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偏瘫并抑郁者康复的影响

时间:2022-08-27 11:59:20

艾司西酞普兰对脑卒中偏瘫并抑郁者康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并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46例脑卒中后偏瘫并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3例,均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加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测定HAMD、简化Fugl-Meyer、改良MBI指数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8周、12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关键词:艾司西酞普兰;心理干预;脑卒中后抑郁;偏瘫;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9.1 文献标志码:A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指脑卒中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悲观厌世、兴趣减退、缺乏主动性、睡眠障碍、易疲劳等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PSD患者主动康复意愿明显降低,不主动配合康复治疗,普遍出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时间延迟,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及生存质量,甚至增加脑卒中后病死率。对PSD进行早期诊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本研究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对46例脑卒中后偏瘫并抑郁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的同时,实验组加服新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抗抑郁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6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确诊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同时符合:①CCMD-3抑郁发作诊断标准;②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21分);③患者神志清,无明显认知及语言障碍,知情同意,并能配合临床检查;④无其他器质性脑病、精神障碍既往史、家族史,无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依赖,无对本类药物过敏史。入选患者共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30~76岁,平均(63.4±6.7),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2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病变部分、病变性质、发病情况、抑郁程度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及实验组均予营养神经、控制血压等治疗,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桥式运动;Bobath式握手训练;患肢各关节活动度、肌力训练;翻身、坐起、平衡、转移、站立训练;进食、更衣、排便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法;低频脉冲电疗)及心理干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支持疗法、合理情绪疗法),每天治疗一次,每次30分钟,每周治疗6天,休息1天,共3个月。同时,实验组加服艾司西酞普兰,每次10mg,每日一次,清晨服药,服用3个月。研究期间不再服用其他精神科用药。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进行HAMD测定评估抑郁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及改良MBI指数评定其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过程中,实验组脱落病例2例。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4周、8周、12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下降(P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 (X±s)

2.2 两组在治疗4、8、12周简化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 (X±s)

2.3 两组改良MBI指数评分在治疗4、8、12周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改良MBI指数评分比较 (X±s)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生率随病程逐渐增加。Townend等[1]对125例脑卒中患者观察5天、1个月、3个月,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16%,21%;高峰期为脑卒中后3~6个月;2年内发生率为30%~60%。PS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社会应激、生物学机制包括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传导通路、神经营养因子、成年神经再生、表观遗传学机制等[2]。

SSRIS起效关键是突触前膜5-HT1A自主受体的逐步内化即脱敏作用,也是药物疗效有限和起效延迟原因,其他原因是体树突激活海马中缝核5-HT1A受体产生过剩使突触间隙5-HT减少,同时5-HT1A受体基因多态性高表达使抑郁症易感性增加、疗效下降 [3]。

本研究显示采用心理干预治疗、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均对PSD患者有效,但后者起效时间明显早于前者。实验组治疗各期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结果(P

参考文献:

[1]Karaminia R,Tavallaii SA,Lorgard DM,et a1.Anxiety and depression:a comparison betwee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hemodialysis patients[J].Transplant Proe, 2007,39(4):1082.

[2]宇博,李亮萍,朱心红等,抑郁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新进展[N].生理学报,2012,64(4): 475-480.

[3]Bortolozzi A,Castané A,Semakova J. Selective siRNA-mediated suppression of 5-HT(1A) auto receptors evokes strong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J]. Mol Psychiatry,2011,8(2):438-443.

[4]孟盼,王宇红,张秀丽.抑郁症大脑海马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进展

上一篇:减重步行训练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 下一篇:浅谈营卫不和与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