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凌军:书中有画 画中有诗

时间:2022-08-27 09:47:00

贺凌军,又名贺海平,字灵君,号滏河散人。1962年5月出生于河北邯郸。2005年定居北京,北京市丰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总后勤部机关老干部大学、总后勤部司令部北太平路军职以上老干大学特聘教师。

2002年~2004年,就读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第十期书法研修生班,受教于刘文华先生。

2006年,《双栖图》获全国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铜奖。

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展。

2007年,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

2008年《荷塘清趣》入展全国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册页展,第二届草书展。

2010年获“闽龙杯”第五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1年获第六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遍访名家得自悟

贺凌军从小喜欢书法,有点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是当地的文人,逢年过节很多人都找他写春联。而小时候的贺凌军常帮其抻纸研墨,逐渐对用毛笔写字产生了兴趣。还有一个启蒙老师则是他的舅舅——当地的中学校长,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贺凌军从他家看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借来之后爱不释手。舅舅一看外甥这么喜欢,便悉心指点。贺凌军的书画启蒙,便是在舅舅家的书案上完成的。舅舅如今快90岁了,身体康健。回顾这位启蒙老师,贺凌军说:“舅舅作为老一辈的文人,练习毛笔字只是我学习书法的开始,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但对我今后的学习书画起到关键的作用。”

上学后,贺凌军的绘画天分展露出来。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使他如获至宝,反复临摹,“作品”被同学竞相传阅,后来被老师挂在黑板上当范画。这样的鼓舞让他非常自豪,越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延续到参加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正赶上改革的春风承包了一个小印刷厂,那段时期,身为厂长的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品味,在装潢设计上发挥了他的长处。20岁结识了花鸟画画家马志峰先生,向其虚心求教,还利用出差的便利到处拜访书画名家,如天津美院的孙奇峰、霍春阳、吕云所等先生,对花鸟大师王雪涛先生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的学习。贺凌军青年时代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先去找书店、看画展。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朵云轩这些集文化之大成之地都是他常去的。贺凌军特别喜欢传统的梅兰竹菊文人雅作。发现很多古人作品中,书法在构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要想画好文人画,必须对书法诗词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达到书画兼善,于是开始下功夫练习书法和学习古典诗词。

取法乎上研众书

1997年,贺凌军去山东青岛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班,从那时起,更沉心于书法的研习。尤对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赵孟、王铎的书法用功最深,后来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为什么董其昌说学颜真卿只能“得其皮”,而学宋人却能“得其解处”呢?贺凌军认真研习书画史料,发现唐、晋多碑刻,而宋朝却有大量的名帖传世,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人在意境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于是他对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帖》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又对汉碑进行深入的研习。他说:“我喜欢《礼器碑》的秀丽典雅;《张迁碑》的沉凝浑朴;《石门颂》的古朴自然;《曹全碑》的秀逸多姿等。我主张深入学习传统,目的是厚积薄发。”

贺凌军现在是总后勤部机关、司令部老干大学的书画教师,他把30年的学习书画经历用在教学上,并以传统题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书法教材以王羲之的《圣教序》为主。贺凌军认为,王羲之是我国书法的集大成者,他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创造了古朴典雅,妍美流畅的新王体行书。王羲之行书平和简静,遒丽天成。其字势动中寓静,刚柔相济,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起来,给书法美学开辟了广阔的领域,为行书树立了一个完美的典范。学习行书从王字入手,无疑是一条正路。绘画则是传统的梅兰竹菊,“以前《芥子园画传》是木刻的,现在我们条件好了,在各大美术馆以及展、卖会上都能看到古代名家的优秀作品,而高清晰的印刷品印刷出来几近原作,我想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更深入地理解传统,学习传统,加强修养,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贺凌军注重书画诗词兼修,书画之余,间作诗词,偶有妙词佳句,追求诗书画的和谐。从小熟读唐诗的他希望在诗词上有所收获,将他的喜怒哀乐融入书画作品中,成就“诗书画韵”的完美结合。

上一篇:超级跑车俱乐部揭开神秘面纱 下一篇:精选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