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家的良知关注弱势群体

时间:2022-08-27 12:57:37

以作家的良知关注弱势群体

精彩语录:

我觉得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作家,一个写作者,这次活动应该是我们之前对产业工人关注的一个总结,但是它肯定不是结束。

在温暖如春的南方举办这次盛大的文学活动,来自我国天南海北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能够在广州欢聚一堂,这让刘晓珍内心充满了感激。

全国青年产业工人文学大奖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产业工人群体。刘晓珍从亲身的体会和观察认为,产业工人在最近的这些年,社会地位是有所衰弱的。他们对经济发展曾经做出很大的贡献,现在也还在做贡献,未来他们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目前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在不断发展的商业社会,他们在逐渐有点边缘化。

刘晓珍身边的亲人都属于工人阶层,她的丈夫这边的亲人都生活在一个大的国有企业里,90年代的时候目睹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工资很高,他们的地位、成就感也是很强烈的,他们干得很有劲,活得也很有劲。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刘晓珍也目睹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现在他们逐渐生活得不太好,包括他们的孩子也是作为新一代的打工仔在城市里挣扎。刘晓珍的两个妹妹也曾经是工人,他们在90年代后期下岗了,也经历了悲欢离合。

在刘晓珍所生活的天津,也有很多农民进城务工,有时候她从街上走过,会看到很多人在街边举着牌子,甚至没有牌子,他们准备打临时工,等着随时有人来找他们就走。刘晓珍获奖的作品《当理想照进现实》写的就是这些在城市里被忽视的群体的生活。

刘晓珍为了收集写作素材,在周末出来做自发的采访者,到路边的劳动市场,加入到打工者中间,跟他们聊天。当然这种采访肯定不是居高临下的,开始她去的时候有些人老问刘晓珍是不是要雇人,要雇什么样的人,是公司雇人,还是家里需要有人照顾。刘晓珍就是想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这些^一天没有人雇他,他这一天就没有收入,他这一天要吃饭要住宿。刘晓珍了解之后才知道,在天津这样的直辖市里还有能够10块钱睡一晚的地方。她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要是没有深入到他们当中的话,只是坐在那里空想的话,那写的东西就不会有那种真实感。

对于《当理想照进现实》,文学界有评论认为:“我们无从知晓刘晓珍笔下如此逼真的‘进城经验’的来源,但从文学反映现实,记录新生经验角度来讲,《当理想照进现实》所产生的文化意义是惊人的。而正是这种记录的‘及时性’和‘写实性’才构成了小说最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和精神价值,在我看来,这最符合‘中国文学现场’一词的审美要义。”这种逼真的“进城经验”就来自刘晓珍实地的考察和采访,由此她体会到农民在城市里打工多么不容易,有时候他们连基本生活没有保障,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还是在不懈的追求。

刘晓珍坦言的搜集资料本来是打算写小长篇的,后来选取了其中的一些材料先写了一篇中篇小说,没想到广东办了一个关于产业工人的文学评奖活动,这个中篇居然还获奖了,这个奖对于她来说是喜出望外的。在接下来的写作当中,她还会持续关注产业工人,关注进城务工者,关注农民工,她希望乘着这次获奖的东风写出更多、更好、更深刻的作品。

上一篇:顾建平:草根文学就是要接地气 下一篇:王干:把打工文学变成产业工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