙着备课、反思;休息日,一边忙着读书学习,一边忙着课题研究。他坚定地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使自己变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黄晟:

把心交给农村教育

工作单位:玉林市容县杨梅中学

主要荣誉:自治区特级教师、八桂名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广西“三八”红旗手、广西“五一”巾帼标兵等

人物感言:学校就是我的家,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儿,我要把自己的心血洒在这儿。

黄晟把心交给了农村教育。她1986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玉林市容县灵山中学、绿荫中学、杨梅中学等乡村中学任教。她将整个身心都扑在工作上,像一盏不灭的明灯,为农村的孩子指明了方向。

做班主任时,黄晟把全班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关爱每一名学生。她在灵山镇中学任教时,足迹踏遍了该镇的几百个村屯。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失学,她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劝说家长送子女上初中。当地群众看到一个小姑娘不顾自身安全、不辞劳累地奔波,都被她深深感动,家长们纷纷答应送孩子读初中。当地很多群众都认识黄晟,亲切地叫她“黄老师”。家长们会这样说:“我的孩子就在黄晟老师的班啊!”言语中充满了自豪与信任。有的家长因工作原因离开当地,要求孩子转学,孩子却坚定地说:“不,等毕业再走。我要留在黄老师的班。”

因工作成绩突出,黄晟于1998年被任命为容县绿荫中学副校长,并从2000年起担任校长。当时的绿荫中学各方面发展都不尽人意,面对困难,黄晟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给自己定下了工作目标,立志把绿荫中学办成有影响力的农村学校。她说:“学校就是我的家,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儿,我要把自己的心血洒在这儿。”在她的带领下,6年后,绿荫中学从一个村级“联中”,变成了在全县有影响力的“窗口学校”。

2004年,黄晟被调往杨梅中学担任校长。杨梅中学是容县学校布局调整后唯一保留的一所乡村完全中学,该校80%以上的校舍是砖瓦结构的平房,相当部分已成危房,加上高中部生源不足,教师人心浮动,教学成绩下滑,群众意见很大。

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黄晟义无反顾。她说:“没有钱,可以想办法,只要有好的思路,就一定会有出路。”为此,她带领学校领导班子,走上了一条“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艰难办学路。

为了筹集建校的款项,她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建设资金,还奔赴珠海、南宁、桂林等地,让杨梅中学的企业家校友为母校的建设贡献力量。她带领全校师生,一边改造校园环境,一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还拟定并实施了教师成长计划,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黄晟就这样为学校的发展奔波着。她没日没夜地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容县县委书记朱向东到杨梅中学检查工作时,看到黄晟正在学校的工地里检查施工情况,鞋子和衣服沾满了泥浆,称赞她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如今,杨梅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彻底告别了砖瓦平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全体师生团结奋进,积极向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生源不断扩大,目前在校师生人数达到6200多人。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与黄晟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为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她耗费了大量心血。2014年6月,杨梅中学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容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看到杨梅中学的发展变化,听着黄晟的工作汇报时,不禁动情落泪。

岑光录:

无私奉献,以校为家

工作单位:百色市乐业县花坪镇运赖村小学

主要荣誉:教育部第一届“烛光奖”、全国优秀教师、八桂优秀乡村教师、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百色市爱岗敬业模范等

人物感言:只要一息尚存,如果还有来生,我都愿意从事我所挚爱的山区教育事业。

百色市乐业县花坪镇运赖村位于广西的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边缘的大山深处,隔着红水河与贵州省相望。运赖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该村的小学是我区最为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当地一直流传着“十个到运赖,九个不愿待”这样一句话,说的是这里山高路远,条件艰苦,学校留不住人。几十年间,运赖村小学调进调出的老师多达60多位,只有岑光录在这里坚守了44年。

岑光录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不慎伤了左腿,因此中断了学业。由于当时村里的医疗条件落后,他落下了终身残疾。15岁那年,村子里的一位老师了解到岑光录的情况后,十分同情他,单独指导他学习。聪明好学的岑光录不但完成了小学学业,还练就了一手漂亮的书法。当时农村教师严重不足,村子里唯一的教师不堪重负,于是村民们经过商议后,决定聘请岑光录担任民办教师。那一年,岑光录16岁。回忆当年的情形,他感慨万分,至今仍觉得当时自己既年轻又身有残疾,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师,全是因为乡亲们对他的信任与同情。对此,岑光录一直心存感激。

