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双重革命”

时间:2022-08-27 05:27:00

介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双重革命”

摘要:马克思对根源于商品形式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深入揭示。鲍德里亚却断言马克思的理论是犬儒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仅仅从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自然向度来理解使用价值,因而在拜物教批判中只注重对交换价值的批判而忽视对使用价值的批判。不仅如此,通过对拜物教的词源学考察可以发现,拜物教所揭示的并非对实体的倾注,而是对符码的倾注,因此,拜物教批判还应当包括对符号或能指拜物教的批判。事实上,马克思并非只注重使用价值的自然意义,而是将其放置在与交换价值的辩证关系中凸显其社会意义。而鲍德里亚既强调对使用价值拜物教的批判,又试图通过符号意指逻辑来消解其实物逻辑,其本身也存在着逻辑矛盾。

关键词:鲍德里亚;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使用价值拜物教;交换价值拜物教;符号拜物教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11-04

众所周知,拜物教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商品逻辑的批判。构建了意义深刻的拜物教批判理论。通过对拜物教的批判,马克思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异化的丑恶面纱,并深刻揭示了其虚假的意识形态神话。作为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鲍德里亚从其学术生涯中期开始,提出要“修正”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质疑,无疑就是其所谓“修正”工作的~部分。他提出,要在马克思的交换价值拜物教批判之外,分别构建使用价值拜物教与符号拜物教,试图实现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的“双重革命”。问题在于,鲍德里亚的拜物教批判到底超越了马克思?还是仅仅是误读?

一、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

拜物教批判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商品和商品交换人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物教现象和异化之谜。商品是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因子,商品崇拜是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在商品的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陷入了商品和商品交换的泥潭中,人们在商品面前,可以丢掉一切。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卷及《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从商品交换形式入手,从商品、货币、资本几个层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拜物教现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部分就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在马克思看来,要想拨开资本主义社会既神秘又繁杂的面纱,分析其根本的社会特征,就必须找到分析资本主义的基点。这个基点即商品。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因子,资本主义就是一个商品社会,是按照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过程组织起来的社会运行过程。在商品逻辑中。商品的生产与交换构成了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形式。

当商品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统治者时,商品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而是变得“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这是因为,商品的可交换性使得它可以与任何物品进行交换,一件商品不仅可以与另一件普通商品进行交换,而且可以同那些原本从属于人类灵魂的物品进行交换。正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甚至人们认为不能出让的东西,如德行、爱情、知识、良心等,都成了买卖的对象。这是一个‘普遍贿赂、普遍买卖’的时期,‘是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都变成交换价值并到市场上去寻找最符合它的真正价值的评价的时期’”。

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绝对统治,在社会生活中的神秘色彩,就是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根源在哪里呢?是使用价值吗?马克思指出:“就商品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可见,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那么,这种神秘性质究竟来源于什么?马克思回答说:“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换句话说,商品拜物教的根源是从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正是在商品形式下。生产者劳动过程所表现出的生产者关系,通过商品的交换关系,取得了社会关系的形式,因此,它才是商品拜物教的根源所在。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那样:在商品世界中,对于生产者而言,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问题在于,商品形式是如何衍生出拜物教的呢?对此,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形式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不再相关,而只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而已,只不过它借用了物与物关系这种虚幻的形式而已。也就是说,作为纯粹的劳动产品而言,人们关注的是它的有用性,或者说其物理性质。而对于商品而言,凝结在生产中的私人劳动转化为了社会劳动,或者说它将以社会劳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转化过程物只是作为形式上的承载者而存在。这就是商品形式的奥秘所在。

商品拜物教导致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倒置。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异化时指出的那样,异化导致了人与物之间关系的颠倒,商品拜物教同样导致了这种颠倒关系的产生。在商品拜物教作用下,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支配着人与人的关系,原本从属于人的物(商品)反过来成为了人的主人,人则成为了物(商品)的奴隶。

通过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无情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颠倒与虚伪,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所在,他告诫人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越发达,人们就越是陷入到资本主义设下的陷阱之中,最终成为商品的奴隶、资本的奴隶。

上一篇:一种新型锅炉胀管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