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泡澡

时间:2022-08-27 10:34:43

30年前正是公元1978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那时候的我很容易感冒,之后一般都是吃银翘解毒片,这药药片大,难闻难咽,一次要吃四五片。见我脸上总挂着鼻涕,奶奶总是唠叨:“要你打完球就把衣服穿上,你就是不听,贪凉。用热水泡泡脚睡觉去。”记得那时奶奶对泡脚总是情有独钟,老用她那永远不变的万州腔说:“有钱吃补药,没钱泡泡脚”,说得顺口又好听。于是,“泡脚”一事,便总是萦绕在我的记忆中。但几次重感冒下来,奶奶也没辙了。泡脚失了灵,奶奶拿出最后一招:“明天,要你爸爸带你去澡堂泡个热水澡,鼻子就通了。”奶奶的话往往一语惊醒梦中人。但那时候在家里“泡澡”却十分不便,一个人洗澡,全家人都要忙活,先要生炉子,家里的一个炉子是做饭用的,要烧洗澡水通常就得再生一个炉子。

那时,我家附近有一个港务部门,是当时很有钱的单位。他们建了一个大楼,名曰“福利大楼”。就是给职工提供福利的大楼,正离我家不远。福利大楼里有一个福利项目――公共澡堂。每逢星期天,可以对周边邻居开放,泡一次澡2毛钱。当时,我就喜欢跟大人一起去那幢福利大楼泡澡。男人简单,家父收拾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上一块香皂,我们就可以出门了。如果路上遇到熟人,我会很自豪地说。去洗澡。在澡堂的服务台交费,发个牌子领个号。那号是床位的号码,床是个斜躺的大沙发。在家家都用硬板凳、木桌椅的年代,沙发是很高档的。找到床位,脱去衣服,就近找一双合适的木头拖鞋。那木头拖鞋有一寸厚,还有一个寸宽的帆布带子做鞋面。穿上它走路,把水磨石的地面打得“啼哒啼哒”地响。澡堂里的水气大。都是雾,说话的声音都变得嗡嗡沉闷,只有那木头拖鞋的“啼哒”声依然清脆。有时候,家父找不到我。就喊:“大毛。跑哪里去了?”然后用木拖鞋踏出声音来,我就顺着木拖鞋的声音回到家父身边。

那时候的澡堂,主要设施是个可以容纳五六十人的大池子。不知道是池底的颜色太深,还是水不够清澈,反正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看透过底。但水够烫,我总要先把手脚在水里耍一阵子,适应了才敢下池。池子里的水,越往深走水越烫。池子的尽头有个高一些的小水池子,里面的水冒着更浓的水雾,家父从不让我靠近,说那里太烫。到澡堂泡澡的很多人图的就是那个“烫”,记得有个瘦老头跳到里面泡了半分钟,就捂着下身跑出来了:“真舒服,就是受不了。”对于温度,澡堂子只能适应大众,不会为个人调节,这也是一个弊端,因为人体对于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与现在家里的浴缸相比,那时当然要差很多,现在在家里泡澡,温度可以自己掌握,总是调到恰到好处。现在的居家过日子,为的是图个舒适,而30年前的泡澡,图的是个痛快,身上不烫红了不罢休。

在从澡堂里出来的回家路上,孩子们的脸都是红扑扑的,穿着干净的衣服像过节一样地欢乐。大人们也都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地敞开着棉衣,透着热气,跟来时的御寒穿戴犹如两人。女人们的手里拿着搪瓷脸盆,里面装的都是洗浴用具,把脸盆扶在腰间,腾出一只手,梳理还湿漉的长发,从发根一直梳到发梢,女人的头微微斜歪着,特别媚人。

一晃过去30年了,如今要在万州找到一个公共澡堂子,那是很难。记得5年前,距家不远处还有一家小澡堂子,偶尔去找一找过去的感觉,但生意太差,没多久也关门了。

上一篇:长寿秘诀何处觅 下一篇:如何让家更有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