当上了教师,岑光录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为了不让学生辍学,腿脚不便的他常常走村串户做家长的思想工作。由于交通不便,有时为了赶到某户村民家,他得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有一次,他到远离学校10公里外的良弄屯动员一名女生返校,在返回途中,不慎滑下山坡,手臂受伤流血。岑光录的执着让家长们十分感动,家长们都积极送子女上学。多年来,运赖村小学的学生入学率达100%。

担任民办教师15年后,岑光录转为公办教师。“转正”后,他主动要求到条件更加艰苦的岩旦屯和母赖屯两个教学点任教。之后的几年,他一直往返于这两个教学点之间。他家到这两个教学点需要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代步,但这样的困难从未让身有残疾的岑光录退缩。

因工作能力突出,1989年,岑光录被任命为运赖村小学校长,挑起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任。为了改变村里小学的落后面貌,他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争取建设资金。他“舍小家,为大家”。1999年,学校欲新建教学楼,但没有建设用地。他说服家人,把自家的一块地无偿献给学校。在学校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他瞒着家人把多年的积蓄5 000元取出,并向亲戚朋友借了15 000元先垫上,共筹集建校资金38 700元。为了使学生上学、放学的路途安全通畅,他把上级部门发给自己的道德模范奖金6 000元全部投入到了学校通往外地的道路维修上。在岑光录的努力下,运赖村小学建起了一栋两层8间420平方米的教学楼,校园环境得到了改善和美化。学校漂亮了,岑光录的家却依旧是泥砖瓦房的老样子。

今年,年近退休的岑光录主动辞去校长职务,要求当一名普通教师。近段时间,他还被查出患了右肾结石和十二指肠炎,有时病痛使他整晚不能入睡,但第二天他依旧坚持上课。“不能耽误孩子的课程。”他说,“只要一息尚存,如果还有来生,我都愿意从事我所挚爱的山区教育事业。”

邹翠宣:

累并快乐着

工作单位:玉林市陆川县温泉镇中心学校

主要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小学数学教学学会先进工作者、自治区特级教师、八桂优秀乡村教师、玉林市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等

人物感言: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与众多老师一样,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1992年,年仅19岁的邹翠宣从师范学校毕业,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23年来,她怀着一颗热爱教育的真心、一份热爱学生的真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绩。

近年来,邹翠宣十分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她曾与两名同事一道,走遍温泉镇的14个村子,深入调研留守儿童问题,写出了一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上交给当地教育局,呼吁关爱留守儿童。她平时在学校特别关爱留守儿童,许多孩子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她还利用暑假,坚持义务举办“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等针对性较强的育人讲座,让学生家长们受益匪浅。

温泉镇中心学校门前不远处有一段铁道口,学生出入学校都要经过这里,交通安全向来是该校老师和家长们担心的问题。为了保障学生通过铁道口的人身安全,邹翠宣主动挑起护送学生的重任。每天上学、放学时,她头戴红帽子,手执彩旗,与值日老师一道护送学生过铁道口,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家长们说:“邹老师是个值得信赖的好老师,孩子交给她,我们一百个放心。”

邹翠宣教学水平突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她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这些年来,她像一只领头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她十分愿意与老师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热情帮助别的老师提升教学技能。仅在2012到2013年间,她就先后指导本校宁玉秀等10位老师参加部级、自治区级、市级教学比赛获一等奖。一所小小的乡镇学校在两年间就有10位教师获得了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这让当地教研部门和众多学校惊讶并赞叹不已。

邹翠宣主张把教学实践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号召农村教师做研究型教师。为此,她主持申报了《陆川县农村小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与实践》(市级课题),带领学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她花费了大量心血,放弃节假日时间,编写了《研究伴我成长》1至10册校本研修教材,为课题组的教师提供第一手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同时,她还带领课题组的教师加入了“广西阳光数学”特级教师工作坊,与兄弟县份的多所小学结成对子,为课题组教师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提高教科研水平。在邹翠宣的带领下,该课题目前已通过玉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鉴定结题,并被评为玉林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成果一等奖。

近几年,邹翠宣每个学期都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参加陆川县教育局组织的“下乡巡回送教”活动,到全县14个边远乡镇给当地教师上课改示范课、培训课。每次进村,蜿蜒颠簸的山路都会让邹翠宣晕车,有时还会让她吐得脸色发青。然而当她走进平静的山村,面对教师们一张张纯朴的脸,望着农村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脸色苍白的她很快就调整好状态,开始了生动而富有激情的授课,让村子里的师生们十分感动。说起进村送教的日子,邹翠宣总是感慨地说:“清晨摸黑出发,晚上摸黑回家,但我觉得累并快乐着!”

