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我国园林苗木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时间:2022-08-27 10:23:26

小议我国园林苗木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摘要:我国园林苗木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迈进的过程。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城镇化建设的提速也进一步扩大了内需市场,中国园林苗木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关键词:园林苗木问题

从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物质生产特征来看,传统园林苗木产业主要局限于大农业范畴的种植业领域,但随着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趋于融合,我国园林苗木业正在转入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阶段。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园林苗木产业与相邻产业间的各种技术经济关系、协调关系和联系方式,以及产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与整合等等,正在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化。园林苗木产业面临着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有的问题存在多年一直没有解决,有的问题是近年来凸现且趋于急迫,现综述如下。

(一)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园林苗木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由原来的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而要引导企业、个人依靠创新推动园林苗木经营发展,首先要营造一个鼓励、保护创新的环境。

园林苗木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首要是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近年来,我国林业部门在这方面高度重视,做了很多工作,扩大了品种保护范围,降低了收费标准,企业和个人育种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申请保护的国内外新品种逐年增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两个突出的差距。

一是我国保护目录范围仍然较窄,国外最新培育的园林苗木品种往往不愿引入中国;同时,中国作为资源大国,有很多珍稀物种和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资源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品种流失严重;二是对于侵权行为监管、处罚力度不够,育种者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新品种的选育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高风险领域,虽然我国早已颁布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规,且承诺并履行了相关国际公约,但一直以来在监管职能的分工上存在模糊、可操作且有震慑性的惩戒措施制定上存在空白,职能机构监管处罚的尺度不一、力度不够,导致非法繁殖等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仍很普遍。由于企业在品种研发或引进上心存忌惮,被侵权后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补偿,其在育种上的投入和推广新品种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制约,导致我国园林苗木产业的产业升级步伐迟滞,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价格战等恶性竞争绵延不绝,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中国园林苗木产业源头创新急需加强,新品种培育至关重要,如果新品种保护工作力度不足,很难使园林苗木育种繁荣起来,会在源头上遏制产业的内在动力和整体活力。加强专利保护,繁荣育种事业、充实产业源头已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了。

(二)标准化难实施难

现代园林苗木业对产品的要求是一致性和品质的稳定性,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来改造园林苗木生产,这就需要进行标准化生产,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围绕市场主要园林苗木产品已有国颁标准、部颁标准,但这些园林苗木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已普遍落后、实用性较差,而且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监测体系也不健全,已不适应行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一些园林苗木苗木主产区也结合当地优势花木产品制定了产品地方标准,但由于部分标准的制定与实际脱节且推广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因此很多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被花木从业者接受和执行。

由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行,我国花木市场上缺乏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市场准入、优质优价难以真正实施,拍卖市场没法有效启动。产品买卖不得不采用对手交易的方式,购买者花费大量时间去考察产品,一些中小花木种植者因不知道市场需求产品的要求,盲目生产出大量没有商品价值的花木产品,网络等新的交易平台难以和花木产品嫁接。

(三)终端消费市场发育不良

我国园林苗木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靠投资拉动的,现在国家提出了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的目标,还特别强调了消费、内需拉动,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是否活跃直接决定了园林苗木业的兴衰。2009年,我国园林苗木销售额为719.76亿元,出口额为4.06亿美元,内需占据主导地位,鉴于生产水平、产品结构和运输条件,国内消费市场在将来仍是园林苗木最大的市场。

从绝对数字来看,我国园林苗木消费总量并不低,但有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人均消费水平低。二是家庭消费所占比例还不够高,很多是团体消费、礼品消费,尤其是苗木,目前绝大部分是政府出资购买的。三是面向居民消费的花木销售终端网店少。四是园林苗木消费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尤其是乡村消费几乎是空白,覆盖面低。

终端消费没有充分被开发既表明了园林苗木消费潜力巨大,也暴露了行业的问题,就是消费引导不足。园林苗木是一种精神产品,更需要文化上的宣传引导。在美国,自己动手美化居住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我国目前园林苗木和人们居住环境改善、生活结合的并不紧密。但是消费引导是一种长期、投入巨大、带有公益性的行为,需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和全国性的行业组织牵头组织协调,并带动地方和企业积极参与,只有把园林苗木消费这块蛋糕做大,才能解决园林苗木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四)科技支撑体系薄弱

与发达国家园林苗木企业相比,我国园林苗木生产的亩产值、人均产值还比较低,盈利能力不强。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技术力量差,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同时,随着生产资料和人工的快速上涨,花木生产已经告别了低成本时代,这决定了园林苗木企业必须要向技术密集性企业方向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科研与生产还是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慢,园林苗木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实力弱,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差。这种状况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有序协调,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的技术难关;在科研的立项上,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解决实际问题;在科研资金的投入上,适当向企业倾斜。

