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框架梁纵筋贯通施工方法

时间:2022-08-27 12:56:01

论框架梁纵筋贯通施工方法

【摘 要】框架梁底部纵筋一般是各跨单独配置,分别采用直锚或弯锚的方式各自锚固于两端支座内。框架梁纵筋根数较多且分别从两侧锚入中间支座时,造成支座钢筋过分拥挤、无法使混凝土对钢筋进行有效握裹,钢筋浪费严重,且给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带来很大困难,容易造成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差大、混凝土孔洞、蜂窝、麻面、不密实等现象。若对纵筋配置进行改进,采用贯通支座的做法,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关键词】标长钢筋;短筋;贯通节点;直螺纹连接

0.前言

建筑工程中常常出现框架梁多跨连续的现象。目前框架梁底部纵筋一般是各跨单独配置,分别采用直锚或弯锚的方式各自锚固于两端支座内。框架梁纵筋根数较多且分别从两侧锚入中间支座时,造成支座钢筋过分拥挤、无法使混凝土对钢筋进行有效握裹,且钢筋浪费严重、成本费用加大,并且给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带来很大困难,容易造成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差大、混凝土孔洞、蜂窝、麻面、不密实等现象。

若对纵筋配置进行改进,采用贯通支座的做法,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规定,只要接头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控制一定的接头率,梁纵向受力钢筋可在任意部位连接。

在框架梁施工中纵筋采用标长钢筋、直螺纹连接、贯通中间支座的施工方法,有效地杜绝了支座部位因钢筋过度密集、而导致的钢筋骨架外形尺寸偏差大、混凝土孔洞、蜂窝、麻面、不密实等现象,并节省了大量钢筋、人工,缩短了工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特点

1.1 有效解决了中间支座钢筋过分拥挤的问题,有利于提高钢筋绑扎质量。

1.2 有利于混凝土的浇筑,保证了混凝土施工质量。

1.3 能有效的控制结构在偶然作用下的连续倒塌。

1.4 支座处钢筋根数减少50%,大量节约钢筋,降低工程成本、节约资源,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1.5 施工工艺简单,钢筋安装方便,工人劳动强度低,施工速度快,有利于缩短工期。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支座两侧梁表面标高相同、纵筋直径≥φ16、支座两侧纵筋配筋型号相同或相差不大的多跨框架梁。

3.工艺原理

将整条的标长钢筋进行连接,用非标长的短钢筋进行钢筋总长的调节和钢筋接头的错位调节。钢筋连接采用直螺纹机械连接的方式,相邻不同直径钢筋,采用变径直螺纹连接的方式进行接长。工艺原理主要依据以下规范、规程条文。

3.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相关规定。

3.1.1 第9章〈结构构件的基本规定〉第9.3.5条规定“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宜贯穿节点或支座”,第5款规定“钢筋可在节点或支座外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搭接长度的起始点至节点或支座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h0”。

3.1.2 第11章〈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第11.1.7条第4款规定“纵向受力钢筋连接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

3.2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相关规定

3.2.1 第4章〈接头的应用〉第4.0.3条规定“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宜相互错开。钢筋机械连接的连接区段长度应按35d计算。在同一连接区段内有接头的受力钢筋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以下简称接头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头宜设置在结构构件受拉钢筋应力较小部位,当需要在高应力部位设置接头时,在同一连接区段内Ⅲ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25%,Ⅱ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Ⅰ级接头的接头百分率除本规程第4.0.3条第2款所列情况外可不受限制。

(2)接头宜避开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的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Ⅱ级接头或Ⅰ级接头,且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

3.2.2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条文说明规定:提高接头质量等级、放松接头使用部位和接头百分率的限制是近年来国际上钢筋连接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Ⅰ级、Ⅱ级接头均属高质量接头,在结构中的使用部位均不受限制,但允许接头百分率有差异。只要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Ⅱ级接头可在抗震结构中的任何部位使用。

3.3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的以上规定,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采用Ⅱ级直螺纹接头,框架梁纵筋可在任意部位连接。

4.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1 工艺流程

熟悉图纸按标长配料钢筋加工钢筋安装接头抽检、钢筋隐蔽验收

4.2 操作要点

4.2.1 熟悉图纸,充分掌握钢筋品种、规格、型号,结构设计要求等。向设计单位提出标长钢筋连接方案,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4.2.2 标长配料。直条钢筋一般标长9m,大于一般结构的支座跨度。标长钢筋采用直螺纹连接,不作截断处理,只在梁端跨按梁实际长度配置短筋,并通过短筋位置、长度控制接头率不大于50%。

(1)各跨型号相同的纵筋采用图4.2.2-1的配筋形式。

图4.2.2-1

①号筋:短筋1+标长钢筋×n1根

②号筋:标长钢筋×n1根+短筋1

③号筋:短筋2+标长钢筋×n2根+短筋3

④号筋:短筋3+标长钢筋×n2根+短筋2

根据纵筋实际根数重复选用以上配筋形式。短筋1、短筋2、短筋3、标长钢筋长度差均应大于35d,以保证接头率不大于50%。

(2)遇钢筋变径时,大直径钢筋伸入支座满足锚固长度要求,且错开35d,用变径套筒连接。如图4.2.2-2

图4.2.2-2

(3)某跨多出钢筋按锚入支座内单独配置。如图4.2.2-3

图4.2.2-3

上一篇:浅析电站锅炉安装监检中常见的问题与处理方法 下一篇:“双控”法张拉在悬臂连续梁施工中的应用