面对取得的成绩,邹翠宣总是说:“我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与众多老师一样,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龚小平:

以培养歌唱人才为己任

工作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主要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八桂名师、自治区优秀专家、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奖、自治区优秀教师并记个人二等功、广西艺术学院终身教学成就奖等

人物感言:教师的称职比职称更重要,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材,才是教师毕生的工作目标。

龚小平是广西艺术学院部级特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带头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音乐学》学科带头人、广西高校精品课程《声乐课》主持人,现任广西艺术学院声乐表演与教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广西音乐家协会理事,2008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

剔除以上光环,龚小平其实是一位纯粹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她更愿意把做一名称职的教师作为事业的追求,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歌唱人才。她说,教师的称职比职称更重要,学生的成长、成熟、成材,才是教师毕生的工作目标。

龚小平认为声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她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经常与学生畅谈专业理想和人生目标,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和制定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了解学生的感受,二者相互默契配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龚小平每带一届学生,都会以她为核心建立师生朋友圈,在“圈子里”,师生间共同学习、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龚小平注重因材施教,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她从学生的个性特质出发,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龚小平曾经举过这样几个教学例子:

李卫红,声音甜美,感情表达细腻,但性格稍内向。在指导该生时,要先激发该生内在的情感,这样该生在舞台上才能把握好自己,将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陈春燕,悟性高,模仿能力强,求知欲望也很强烈,很早就接触音乐,参加的演出比较多,经验丰富,而且一点即通,不畏惧老师的批评,能欣然接受批评并及时改正,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歌手,可塑性非常强。

危瑛,踏实,用功,勤奋,认真,领悟能力高,对待自己严格细致,对老师的要求也尽全力做到最好,基本功十分扎实,对该生进行指导宜深不宜浅。

……

龚小平抓住学生身上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掘学生在音乐中的长处,做到有的放矢,逐一突破,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李卫红曾获全国“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民族唱法一等奖,陈春燕曾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金杯奖,危瑛曾获第七届全国文华奖声乐比赛民族组第四名。

当然,她所教的学生所获的奖项远不止这些。多年来,龚小平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声乐专业比赛获奖达600余项,培养了一大批活跃于部级和广西歌坛一线的知名歌手及在高校任教的声乐教师,实现了让“学生成长、成熟、成材”的教育目标。

董慧群:

捐出1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

工作单位:桂林市第一中学

主要荣誉:全国师德标兵、自治区道德模范提名奖、桂林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桂林市优秀教师等

人物感言:只要我们都伸出援手,再冷的冬天也会变得温暖。我的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人支持助学事业,让更多贫困学子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温暖。

董慧群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深受学生喜爱。在日常工作中,她心系贫困学子,以个人之力在学校里设立了助学基金。

2001年,董慧群得知临桂县宛田乡初中有个叫盘军的男孩,父亲因病去世,家中仅靠母亲一人挣钱养育两个孩子,家庭条件非常艰苦,该生面临辍学的困境。得知这一情况后,董慧群与家人商量后,提出愿意负担盘军初中三年所需的上学费用。2004年,桂林市第一中学初中学生温冬云不幸患上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脊髓胶质瘤,需要请北京的医生帮助治疗。董慧群得知后,不仅想办法帮助这名女生把病理切片送去给北京的专家诊断,还一次性送去慰问金1000元。2007年,她得知本校有一名高三女生父母双亡,与年老体弱的爷爷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于是提出每月资助这名女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100元,直至高中毕业。

董慧群一直就有一个心愿: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成立一个扶贫助学基金,为生活贫困且又渴望学习的学生提供长期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007年3月,她把自己的想法与学校领导交流,表示愿意捐出1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