(五)缺乏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

现代园林苗木业的一个特征是集约化、规模化,我国园林苗木企业基本上靠自身滚动发展,很少采取贷款等融资手段,设施更新慢,企业扩张慢。园林苗木企业的融资难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担保难,因为花木不像房产容易估价。在浙江萧山、山东李营等地,也探索出由花木从业者联合组成了担保公司,通过担保公司贷款。但这种担保形式还不普遍,金融机构还没有完全认可,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协调,争取在利率、资金补足等方面得到支持。

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濒发,给花木生产者带来严重损失,业界希望尽快设立花木种植险及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花木产品不好评估、市场小等原因,农业保险目前在花木产业中依然缺位。其中,保险费率是敏感点,市场化的保险费率一般民营企业和花农承受不起。花木生产的高风险,决定了其保险具有“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特性,因此,目前平安、人寿、太平洋保险等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均没有涉及花木种植险。同时,我国至今也没有设立国家级别的花木自然灾害损失专项补贴基金。

(六)设施园林苗木栽培整体水平较低

优质园林苗木主要依赖于设施生产,我国设施园林苗木栽培经过近20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我创新已有了较大进步。2009年,我国园林苗木温室总面积达到2.15亿平方米,同比增幅达41.94%,近几年行业的设施建设风潮还在持续,但由于我国园林苗木设施整体硬件、软件水平较低,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设施园林苗木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 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信贷体制不完善,企业和农户无法承担一次性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的设施建设成本,设施建设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同时,由各级政府部门兴建的施设因专业性不强往住不能满足实际园林苗木生产的需要。2.设施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不配套。3.设施园林苗木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4.受自然灾害破坏风险较大,缺乏有效的保险政策。5.土地使用权年限延长期限不明确,企业兴建设施的积极性受挫。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解决,将会制约我国设施园林苗木栽培的进一步发展。

(七)园林苗木物流体系落后

我国园林苗木物流质量在“十一五”期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较低的包装、保鲜水平和落后的物流技术,仍然严重影响着园林苗木产品的品质。目前,我国从事园林苗木物流服务的公司仍以运输企业为主,只能提供单一的物流运输服务,缺乏能够提供保鲜、冷藏、分类、包装、运输、配送等一条龙全程服务的园林苗木专业物流公司, 而运输物流的专业与否直接影响着园林苗木产品质量,特别是鲜切花产品,其品质的50%取决于种植,50%取决于采后处理和冷链运输。全程冷链运输,包括从产地的采后冷藏、短途低温保温、长途冷藏运输、抵达市场后的短途保温运输和终端消费地批发市场的冷藏。我国园林苗木产品的采后处理水平参差不齐,而运输环节又存在设备投入不够,多个部门运输协调配合能力差等因素,较难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导致产品质量下降。

(八)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2009年,我国园林苗木种植面积为83.41万公顷,园林苗木企业54695个,花农136万人,从业人数438.37万人。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区域广,从业者众,而且很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花农,这决定了基础性的供需、价格等数据非常重要,它能够防止重复生产、供需失衡的问题。

我国花木产业信息化还处于发展初期,仍然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系统进行园林苗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没有建立权威的信息机制,政府的信息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园林苗木产销方面的数据统计还很不完善,一是有些地方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统计,数据不准;二是统计的数据不够细致,比较粗,没法做决策参考;三是市场、地方政府、企业各统计各的,数据没法联网整合。因为缺乏全面、及时的基础数据,不少地方、经营者是靠经验做计划,经常出现部分产品过剩或短缺的现象,浪费了资源。面对这种情况,急需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建立全国性的数据联网系统,及时正确地提供花木产销数据。

(九)园林苗木产品区域间结构雷同、特色名牌少,苗木业东西部发展差距大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变化大,区域间自然条件差异明显,区域性花木资源和人文特点也十分明显,各地都有发展特色花木产业的潜力和空间。但是,目前我国区域间园林苗木产品结构普遍雷同,特色名牌产品较少。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盲目发展园林苗木种植、盲目兴建设施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也导致市场出现恶性竞争的不健康状况。

园林苗木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沿海地区,由于人们的购买力较强和城市绿化建设投入大,园林苗木种植面积和技术水平较高,大企业也比较多,西南、西北和中部部分地区与之正相反。随着国家西部第二次开发的推进和中部地区的逐渐崛起,这些地方的花木生产和园林苗木施工水平难以满足当地建设的需要。而花木产品区域性强,特别是苗木,要求适地适树,多用乡土树种。怎么合理引导东部花木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怎样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及加大产业转移的扶持力度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草本花卉在北方地区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 下一篇:我国古建园林中建筑的防火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