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7 05:52:49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学生未来奠基的需要。

由于小学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所以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刻意凸显合作学习形式,忽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主体参与率较低,往往出现启而不发、各唱各调、好学生一言堂等现象;有的教师用合作学习完全替代教师的教授,导致学生学得肤浅;有时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还没进入角色,时间就到了;有时教师设计的话题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失去兴趣,降低了讨论的热情和效率;有时小组讨论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教师难以掌控课堂局面……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呢,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组合作

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合作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授《克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用天平测量出各种较轻的物体重量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一袋牛奶的重量(210克)。当学生把砝码逐一放入天平的左盘,天平仍不能平衡时,同学们个个抓耳挠腮(大小砝码加起来仅为199克)――“砝码不够,怎么办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小组利用刚称出的图钉当砝码,有的小组利用称出的桃子当砝码,有的小组用橡皮、黄豆当砝码……各个小组同伴各抒己见,讨论激烈,他们最终测出了这袋牛奶的重量,小组合作学习的魅力得到很好体现。

二、教师积极引导,推进小组合作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做好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在学习小组生生交流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其中,听听学生交流的内容,看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遇到哪些困难,并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小结时,抛出这些问题,引导各组学生发表意见,自行解决。如果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但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帮助学生归纳出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按解题思路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如果在组内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可以把问题展示在展板上,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帮助解决。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流过程是学生思维火花发生碰撞的过程,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对问题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善于总结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单独谈话等方式,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不足。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反思,养成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三、发挥学生特长,优化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学生个体展示是亮点和高潮,是形成人格、自主自强、勇敢有为的重要途径。每节课教师都要设定重要篇幅,通过学生个体展示来促成学生学习品质的塑造。具体可以体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一种是由教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前者有利于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后者有利于教师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展示方法要灵活,不能教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个性特长,然后再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所有学生才能积极参加讨论,激荡学生思维,才能让学生在多样性的独立思维基础上交流发展求异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可采取互相帮扶的策略。帮扶从广义上来讲,主要包括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优生与优生间的互助及优生和优生间的相互激励。要想实现学生间的帮扶和激励,就必须在小组建设时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编排。例如,若以8人一组的话,中间四人一般是优生,或者是两位优生和两位次优生,小组的两端分别安排中等生或后进生。这样的编排方式非常有利于中间两位优生或次优生间的互助,也有利于优生对两边成绩较差学生的帮助,从而实现一对一的帮扶。不过,这种组合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一对一的同学,教师要考虑他们的性格尽量相似,因为性格相似的人更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与合作。

四、重视教师引导,评价小组合作

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教师参与学生活动要讲究艺术。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或异常现象,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适时引导,帮助解决问题,或纠正异常行为。例如,小组在进行实验活动时,常常因为互相等待而浪费时间,教师就要及时提醒与引导:在记录员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时,操作员可以同时进行下一次操作,而无需等记录员完成记录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学生要通过从装有不同颜色乒乓球的袋子里多次摸球、记录颜色,最终推测出袋子里有哪些颜色的乒乓球),有一个小组得出结论后,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有些无所事事,于是我十分“疑惑”地说:“真的是这样吗?让我看看!”在我证实了他们的推测之后,我由衷地发出了赞叹:“你们怎么这么厉害?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我的赞美声中被调动起来,很快又一次投入到小组讨论中。为了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情况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时,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可以采取的形式有“摘星星”“插红旗”等。当学生渐渐熟悉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偶尔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角色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或表现进行评价。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进一步深化,评价工作应该更多地交给学生来完成,尤其要加强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学结,然后教师再作综合点评。这样做,在初期可能会花费一些时间,但如果长期坚持,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上一篇:为孩子找寻创意成长的密码 下一篇:想象观察,感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