10万元,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来说不是小数目,这是董慧群工作近20年来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她这样表达设立助学基金的看法:“这些钱或许能使自己过得宽裕些,但如果拿出来资助更多贫困的孩子,说不定就能改变他们一生。”校领导十分支持她的想法,同意在校内设立“助群奖学金”。

在董慧群的感召下,她的亲朋好友“你5千我1万”地又支持了近4万元,充实了“助群奖学金”。仅2008年,该校就有30多名高中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获得了该基金的资助,有11名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顺利跨入了大学校门。

董慧群不仅把爱心献给了贫困学子,还把爱心献给了社会。她积极参加公益慈善活动,2008年冰冻灾害赈灾活动中她捐了500元,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她通过“红十字会”和学校向灾区捐了2500元。2009年桂林市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她又捐赠了2000元,并且没有留下姓名,只说:“这点钱不算多,是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把这些钱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民工朋友……”

董慧群这样“慷慨”,而她个人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某媒体记者随机采访她时,曾用“穿着略有些褪色的厚棉衣,戴着普通的长围巾,头上有些银发也没有染烫”这样的话语形容她的朴素。

董慧群希望有更多的人关爱贫困学生,她说:“我的力量有限,希望有更多人支持助学事业,让更多贫困学子从中得到鼓励,感受到温暖。”

周凤兰:

付出不求回报

工作单位:贺州市昭平县五将镇天保村小学

主要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广西“三八”红旗手、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优秀教师并记个人二等功、贺州市优秀班主任、贺州市首届“十大女杰”之一、“感动贺州・巾帼风采”人物等

人物感言:既然学生把我当母亲,我就要负起母亲的责任,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2002年秋季学期,附近的两所小学合并到了周凤兰任教的天保村小学,学校改建为寄宿制学校,一大批寄宿孩子的饮食起居摆在了学校和家长面前。学校领导着急,学生家长不放心,周凤兰说:“我来照顾孩子们吧,请你们放心!”就这样,她成为了60多名寄宿学生的妈妈。

寄宿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大的12岁,小的仅5岁多。孩子们年幼无知,大多调皮好动,自理能力差,要管理好他们并非易事。每天早上,周凤兰叫他们起床、吃饭、上课;晚上放学了,周凤兰又轮流帮年幼的孩子洗澡、洗衣服,教他们穿衣、系鞋带……

晚上,周凤兰安排孩子们睡下后,还要巡查两次宿舍。周凤兰说:“第一次主要是看看他们是否睡好了,有没有孩子不舒服;第二次是看看有没有孩子踢被子,或者叫经常尿床的孩子起来方便。”这些工作做完后,常常已是将近凌晨了。

尽管照顾得很仔细,但仍有孩子尿床。6岁的小黄刚来学校时多次尿床,周凤兰每次都帮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床单,并把脏了的衣服和床单拿去清洗干净。

孩子们半夜生病是常有的事。一次,学生黄燕突然晕倒,周凤兰立即将她送到镇卫生院,寸步不离地守在她身边,直到她苏醒。黄燕醒来后抱住周凤兰哭了:“周老师,我把你累坏了,你就像我的妈妈一样!”

学生莫斯梅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学校,我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那天晚上,我的脚疼得厉害,周老师帮我敷药后没有离开,而是坐在床边帮我揉脚,整整半个小时,就像母亲一样,一直轻轻揉着。我的眼睛已经被泪水模糊……”

对于家境贫困的学生,周凤兰更是关怀备至,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小李的父亲因车祸去世,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体弱多病的母亲支撑着,生活非常艰苦,小李面临着失学的困境。渴望上学的他伤心地说:“周老师,我家没有钱,可是我很想读书!”周凤兰心里一酸,搂着小李的肩膀说:“你放心好了,有周老师在,你只管安心读书!”小李的母亲曾多次到学校对周凤兰表示感谢,她总是微微一笑:“我是孩子的老师,这是我应该做的。”

周凤兰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转变了许多“后进生”。不少“后进生”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抱多大希望,周凤兰就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家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周凤兰的教育下变得爱学习、守纪律了,许多家长都说:“周老师真是孩子的引路人啊!”

10多年来,周凤兰践行着她当初朴素而庄重的承诺,细心地关爱着每一个孩子,为山村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多有关周凤兰的事迹,可参见本刊2012年第9期的相关报道)

秦兴国:

为了山里娃能走出大山

工作单位: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岐教学点

主要荣誉:中国好教师(中国网评选)、桂林市英语教研先进个人、灵川县优秀班主任、灵川县“五认真”教学先进个人等

人物感言:只要孩子们能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走再远的山路,付出再多的汗水,我都愿意,都觉得值。

秦兴国的右腿幼年时因病落下了残疾,走路要靠拐杖。1991年初中毕业后,由于村子里缺少教师,他被群众推荐为代课教师。

只有初中文凭的秦兴国,刚做教师时教学成绩很不理想,一度要打退堂鼓。家长们安慰他说:“刚开始,有些方法不对,经验不足没关系,慢慢会提高的,我们相信你,孩子们不能没有老师啊。”家长们的挽留和期盼,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让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的秦兴国深深明白:“自己一旦离开,孩子们没有了老师,不知会有多少学生失学。”因此,他坚持了下来。

秦兴国静下心来,向村小的老教师请教,抽空去听别的老师上课,还经常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有哪里听不懂,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就这样,他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教的第三个学期,学生的成绩合格率达到了60%,优秀率达到了20%,这是该教学点从未有过的好成绩,由此赢得了家长的赞誉和肯定,他自己也充满了信心,慢慢地从不适应教学工作到从心里爱上了教育。秦兴国于2004年转为公办教师,2006年获得了大专文凭。

为了让山里的群众及时送子女上学读书,秦兴国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中心岐村的路是“望到屋,走到哭”。有一次,为了劝一名叫郭晓燕的女生回校读书,秦兴国足足走了3个小时的山路,由于下雨路滑,再加上行动不便,他在路上跌了一跤,磕破了膝盖,手掌擦掉了一块皮。当家长看到一瘸一拐的秦兴国出现在家门口时,七尺汉子眼圈都红了:“老师,啥都别说了,就是砸锅卖铁我也要送孩子读书。”对于确实因家庭困难没钱上学的学生,秦兴国多次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他们垫付书杂费。

“没有秦老师您,就没有今天的我。”已在外地读大学的学生秦灵在信中如此对秦兴国说。如今,村子里已经有很多学生像秦灵一样,在秦兴国的教育和帮助下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国家实施“营养午餐”工程以来,秦兴国更为忙碌了:星期一至星期五,除了上课,中午要给学生煮午餐;到了周末,他还要出去采购食材。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从未喊过一声苦和累。

秦兴国的事迹经媒体关注和报道后,他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名人”。但他从不沾沾自喜,而是把这种关注引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上来。每当有记者来采访,他都会抓住机会,朴实地把山里教育的困难表达出来。2013年11月30日,桂林市漓江助学网携手深圳爱心人士,为中心岐教学点捐赠了篮球架、电脑、办公用品、课桌椅、图书等约8万元的物资,并与4名贫困生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极大地改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激励了贫困学子。看到这些,秦兴国感到由衷的高兴。

韦国际:

埋头做事,不求名利

工作单位: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驮瓜村小学

主要荣誉:田东县优秀教师、作登瑶族乡优秀教师等

人物感言:荣誉还是让给别人吧,尤其是让给年轻人吧,我在农村教了一辈子书,能够得到群众的肯定和学生的尊敬就足够了。

韦国际在村里的小学当了30年教师,曾带过18届毕业班,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但他高风亮节,不求名利,常常把荣誉让给别人,自己只知埋头苦干,默默地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

韦国际从教30年,一直担任班主任。他带班有道,管理有方,家长们都说:“把孩子放在韦老师的班里,我们放心。”当地小学规模小,教师少,一般都由教师包班教学或跨科教学,教师被称为“万金油”“全天转”。每年“分班”的时候,老师们都希望分到较好的班级,韦国际却不争不抢,总是说:“大家先挑吧,剩下的就是我的。”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该校六年级的语文老师调走了,该老师所带的班在上一学年的成绩很不理想:全班30人,语文期末测试及格率为40%,优秀率仅为6.6%。大家都不愿接手这个班,只有韦国际欣然领命,一人兼五、六年级语文科的教学,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新接手的班级毕业水平测试语文科及格率达70%,优秀率达36.7%。大家都感叹地说:“韦国际就是行!”

韦国际善于接纳新生事物,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他认为,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农村的教师同样要跟上时代步伐,上课不能只靠“一本书一支粉笔”。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二”设备,他带领两位热心的村民,用马从镇上把这些设备驮回了学校。安装好设备后,他开始潜心研究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技巧,还虚心向乡中心校的老师请教。如今,他已经是学校里老师们的“老师”,指导老师们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展开教学工作。

韦国际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是学校工作的热心人。1997年学校迁建时,他积极参与建校工作,与村民们一起平整校园、搬运建筑材料等。新学校建起来使用10多年后,校园周边存在山体滑坡等安全隐患,学校决定再次搬迁,希望通过合法途径向村民征地建设新的校园。韦国际把这件事放心上,路上与村委领导见面就谈“征地”,到村委办事也先提“征地”。2012年6月17日晚,他代表学校召开村民会议,会议开至凌晨1点才初步达成协议:村民们同意把7.5亩耕地无偿捐给学校长期使用。但因涉及到承包责任地问题,有一些村民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还在之后召开的村民会议上针锋相对,言语刻薄。为了学校的发展大计,为了学生们能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韦国际没有丝毫退缩,他与村屯的领导一起走家串户,逐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有不同意见的群众在协议书上签了字。2014年2月,驮瓜村小学新校建设项目顺利开工……当地群众和老师们都说,新学校的建设得以开工,韦国际功不可没。

蒙丽:

把中职学校班主任做出彩

工作单位: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主要荣誉:自治区先进支教队员、玉林市市直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玉林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玉林市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所带班级获自治区先进班集体等

人物感言:中职学校的孩子们也很可爱,要用心去跟他们交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在中职学校里成就自己的未来。

蒙丽喜欢当班主任,参加工作21年,除了到外地支教的两年,另外的19年一直都做班主任。在中职学校,有一些教师评上高级讲师职称后,不愿再做班主任,蒙丽却是例外。

2011年,作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部第一个评上高级讲师的她,依旧没有卸下班主任工作。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几次都想提拔她做学前教育专业部主任,但她担心做行政工作会影响班主任工作,于是婉拒了这一职务。目前,尽管已是全校承担课时最多的几位教师之一,但她依然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不少人劝她:“你都评上高级讲师了,还这么拼命干吗?”她回答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很喜欢当班主任,虽然忙累,但很开心。”

当前的中职学校生源相对复杂,“问题学生”较多,学生厌学、逃课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引导学生遵守纪律、好学向上,蒙丽用心与学生交流,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她经常通过面谈及电话、QQ、微信等聊天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许多学生把蒙丽当做可以信赖的师长、朋友,无论是学习上的疑问,还是生活中的烦恼,都愿意向她请教和诉说。因为常常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阿蒙”。

蒙丽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希望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在社会上实现人生的价值。2013年,学生刘芳芳被学校选拔参加广西师范生技能大赛,在“备战”期间,蒙丽就像“女汉子”一样,开着摩托车载着刘芳芳到玉林市幼儿园和玉林市第三实验幼儿园学习,请幼教专家为刘芳芳的教学“把脉”、指点。这期间风雨无阻,有时被大雨淋得全身湿透,她仍不以为意。她觉得,只要学生能学到知识,自己累一点算不了什么。后来,刘芳芳夺取该项大赛二等奖。

在班级管理方面,蒙丽大胆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注重培养一批敢管、肯干的班干部,通过分层、分组等方式把班级管理好。她对班干部十分信任,遇到问题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实在不行她才现身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蒙丽认为,当今社会的各种工作复杂,仅靠单兵作战很难把工作做好,只有懂得合作、善于合作的人,才是社会“抢手”的人才。为此,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举办各种班级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对“合作”产生认同感。多年来,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善于合作,毕业后能较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与同事和谐相处,很受企业和单位的欢迎。

蒙丽把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做得十分出色,获得了许多荣誉。面对一张张证书、奖状,她更在乎学生对自己评价,在乎学生的前程和未来。每当有毕业后的学生回来探望她,向她汇报工作后取得的成绩时,就是蒙丽最为开心的时刻。

上一篇:生物材料表面科学 下一篇:固体中原子间的链结基础\模拟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